在贵州省遵义市北部的娄山关,这座海拔1576米的险峰因其雄伟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更因历史上激烈的军事争夺而声名远扬。1935年2月,红军在彭德怀和杨尚昆的指挥下,通过勇敢的正面攻击与灵活的包围战术,成功夺取了这座战略要地。
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政委钟赤兵虽负重伤,但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坚定意志与英勇精神。他的故事成为了红军长征史上的一部分,象征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那么,是什么让钟赤兵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钟赤兵出生于1914年,湖南省平江县的土地上,他在充满冲突的环境中长大,各寨之间常常互相争斗。在这群虎狼之兵中,钟赤兵在年幼时便锤炼出无畏的勇气与坚韧的性格,宛如铜墙铁壁。大家都说他天生就是当兵的材料,1928年当红军踏上平江这片土地并发起平江起义时,钟赤兵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
面对轰鸣的炮火和那曾经压迫贫苦百姓的地主们被彻底推翻,正义感驱使着年轻的钟赤兵扛起长枪奔赴前线。他在战斗中勇敢无畏,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战绩,令人们对他的潜力刮目相看,1929年钟赤兵加入了红军,成为一名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当他得知红军即将离开的时候,他跑到指挥官面前,拍着胸口坚定地说:“我想跟你们一起去长征,带上我吧!”指挥官摇了摇头,语气严肃:“娃娃,长征可不是儿戏,真是个危险的事情,你想清楚了吗?”
钟赤兵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就想跟着红军走!”于是,这位不到15岁的少年便背井离乡,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革命旅程。在这段旅程中,钟赤兵屡次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但他毫不畏惧,英勇作战。
与那些只会横冲直撞的敌军大头兵不同,钟赤兵懂得游击、伏击与包围的战术,常常让敌人狼狈而逃。他的机警与敏锐,使他能迅速作出判断,并果敢行动,小小年纪便显露出大将风范。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展开了艰难的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长征。经过激烈的战斗,红军成功突破了敌人设下的四道封锁线,巧妙地声东击西,最终占领了贵州遵义。在1935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明确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为红军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动力。
进入2月初,红军进行了第一次渡过赤水河的战斗。为了应对敌人的围堵,红三军团被缩编为四个团,钟赤兵担任第12团的团委,积极参与组织和指挥。毛主席决定回师贵州,二渡赤水战略性地夺取娄山关,以便进一步攻下遵义,南面的敌军部队正在全力北上,妄图阻止红军的行动,因此迅速铲除这些障碍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毛主席将夺取娄山关的重任交给了红三军团,由团长彭德怀负责。为了全力以赴,彭德怀指示12团和13团担任先锋,冲锋在前。陈复生是13团的一员,负责跟随彭德怀攻占娄山关,而钟赤兵则与团长谢嵩一同朝赤水河前进。
钟赤兵果断地提前到达赤水河边,迅速击溃了守卫的敌军,组织工兵搭建浮桥。尽管河边仅有三只小船,其中一只已损坏,情况紧急,钟赤兵依然顽强前进,最终成功渡过赤水河,当他们渡过河后,敌军再次出现,面对这种情况,红军士兵毫不畏惧,展开强有力的冲击,成功击溃敌人。
完成二渡赤水后,红军全力冲击娄山关,并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积极准备攻占遵义。娄山关地处桐梓县南部,虽面积广阔,但地势较为复杂,山路盘旋而上,仿佛一个磨盘,想要攻下并不容易。钟赤兵与陈复生所在的13团在25日下午与王家烈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在山间反复拉锯,直到四点时,红军经过多次冲锋,最终突破敌方防线,成功控制了关口。
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钟赤兵和谢嵩连夜召开会议,进行了细致的战斗动员与部署。待天色渐暗,钟赤兵带领部队出发,士兵们迎着寒冷的雨水,踏上了前往娄山关的征途。抵达南溪口时,前方传来了激烈的战斗声,钟赤兵立即意识到形势严峻,迅速带领第一营作为先锋,紧急奔向战场,为后续的攻击做好准备。
