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死磕单科吗?这才是学霸偷偷用的涨分秘籍

我见过太多学生,抱着课本就这么死磕着:数学呢刷题能刷到凌晨;英语呢单词能抄满一整面墙。可即便如此,成绩还是卡在那个瓶颈处,怎么都突破不了。
直到去年,一个学生告诉我真相,她说学习是可以换思路来学习的,苦学不一定能涨分。她把英语阅读技巧用在历史大题上,两个月总分暴涨83分!
这背后藏着所有学科通用的底层逻辑:知识从来都不是孤岛,会“偷懒”的人才能高效提分。这里所说的“偷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懒惰,而是一种巧妙地利用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行为。
今天我要说的,不是让你多刷题,而是教你用“学科组合拳”打通学习任督二脉。
第一步找到知识的钥匙别再捧着错题本抄答案了!试试这个绝招:把英语完形填空和历史材料题放一起看。当你总在英语里搞错「but」后面的转折,大概率也会在历史题里漏看「然而」后面的关键信息,因为这都是逻辑链条断裂的毛病。

强制学习一段时间:在周末的日子里,挤出1小时的时间段,把各科的错题本逐一打开,接下来进行对照。随后采用三种颜色的荧光笔进行划分:红色用来指出逻辑方面的失误;黄色在标注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点;绿色则标识由马虎大意所导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或许会察觉到,不同科目之间的错误竟然存在高达70%的相似之处。
第二步给脑子装个“路由器”学霸的笔记本里都藏着秘密武器:学科转换的公式。比如说在英语阅读里,有“观点证据”这样的模式,而且完全可以巧妙地运用到历史论述题中。遇到“评价郑和下西洋”这类问题,得先弄清楚,材料中的“官方说法”,接下来深入探寻“船队规模”以及“贸易数据”等确切的依据。
举个例子:备好一个活页本,把英语阅读真题粘贴在本子的左侧,与此同时,将历史材料题安排在本子的右侧。然后借助箭头连接两者,标注出相似的解题思路,比如“寻找转折词,从而确定关键结论”,“标记时间线索,进而整理事件顺序”。像这样坚持两周之后,你一定会意外地察觉,解题效率最少提升了40%。
你是在潜移默化你的大脑,换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有效可以理解课本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从现在开始,每天在早读时间做这件事:先精读一篇英语外刊(比如说讲工业革命的文章),晚自习的时候就用相同主题的历史材料来练手。重点训练以下两种能力:
比如说在英语中,轻松愉快地练习快速圈出“firstly”,简洁明快地圈出“moreimportantly”等路标词,而且在历史题里,就能够瞬间抓住“首先”迅速抓到“最重要的是”等得分点。
在英语中总结「现象-原因-影响」三段式结构,就可以直接迁移到政治大题直接套用。
这个方法,让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历史材料题平均耗时,从15分钟降到8分钟,而且正确率竟然反升18%。
第四步打造属于你的错题库扔掉手抄错题本!用手机拍下所有学科的错题,分类打上三重标签:
错误类型:粗心知识盲点逻辑错误
学科关联:比如「英语长难句」关联「历史的材料分层」
破解攻略:记录当时卡壳的思维断点
每周用“错题连连看”游戏来进行检测:随机地抽取一道数学错题,以及一道物理错题,接下来找出其中共同的思维漏洞。有这么一个高三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重复出现的错误竟然减少了73%。

当你还在为历史年代记不住而发愁的时候,学霸早已经,用英语时间轴的记忆法把它搞定了;当你在政治大题里绞尽脑汁地思考时,别人正在,套用语文作文的论点结构呢。
记住下面的话,你会受益匪浅!
数学的应用题=语文的阅读理解+物理的数据分析
历史的史料解析=英语的完形填空+政治的时政点评
地理的图表题=数学的函数图像+化学的实验数据
从今天起,每次做题都多问一句:「这个思路还能用在哪个学科?」当你能用英语语法拆解政治大题,用数学建模搞定地理计算,高考就不再是六场孤军奋战的战斗,而是一次能够改变你个人命运的战役。
现在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