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全球市场仿佛进入了 “寒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者支出减少,市场竞争加剧,品牌需要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消费市场遇冷现象明显。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下滑。就拿日常消费来说,以往热门的高端餐饮门店如今客流量减少,不少消费者转而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快餐、小吃;在购物方面,曾经追求名牌、奢侈品的消费者,现在也更多地倾向于购买平价替代品,“消费降级” 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现状。这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消费愈发谨慎,更加关注性价比和实用性。

再看企业端,营收压力与日俱增。以民生银行为例,2024 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同比降幅达 4.37%,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为 9.21%。其原因一方面是净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 4.49%;另一方面,代销保险和基金业务费率下降、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致使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 4.05%。
不仅金融行业如此,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的企业也面临着类似困境,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使得企业传统的品牌营销手段失灵,过去靠大规模广告投放、明星代言来拉动销量的方式,如今效果大打折扣,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营销策略。
01
—
消费者:从感性消费迈向理性抉择1、消费观念的转变经济下行期,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以往追求高端、奢华的消费热潮逐渐退去,消费者在购物时变得更加精打细算。以手机市场为例,过去消费者可能热衷于追逐苹果、三星等大品牌的高端机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综合考虑性能、价格等因素,转而选择小米、vivo 等品牌推出的高性价比产品。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地区,中低端手机的销量占比明显上升,部分品牌的千元机甚至成为市场爆款,这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在购买决策过程中,会优先考量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与价格是否匹配。
2、品牌忠诚度的动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不如以往稳定。由于收入预期降低,人们更倾向于减少非必要开支,对品牌的选择也更加谨慎。过去一些消费者可能长期钟情于某个品牌,但如今在经济压力下,他们愿意尝试新品牌、小众品牌,甚至转向平价替代品。
例如,在化妆品领域,以往雅诗兰黛、兰蔻等国际大牌备受青睐,如今不少消费者开始关注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货品牌,这些新兴品牌凭借高性价比、独特的产品定位以及贴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营销策略,成功吸引了大批追求新鲜感且注重实惠的消费者,使得传统大牌化妆品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冲击,品牌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02
—
传播渠道:数字化浪潮中的精准突围1、线上营销成主战场在经济下行期,品牌营销的战场正加速向线上转移。线下营销由于成本高、受众受限等因素,愈发显得步履维艰。以实体店铺为例,高昂的租金、装修费用以及人工成本,让许多商家不堪重负。而线上营销凭借低成本、高覆盖的优势,成为众多品牌的首选。相关数据显示,企业在线上广告投放的预算占比逐年上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线上渠道的营销投入增长显著。
就社交媒体平台而言,抖音、小红书等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品牌可以通过发布创意内容、举办线上活动等方式,以较低成本触达海量潜在客户,相比传统线下广告,线上营销的性价比优势一目了然。
2、精准触达与个性化推荐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精准触达目标客户成为现实。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通过收集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记录、搜索关键词等多维度数据,构建起精细的用户画像,进而实现个性化商品推荐。当用户登录平台,映入眼帘的往往是符合其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的产品,这大大提高了购买转化率。
同样,内容平台如今日头条、B 站等,依据用户的阅读、观看行为分析兴趣标签,推送与之匹配的文章、视频,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品牌精准营销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品牌信息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避免无效传播造成的资源浪费。

03
—
营销策略:价值创新驱动增长1、从价格竞争到价值创造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许多品牌的第一反应是降价促销,试图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然而,单纯的价格竞争并非长久之计,过度降价不仅会压缩利润空间,还可能损害品牌形象。聪明的品牌懂得从价值创造入手,挖掘产品或服务的深层价值。例如,苹果公司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并未一味打价格战,而是凭借不断创新的技术、简洁易用的系统以及完善的生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远超价格的使用价值,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其产品买单,即使价格相对较高,也依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极高的品牌忠诚度。
又如海底捞,在餐饮行业普遍受冲击时,以优质贴心的服务脱颖而出,从进门时的热情接待、就餐过程中的细致关怀到离店后的温馨送别,为顾客营造了独一无二的用餐体验,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从而稳定了市场份额,甚至在逆境中实现扩张。
2、合作与跨界营销的兴起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品牌之间开展合作与跨界营销,正成为一股潮流。一方面,品牌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摊成本与风险。例如,优衣库与 KAWS、村上隆等知名艺术家合作推出联名 T 恤,将潮流艺术元素融入日常服饰,瞬间点燃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不仅提升了优衣库的时尚感与话题度,也为合作艺术家拓展了商业边界,实现了双赢。
另一方面,跨界营销能够打破消费者对品牌的固有认知,拓展消费群体。以喜茶为例,它与藤原浩、百雀羚等看似毫不相干的品牌跨界联名,凭借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产品形式,吸引了原本对茶饮不感兴趣或对传统美妆品牌审美疲劳的消费者,创造出全新的消费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04
—
品牌建设:长期主义的坚守1、品牌信任基石的筑牢在经济下行期,重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过往,一些品牌因虚假宣传、产品质量问题等失信行为,在市场遇冷时遭到消费者唾弃。如今,品牌必须以真诚、透明之姿面对消费者。例如,某知名食品企业曾深陷质量风波,此后痛定思痛,不仅全面升级质量管控体系,还主动邀请消费者代表参观生产基地,实时直播生产过程,让消费者亲眼见证产品的诞生;同时,详细公布原材料采购来源、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以坦诚回应质疑,逐渐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品牌还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环保、公益等领域展现担当。如安踏集团持续投入环保材料研发,推动运动鞋服产品的可持续制造,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在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项目中积极作为,资助贫困地区学校建设、开展体育公益课程,树立起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因认同品牌的价值观而建立深度信任,成为品牌的忠实拥趸。
2、聚焦核心竞争力,深耕细分市场面对经济困境,品牌应摒弃盲目扩张的策略,转而聚焦自身核心业务与优势领域,深耕细分市场。以晨光文具为例,在文具行业竞争白热化且整体市场增长放缓时,没有跟风跨界到不熟悉的领域,而是专注于文具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针对学生、办公人群、绘画爱好者等不同细分群体,精准开发各类功能性文具,从速干中性笔、洞洞铅笔满足儿童书写需求,到高端商务笔记本、静音鼠标适配办公场景,再到专业绘画水彩、素描纸服务艺术创作,凭借对细分市场的深度洞察与高品质产品供给,巩固了品牌在文具行业的龙头地位。
又如小熊电器,精准定位年轻群体、租房族、小家庭等细分市场,洞察他们对小型化、多功能、高颜值厨房电器的需求,推出迷你电煮锅、便携式榨汁杯、一人食电饭煲等特色产品,以差异化优势在传统家电巨头林立的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收获特定消费群体的青睐,即便在经济下行期,依然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最后总结
经济下行期,品牌营销的逻辑已发生深刻变革。从消费者行为的理性转向,到传播渠道的数字化迁移,再到营销策略的多元创新以及品牌建设的长期坚守,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品牌的应变能力。
在这充满挑战的时代,品牌唯有洞悉趋势、顺势而为,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善用数字化工具,以创新驱动价值创造,坚守品牌信任基石,方能在经济寒冬中突出重围,实现从 “熬冬” 到 “迎春” 的跨越,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稳健领航,驶向更广阔的商业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