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谷地,闽省最大深切大峡谷,福建人口农业重地

四面八方风 2024-11-06 10:02:34

闽江谷地是指闽江流域中两大山带之间的山间盆谷地,又称为闽中大谷地。它是由闽江及其支流冲积形成的河谷地带,其位于福建省的中部至东部,地处山地与海洋之间,是福建省内的重要河谷平原。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全长约562公里,流域面积约为65,161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

沿闽江的绿色地区即为闽江谷地

闽江谷地该谷地西起武夷山脉,东至福建沿海,全长约数百公里,宽窄不一,最宽处可达数十公里。该谷地东西宽广,南北狭长,东边靠近戴云山脉,西边临近武夷山脉,南至戴云山脉南麓,北抵武夷山脉南缘。

这些山谷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多雨,丰沛的降水沿着山间谷地汇聚,蜿蜒成河,为人类繁衍聚居提供了滋养。闽江谷地因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和人口居住的重要区域。

福州就位于闽江谷地末端

闽江谷地的地理位置与地形

闽江谷地大致位于福建省中部,从上游的赣闽交界山区开始,经过南平、三明、福州等城市,最终在福州市附近汇入东海。闽江谷地的地势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福建省中部,注入东海。在安仁溪口以上,闽江横切鹫峰—戴云山脉,形成了峡谷,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属于山区性河流。两岸多高山深谷,水道深邃,这种地形特征导致了强烈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河流对河床和两岸山体的侵蚀,形成多处滩地和急流。是福建省最长的河曲深切大峡谷。

而在安仁溪口以下,河谷逐渐开阔,水流变得平缓,河道变得逐渐开阔,形成了较为平坦的河谷和平原,例如闽江流域最大的福州平原。这一段河流的坡降较小,河床由岩质河床过渡为砂卵石及沙质河床。这种地形特征使得河流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沉积作用,河床逐渐堆积形成平原。

闽江谷地的地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山地和丘陵占据了较大比例,特别是西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了斜贯全省的两列大山带。这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俗称闽中大谷地。东部沿海则为丘陵、台地、平原地带,是福建省的主要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区。

地质构造和矿产

闽江谷地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了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多种岩石类型。这些地质构造对河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如叶蜡石、石英砂、建筑砂、高岭土、荧石、花岗石等6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列。

谷地气候条件

闽江谷地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季短而无雪,夏季炎热多雨。闽江谷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到20℃之间。降水量方面,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710毫米,山区最大可达2200毫米。

闽江谷地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季短而无雪,夏季炎热多雨。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这一时期台风频繁,带来的降水持续时间较短、雨量大、强度高。

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使得闽江谷地成为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谷地农业与经济

闽江谷地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发达的区域,主要种植水稻,同时还生产茶叶、甘蔗、水果等作物。此外,闽江的水运便利,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商业和工业发展,福州作为闽江入海口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闽江两岸的闽侯、闽清等地大力发展橄榄、柑桔、李梅、枇杷等传统优势果类种植,并在闽江下游建立柑桔类种植区。

谷地社会经济情况

闽中谷地覆盖了福建省的几个主要城市和地区,包括三明市、南平市等,是福建省内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三明市是闽中大谷地的主要城市之一,拥有较为发达的工业基础,涉及机械制造、化工、纺织等多个行业。

闽中大谷地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线穿过,如福银高速、鹰厦铁路等,加强了与福建省内外其他地区的联系。

闽中大谷地内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大量游客,如三明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将乐玉华洞等,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谷地生态环境

闽江谷地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河流、湖泊、湿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当地水分条件好,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珍稀树种有红豆杉、三尖杉、钟萼木等;野生动物有红面猴、苏门羚、灵猫、豪猪、穿山甲等。这些资源为闽江谷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闽江河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驿站,每年有超过5万只水鸟在此迁徙停歇,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通过实施退养还湿、除治互花米草、营造生态鸟岛等措施,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

文化历史

闽江谷地不仅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福州、南平、建瓯等城市沿江而建,留下了众多古迹和历史建筑,反映了闽文化的深厚底蕴。

牛鼻山文化是万年文化的来源之一,对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有很大的影响。昙石山文化上溯5000年,先秦闽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文化。

北宋时,闽清陈祥道和陈旸兄弟俩编著的《礼书》和《乐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被誉为闽清“文化三宝”之一。这种文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中国社会礼仪和音乐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会曾临时迁往闽中大谷地中的永安市,使永安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留下了不少抗战时期的文物和历史建筑。

1 阅读:147
评论列表
  • ajie 4
    2024-11-17 21:38

    [赞][赞][赞]

四面八方风

简介:我梦回江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