在26日清晨,关南的敌军利用浓雾试图发起进攻,未料到红十二军却气势如虹,快速击破了敌方的防线。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直至下午五点,红军牢牢占据了娄山关,并成功歼灭敌军的多个团。此次战斗的胜利振奋了士气,更消灭了王家烈的八个团和吴奇伟的两个师,令红军士气大振。
然而钟赤兵在战斗中不幸被敌军的突击队击中,腿部受了重伤。他的警卫员急忙上前,以为政委只是摔了一跤,却发现伤势严重。“政委,你受伤了!我背你下去!”警卫员焦急地说。钟赤兵却坚定地回应:“别声张,伤了点皮而已!”面对重伤,钟赤兵心中只有战斗和胜利,暂时不愿意考虑自己的伤痛。
直到28日,红军再次占领遵义,钟赤兵才被送到战地医院。由于缺乏医疗器械和麻药,他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痛苦,尽管流汗浸湿了衣衫,他依旧坚强地坚持着。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护士们看着他毫无血色的脸,泪水不禁流下:“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坚韧的人。”为保住他的性命,医生决定截去他的右腿。
钟赤兵受伤后,组织上确实考虑让他与一些重伤员一起疏散,留在老乡家中养伤,钟赤兵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甚至在彭老总前也重申了自己的立场:“无论如何,我要跟随部队,就是爬也要一起走,我不愿意离开红军。”彭老总一向关爱士兵,这次也难以忍心,尤其是钟赤兵作为他心爱的战士,决定带着他一起离开。
“军团长,不论如何,我都要跟上部队。就是爬,我也不会离开红军!”钟赤兵在经历了三次截肢后,依旧坚定地渴望参与长征。一天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注,二人特地前往三军团探望他。毛主席亲切地问:“小鬼,又负伤了?”他之所以用“又”,是因为在“反围剿”期间,钟赤兵的手指就曾因敌人射来的子弹而受了重伤。
尽管负伤钟赤兵却仅做了简单的包扎,毫不声张地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当时他甚至乐观地对毛主席说:“我虽然失去了一根手指,照样能继续战斗!”这次再见时,他的豪情已不复存在,情绪变得愈发脆弱,几乎要落泪,像见到亲人一般。
毛主席看到他的样子,温和地安慰他:“我们应该在娄山关立个石碑,写上‘钟赤兵在此失去一条腿’。”钟赤兵随即回应:“主席,我不想留在老乡家里养伤,哪怕是死,我也要跟随部队!”听到这些话,彭德怀毅然决然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带着钟赤兵一起。
尽管钟赤兵被安排在干部休养连,跟随中央直属队行动,但他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因伤势严重,他无法独立行动,全靠战友们抬着,但长征途中大家都身处艰难之境,谁也无暇顾及他。面对这样的情况,钟赤兵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在经过悬崖峭壁时,担架无法通行,钟赤兵咬牙坚持,借助拐杖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如刀割般疼痛,但在下山时,他发现可以滚下去,甚至比许多健全的战士还要快。警卫员回忆:“钟政委过雪山时,完全靠自己一点一点地爬,常常从高处滚下来,毫不示弱。
在长征途中,红军始终面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一,干部休养连在过赤水河时,遭到敌军包围,当时仅有30多名战士配枪,战斗与撤退并行,钟赤兵心中难过,多次提议放弃自己,然而战士们坚决不愿意,始终抬着他一路奋战撤退。
由于钟赤兵失去了右腿,身体条件不如常人,他被派往后方进行深造。1937年,这位23岁的年轻人和一批身体状况较差的干部一起,被送往苏联。在那里他可以养病,还能接受教育。
刚到苏联,钟赤兵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手术。这次手术的条件优越,消毒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与之前的手术截然不同。手术后的康复过程并不轻松,但钟赤兵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意志。
为了恢复健康,他每天坚持拄着拐杖走三五十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步伐逐渐加快,甚至能走上三四里路。即使在寒冷刺骨的冬天,他也从不放弃锻炼,令周围的人都对他的毅力感到佩服不已。
经过三个多月的坚持,钟赤兵顺利进入了共产国际党校学习。随后,他又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专攻军事课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克服了语言障碍,还成功应对了各种学习挑战,最终顺利毕业。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使得钟赤兵在军事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945年初,钟赤兵回到祖国后,被组织派往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后勤司令员,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那时,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迅速调遣装备精良的新1军和新6军等部队进驻东北,而刚刚出关的我军则装备简陋,仅有少量的轻重机枪和步枪,双方在武器和装备上的差距极为显著。
