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僧侣与道士总被视作超脱尘世的修行者,远离凡俗,不问世事。
乱世之中,这份清静往往难以维系。
当日寇铁蹄踏碎山河,所谓“不食人间烟火”便成了奢谈。
佛门弟子与道门修士,虽皈依青灯古卷,却并非麻木不仁。
面对国破家亡,他们无法置身事外。

不论是沙场之将,市井百姓,还是诵经持戒的僧侣、苦修炼道的道士,全都抛却安逸,毅然拿起武器,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抗日时期,道士和尚在干嘛?皮定均气得骂娘,李圆通:盛世便回!
少林寺的抗战往事
1944年,战火仍未熄灭,中原大地烽烟四起。
少林寺,千年古刹,依旧香火缭绕。
这一天,几名陌生人走进寺院。
寺中知客一眼认出其中一人,此人自称是偃师县沟山学校的教员,过去常来少林,与寺僧切磋武艺。

饭后,众人闲谈,那教员忽然问:“你们这里的青年和尚不少,他们为何出家?”
知客叹了口气,道出实情:“家境贫寒,流落无依,唯有入寺讨口饭吃。”
教员闻言,沉思片刻,随即笑道:“我看他们身手不凡,能文能武,不如让他们露两手?”
知客遂召来几名青年僧人,当场演练少林拳法,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教员边看边连连称赞:“好!好!”
待到表演结束,他终于道出此行目的:“这些年轻人留在庙里未免可惜,不如挑几个,随我出去干一番大事业!”

知客起初有些疑虑:你一个教员,能带他们去做什么?
可对方态度真诚,青年僧人们也跃跃欲试,他最终点头应允。
就这样,四名僧人随教员离去,其中二人,一为智圆,一为行乡。
直到解放后,谜底揭开。
这位所谓的“教员”,正是赫赫有名的皮定均将军!

抗战期间,他任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纵横豫西,令日寇胆寒。
其麾下“老虎团”战功卓著,尤以1945年夏少林寺一战最为经典。
为保百姓麦收,老虎团在寺庙周边设伏,毙敌五十余人,令侵略者闻风丧胆。
皮将军解放后曾两次回访少林,而随他出山的智圆,已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师长。
关于这段故事,还有一种说法。
抗战初期,嵩山之下,一名青年步入少林寺。

他身着竹布长衫,足蹬黑布鞋,举手投足间带着几分儒雅,又透着坚毅。
他叫韦念铭,是少林小学的一名教师,同时还是中共地下党员。
课堂上,他讲授的不仅是经史典籍,更有救国之道。
课余时间,他与僧人促膝长谈,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他深入寺院,赢得僧众信任,在佛门净地里悄然埋下抗日的种子。
不久,三名僧人秘密加入地下党,少林寺,成了一处隐秘的抗日据点。

1944年10月,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首次经过少林寺。
这支部队南征北战,威名远扬,可在寺中僧人眼里,他们与军阀杂牌、流寇土匪并无区别。
时局混乱,军阀混战,少林寺不得不提防四方势力,防止被卷入不必要的纷争。
于是,几十名僧兵手持武器,列阵寺前,堵住了通往寺院的道路。
刀枪并立,剑拔弩张,空气凝固,下一秒就要爆发冲突。
皮定均,这位屡战屡胜的八路军司令员,被自己人拦在门外,顿时火冒三丈。

他戎马多年,见惯生死,今日竟被一群和尚拦路,不禁怒不可遏。
他当场发作,语气生硬,几乎要下令强行突破。
他闻讯赶来,劝僧众稍安勿躁:“让我去看看这支队伍的底细,确认他们是不是真的抗日部队,回来再作定夺。”
僧人们信任他,便稍作让步。
他快步走向独立支队,皮定均强压怒火,向他详细讲解部队的来历、使命与抗日战绩。
片刻后,韦念铭折返,一句话,解开误会:“这支队伍,确实是八路军!”
气氛骤然缓和,皮定均趁势开口:“我们是人民的部队,为百姓而战,为民族而战。”
僧人们相视一眼,沉默片刻,终于放下武器,随后变得热情无比。
他们敞开寺门,迎八路军入寺,斋饭相待,共商抗日大计。

