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考研名师张雪峰因多次针对文科专业的争议言论登上热搜,如“文科都是服务业”“家无余钱别学文”等,引发广泛讨论。他的核心观点是:文科就业难、薪资低,普通家庭的孩子选择文科风险更大。这一言论不仅遭到部分大学教授的反驳,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文科价值”的激烈辩论。

一、张雪峰的核心观点:文科的“现实困境”
1. 文科就业难
张雪峰多次强调,文科生就业率远低于理工科,尤其是新闻学、哲学、社会学等专业,市场需求有限,竞争激烈。
数据显示,2022年人文学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12.4%,而理科生达29.5%。
2. 文科薪资低
文科生初入职场薪资普遍比理工科低1000-2000元,且职业天花板较低。
例如,211文科硕士吐槽招聘会月薪仅5000元,而计算机专业应届生起薪可达1万+。
3. 文科更适合家境优渥者
张雪峰认为,文科职业(如艺术、哲学、历史)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初期收入低,适合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支撑。
普通家庭的孩子若选择文科,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教授的反驳:文科的价值被低
1. 文科并非“无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指出,文科培养的是“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文化素养,”这些能力在企业管理、公共政策等领域至关重要。
文科专业如法学、金融、国际关系等,仍有较高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空间。

2. “文科=服务业”的说法过于片面
张雪峰曾称“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引发争议。
专家反驳:服务业(如咨询、教育、文化创意)同样是经济支柱,不应被污名化。
3. 文理科融合趋势
未来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文科+数据分析”“传媒+AI”等跨界方向。
- 例如,新媒体运营、数字营销等新兴职业,既需要文案能力,也需技术思维。

三、真相:穷人读文科真的没出路吗?
1. 文科的困境确实存在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文科专业(如新闻学、哲学)确实面临“供大于求”的问题。
普通家庭学生若选择纯文科,可能面临更大的职业挑战。
2. 但并非“死路”
考公考编:文科生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优势明显(如汉语言文学、法学)。
新兴行业机会:如新媒体、国际商务、文化遗产数字化等,为文科生提供新出路。
技能跨界:文科生可学习数据分析、编程等技能,提升竞争力(如“文科转码”)。

3. 关键在于职业规划
避免“纯理论”专业:如哲学、历史学,除非走学术路线,否则就业较难。
选择“有壁垒”的文科:如法学(需司法考试)、会计(需CPA)、国际关系(需语言+政策分析)。
四、结论:文科生如何破局?
1.认清现实,但不被定义
文科的困境客观存在,但并非无法突破,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市场需求调整方向。
2. 提升核心竞争力
除了专业知识,掌握数据分析、AI工具、外语等技能,增强就业优势。
3. 关注新兴领域
如数字营销、老年服务、国际文化交流等,未来需求旺盛。
最终,文科的价值不仅在于“赚钱”,更在于塑造社会文化、推动思想进步。 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选择文科需更谨慎,但绝非“死路”,关键在于如何将文科思维与市场需求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