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也可以很有趣
总会有一些事,是常理无法解释的。
比如预言。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叫崔曙的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少聪慧,天资过人,本出身“博陵崔氏”,为公认的“士族之冠”,列“五姓七望”之首。
然他这一房,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逐渐没落了,因此崔曙读书异常刻苦,志在光耀门楣。
公元738年,崔曙赴京赶考,以状元登科,殿试时再作“试帖诗”,题为《奉试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虽然这是一首“宫体诗”,但却深得玄宗李隆基喜爱,大为赞赏,并授官河内尉。遗憾的是,崔曙到任后不久就莫名其妙离世了,因此时人皆认为他这首诗是“诗谶”。
因为,崔曙过世前曾育有一女,取名“星星”,正应了那句颔联之句: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所谓“谶”,即预测吉凶的隐语。
这样的事在古代诗坛还真不少,比如隋炀帝,和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以及中唐宰相武元衡、晚唐诗人卢仝,都曾以诗预言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和“谶言”无关,但也是一桩奇事。
据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记载,五代十国后周显德时期,齐州有一个人,因吃了发了霉的大麦,突然间就发了疯,不但什么事都记不起来,还整天胡言乱语。
最为称奇的是,这个发了疯的人每天都会吟同一首词,即:
踏阳春,人间三月雨和尘。阳春踏,秋风起,肠断人间白发人。
五灵华,晓玲珑,天府由来汝府中。惆怅此情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
除此之外,他还每天做同一个梦,会梦见一个红衣女子带领他进入一座红色的宫殿,宫殿中住着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总是让他反复吟唱这首词。
家里人为他请了许多名医,皆束手无策,有好心的文士、术士也纷纷帮忙释读这首词,希望能解开他的心结,可依旧无效。
直到有一天,一位道士登门造访,让家里人煮了一锅萝卜给他服用,结果不出几日,他的疯癫病果然痊愈。
当时人们都称这位道长是神仙,道长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有脾神在暗中相助。”
于是,道长开始与众人解梦,梦中红衣女子就是他的“心火”,殿中的小女孩就是“脾神”,让他反复吟这首词,是想告诉他的家人,萝卜可以解面毒。
道长听闻此桩奇事后,就查阅了很多医书,果然发现其中确有记载,因此登门一试,这个病狂人的怪病就这样被治好了。
因此,这首词的作者在辑册时,就注为“病狂人”,并流传至今。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这首词,词中的“五灵”指古代传说中的五种灵异鸟兽,即麟、凤、神龟、龙和白虎,词中喻指仙家。
因此这首词大意可解为:
在和美的春色里踏青,人间三月,细雨菲菲,尘土不再飞扬。当我还徜徉在这盎然春意中,不舍归返时,光阴已经不知不觉地流逝,一转眼就是秋风瑟瑟,这斑白的两鬓令人无限惆怅;
世间万物皆有灵,脾神听闻世间有人遭劫难,知晓是怎么回事,于是悄悄降临,指点迷津。家中人愁苦万分,不知该如何是好,其实只要熬一锅萝卜汤服用,即可去除邪火,药到病除。
这自然是一种志怪传说,中毒之人被医好,应该也只是符合药理,但是这首反复吟唱的词,若非后人讹传附会,那当真是离奇之事了。
抛开这些不讲,这首词的上半片,的确写得很美,景色宜人,情景交融,初读以为是“闺怨”,可是读罢下片方才觉得,这笔锋一转,连景色都变得虚幻迷离。
尤其是“踏阳春”和“阳春踏”相对,更彰显了时光倏忽而逝的飘然感,仿佛一夜之间就白了头。
偏偏就在你沉醉于这番春华秋败的慨叹中时,“一丸萝卜”汤又把你给浇醒了,云里雾里,不知所谓。
若不是有这桩奇事为背景,这首词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这首词,胜就胜在一个“奇”字上,无论是后人杜撰,还是刻意为之。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