皮定均与韦念铭的努力没有白费。
少林寺的僧人们终于认清形势,不再观望,而是坚定地站在抗日一线。
随着局势愈发紧张,抗日势力的联络与安全成为关键。
某日,登封抗日政府县长宁治国途经嵩山,因夜幕降临,决定在少林寺暂歇一晚。

消息传至寺中,住持释得禅师心知此事非同小可,当即下令严加保密,并安排人手保护。
翌日清晨,地下党员释永贵、释行香亲自护送宁县长下山,沿途设伏,确保安全。
1944年底至1945年初,八路军为巩固豫西根据地,正式在少林寺一带设立少林区抗日政府,划归偃师县抗日政府领导。
政府成立的消息传遍山间,各方抗日志士汇聚嵩山。
一支特殊的抗日队伍也随之诞生——区干队。韦念铭担任区长,曾护送宁县长的释永贵任副区长。

这支队伍非同寻常,骨干成员皆是年轻僧人,个个身手不凡、武艺超群,擒拿格斗、枪法射击,无一不精。他们从武僧变成战士,从护寺变成杀敌。
少林区地势险要,成为日军“扫荡”时的必经之地。
战火在这里不断燃起,区干队也在战斗中迅速成长。
1945年1月,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剿灭嵩山抗日武装。

少林区干队早已埋伏在少林寺东口,等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僧兵率先发起攻击,战斗一路延续至少林寺西的五乳峰,敌军死伤惨重,狼狈逃窜。
2月,战火再起。
曹村战役后,日军为夺回控制权,从洛阳增派部队向登封进军。
然而,他们刚进入嵩山北麓,就遭到偃师军民与区干队的连续伏击。

日军试图喘息,却接连遭遇打击,被逼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6月,麦收时节。
日军妄图抢粮,派出部队南下,意图夺取百姓口粮。
区干队早已设伏,联手偃师县独立团,在少林寺附近的摩天岭展开伏击。
敌人措手不及,被打得哭爹喊娘,死伤过半,剩余残兵连拖回尸体的时间都没有,狼狈退回据点。

这一仗,成功守住了麦收,粉碎了敌军的掠夺计划,更让少林区干队名声大振。
日军从此噤若寒蝉,再不敢轻易踏入少林寺。
僧人们用双手守护的不仅是禅院香火,更是家国安宁。
道士投身抗战,狼牙山誓死不退
说完了和尚,那么道士呢?
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里,道士们同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另一种方式书写了自己的抗战篇章。
在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狼牙山道观。
这座隐于燕赵大地的古老道场,成为抗战时期抵抗日寇的重要战场。

李圆忠,又名李圆通,原名李药夫,1878年生于河北满城县魏庄村。
他出身武术世家,兄弟七人,他排行最小,自幼习武,身手不凡。
青年时期,他曾投身戎马,后因军阀混战,厌倦了无休止的争斗,遂遁入玄门,隐居于易县狼牙山棋盘坨道观,潜心修道,精研针灸医术,同时募化修庙,使狼牙山道场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1910年前后,他朝山拜神,结识绥远白云观道长王永清,拜其为师,赐道号“圆忠”,正式成为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弟子。
清修未久,战火骤起。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抗战烽火迅速蔓延至燕赵大地。
1941年,日本华北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重兵,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妄图一举歼灭八路军及根据地机关。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受命组织突围,掩护数万名干部与百姓安全撤离。

他指挥部队在狼牙山设防,并下令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据守棋盘坨、蚕姑庙、老君堂,狙击日军。
狼牙山,成为一场恶战的焦点。
面对日军步步紧逼,道士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入战斗。
在石海中、李圆忠道长的带领下,狼牙山的道士们挺身而出,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成为道门弟子参与抗战的典范。
9月25日,日军向狼牙山发起总攻。
战斗异常惨烈,敌军凭借火力优势猛烈进攻,而八路军七连则据守老君堂,死战不退。
李圆忠道长成为了一名协助指挥的战地军师。