然而到了1948年冬,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已发展为一支拥有百万大军,配备各种山炮、野炮、榴弹炮及汽车的强大队伍。这一转变离不开钟赤兵及其团队在后勤系统中的卓越贡献,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改进人民军队传统游击队式的分散后勤模式,钟赤兵创造性地设立了东线和西线两个后勤司令部,极大地提高了物资保障的及时性与稳定性。他还提出了将后方补给、就地筹划补给和战场缴获补给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引导了东北野战军后勤保障的战略性转变,使得野战军在稳固的后方依托下,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作战物资。
钟赤兵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认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创建民航事业这一崭新任务交给了钟赤兵,并强调:“只许干好,不许干坏!”接过这一重要使命后,钟赤兵开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并筹划民航建设的方针与政策。
在1950年3月31日,他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交了《民航状况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民航经营的“小飞原则”和“采取企业制”等重要事项。这些理念和措施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奠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国的民航事业从无到有,逐渐步入正轨,展现出勃勃生机。
1954年,作为贵州军区司令的钟赤兵主持召开春节茶话会,王家烈应邀出席。当时王家烈并不认识钟赤兵,走上前深深鞠了一躬,问:“请问将军贵姓?您腿上的伤是如何造成的?”钟赤兵调侃道:“敝人姓钟名赤兵,这条腿嘛,是在娄山关被贵军的‘双枪兵’借走了,不知先生何时送还?”
王家烈立刻认错,恭敬地说:“久仰大名!罪过罪过!早就听说将军的大名,请您从轻发落。”钟赤兵微微一笑,轻拍王家烈的肩膀,淡然说道:“王老先生,往事已成过去,我们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未来我们可以一起共事,共同建设。
钟赤兵的宽容让王家烈感动得几乎要泪流满面,握住钟赤兵的手,激动地说:“钟将军真乃大将风度,王某佩服,佩服!”这一刻,曾经的对立在彼此的理解中化为友情,历史的伤痛也在宽恕中得以释怀。
1955年钟赤兵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之一,标志着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成就。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许多知识分子遭遇了巨大的冲击。钟赤兵作为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始终在保护知识分子的工作上不遗余力,尽管他面临着“造反派”的极大压力。
在这场运动中,他不仅身患心脏病,甚至还住进了医院,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被强行拉出进行批斗。这种毫无人道的对待,使得他在极端困境中保持着坚定的立场。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在国防科委工作,目睹了钟赤兵的遭遇,心中非常不安。她迅速赶往中南海,向父亲求助。毛主席听闻钟赤兵的困境后,愤怒不已,直言:“钟赤兵是好同志,是打仗打出来的。”这一发言立即震慑了造反派,使他们不敢再对钟赤兵进行进一步的迫害。
尽管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钟赤兵的身体状况依然急剧恶化。1975年12月,他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为了表彰他的革命精神和卓越贡献,钟赤兵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钟赤兵的一生始终坚定着心中的信仰,展现了铁骨铮铮的精神风貌。他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追随。致敬三次截肢的神兵,独腿将军——钟赤兵!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