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的巅峰之作,一战奠定大唐统一大业

史先生 2021-08-19 14:31:34

公元620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王世充、窦建德,当时王世充连战连败,损兵失地,困守洛阳,对付王世充要不了几个人。重点是虎牢关的战略决战,集中重兵精兵于虎牢关决战,唐军即使不比王军多,也差不了多少。唐军出击时机正确(唐军掌握着出击主动权),王军已叫战多时,已到吃下顿饭时(已有人喝水解手乱成一团),领导也正在开会。

另外阵后举旗,确实使王军全军震动,作用不小。所以太宗本纪说李世民带玄甲军干的,秦琼传里说秦琼带二十多人干的。尉迟恭德没有参加这一活动,所以李世民也不会参加这一壮举。秦琼能成为唐初第一名将(斗将),主要是美良川和虎牢关两战,所以应该是秦琼带人干的。李世民都想贪这个功劳,说明此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外王军成军时间不长,少经大战考验,而唐军历经与刘武周、薛举、王世充等强敌交手,战斗力强于王军。

其实,窦建德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不在于虎牢,而在于庙堂。王世充要窦出兵,厚贿窦的群臣,因此,在出身前和出兵中,有许多正确意见都未能实施,因为窦的部下收了贿赂后又各打各的小九九,这样一支各怀鬼胎的部队其实是未战先怯,未战已输其半了。更何况对手李世民对战场的把控度更是无人出其右者。虎牢关一役,玄甲军的冲阵,展旗象极了二战时的切入,卷击战术(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包括巴顿和朱可夫都是这一战术的高手),但整整早了1千多年。当时的指挥手段以金、鼓为主,阵后出现敌方的大旗,就是百战胜兵也免不了崩溃。

唐太宗的三千五百人肯定只是先头部队,在决战之前,唐太宗设法先震慑敌胆,比如安排敬德去抢王琬的战马等。这就是兵法的玄奥之处。用精锐的强兵集中使用,形成一个矛头,或者说一种洪峰效应。其攻击力,所向之敌皆不能抵挡,打乱其结构,混乱其指挥。以寡敌众,也能将之一一压垮。这其中,强兵、好的装备、机动性、好的将领,缺一不可。指挥效率的问题,冷兵器时代通讯不发达,指挥效率不高,人数越多指挥越困难,实际产生的功效比越低。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的军队组织结构难以像热兵器时代将命令传递到最基层。无论时间、基础人员素质、传递方式、语言表达方式、还是习惯都不能做到目标清晰,分工明确。

山西是李渊的驻地,又入关中连在一起,当时,四川也归顺李唐,在谋略将领上,军队上李家比较有战斗力纪律,在政治上也士族支持多一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大分裂后短期统一,人心未定,隋炀帝又通运河,死人多,群而造反。到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战争时日久,更多人没从事生产,军队易募集,但不一定有战斗力。这就是古代有些以少胜多的例子。正常古代的武器很难的,就是练军,队列阵形没纪律秩序,易被偷袭自乱阵脚,自相残踏。

李世民之能可不是吹的,真是天才。再强的对手集团,在他面前都不堪一击。这就是为战争而生,为政治而生。为提升中华民族豪气而生,可惜他是一个帝王,后世评选的军事统帅中往往忽略了他。他父亲李渊,最有福气的开国皇帝,在开国征伐中,从不用征战疆场,而坐享其成。

0 阅读:49

史先生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