他与杨成武司令员共同勘察地形,协助构筑防御工事,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
与此同时,石海中道长更是亲自带领七连一排,绕道蚕姑庙,在险要处埋伏,成功与狼牙山五壮士合力阻击日军,激战之中,杀敌无数,令敌军一度陷入混乱。
石海中道长更是保护并隐藏了大批军用物资和伤病员,使得我军能够坚持战斗,最终成功突围。
但敌军火力密集,封锁严密,眼看整支队伍将被全歼。
就在此时,李圆忠道长悄然行动。
他熟知狼牙山的每一处险峻地形,带领警卫连利用夜色掩护,抵达“阎王鼻子”悬崖。
这是一条生死通道,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但除此之外,已无路可走。
道长指引官兵顺着事先准备好的长绳,一点点攀爬而下。
寒风刺骨,崖壁陡峭,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在屏息前行。
就这样,警卫连静默无声地消失在夜色之中,敌军甚至毫无察觉。
一次零伤亡的惊险突围,就此成功。
但是为了掩护部队撤离,五壮士选择留下。

他们主动暴露,吸引日军主力火力,将敌人引向棋盘坨的绝壁之巅。
他们拼尽最后一颗子弹,拼到再无退路。
最终,他们选择以集体跃下悬崖,以血肉之躯铸就不朽丰碑。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大部队的安全撤离,也让狼牙山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象征。
日军撤退后,石海中道长第一时间料理伤员,将能够救治的战士藏匿于庙中。
而李圆忠道长则避开敌军封锁线,火速赶往情报站,将战况紧急上报。

“五壮士已英勇跳崖,但其中两位——葛振林、宋学义,挂在悬崖间的树枝上,请速派人前往营救!”
杨成武司令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调派人手展开救援。
在道士、战士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名幸存者被成功带回,而三位壮烈牺牲的烈士,也在狼牙山脚下得到了安葬。
到了1943年秋,日军“反扫荡”愈演愈烈,晋察冀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
战斗中,杨成武司令员因积劳成疾,病情恶化。
军分区参谋长黄寿发、政治部主任王建中建议他暂避锋芒,前往狼牙山老君庙养病。
道士们没有犹豫,他们立即腾出庙宇,精心布置。

石海中道长亲自照料杨成武,煎药熬汤、日夜守护。
他在照顾杨成武的同时,还亲自警戒,防止敌军偷袭。
杨成武在庙中休养,与道长们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然而,短暂的安稳很快被战火打破。
几日后,情报传来:日军即将对狼牙山、九莲山等地展开全面“扫荡”。
黄寿发参谋长紧急通知杨成武,建议立即撤离。

杨成武虽有不舍,但军情紧急,他最终带着战士们撤往五峰寨。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次撤离,让道士们付出了最惨烈的代价。
日军全力进攻狼牙山,动用飞机、大炮,妄图一举摧毁所有抗日势力。
他们搜索不到目标,便疯狂报复。
愤怒的敌军冲进道观,将石海中、李圆忠道长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庙宇付之一炬,狼牙山的蚕姑坨道观也惨遭焚毁。

更为残忍的是,日军屠杀了所有山上的道士、道姑,用刺刀、机枪,将这片神圣之地变成了一片血色修罗场。
狼牙山的土地被鲜血浸透,空气中弥漫着焦土与血腥的味道。
当时石海中、李圆忠二位道长在外送情报,侥幸逃过一劫。
他们返回狼牙山,眼前的场景令他们心如刀绞。
满目疮痍,道友尽殁,曾经的修行之地已成废墟。
他们忍住悲痛,含泪掩埋了战友、道友的尸体。

自此,李圆忠道长下落不明,再无音讯,他的结局成为未解之谜。
而石海中道长继续坚持抗战,直至解放后,才终于在狼牙山脚下的五勇村安然羽化。
今天,河北满城县依旧存留着这两位道长的故里。
他们没有名垂青史,也没有被写进教科书。
他们是道士,但他们也是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