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逢年过节,阿辉都会觉得心里发堵。
他已记不得这是第几次单独带着妻儿回老家看望父母了。
三个兄弟姐妹中,似乎只有他还记得父母已经年逾七十,行动不便,需要人陪伴。
而他的姐姐说没时间,弟弟借口工作忙,常常一两年才见上一面。
这一次,阿辉决定不再沉默,他想找兄弟姐妹谈一谈,可一出口却听到令人意外的话:“你条件最好,多照顾一些也没什么吧?
反正爸妈也没说过怨你……”阿辉哑口无言。
血浓于水是没错,可当父母需要更多关怀时,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却往往变得复杂。
从无忧无虑到分崩离析:兄弟姐妹关系转变的开始小时候,阿辉一家五口过得简单却幸福。
父母辛苦供三个孩子上学,虽然条件一般,但日子和和美美。
那时候,兄弟姐妹之间总是亲密无间,谁生病了,大家心急如焚;谁考得好,大家会一起庆祝。
阿辉一直以为,他们的感情会这样延续下去,一辈子都当彼此的依靠。
可是,母亲一次住院却让他第一次感到寒心。
那时,母亲腿摔伤了,需要住院治疗。
阿辉打电话求助,结果姐姐支支吾吾说要带孩子,弟弟推说刚换了工作。
最终,整整半个月的照顾都落在了阿辉和妻子的肩上。
父亲还安慰他:“你别怪他们,他们都有各自的难处。”
后来,母亲的腿好了,但阿辉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节假日一家人坐在一起时,总避免提起谁照顾父母的问题,似乎不约而同地想回避一些可能引发争执的事。
曾经毫无心机的兄弟姐妹,如今却开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表面的和平。
默默付出的主心骨:是谁维系了家庭的平衡?
每个家庭或许都有一个像阿辉这样的人,承担了照顾父母的大部分责任,并试图带动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担。
他们是家庭的“主心骨”,默默守护这个家。
其实,阿辉也不是没有过怨言。
面对姐姐和弟弟的不冷不热,他有时会想:凭什么所有的事都让我一手包揽?
但又一转念,他觉得这些话说出口也没用,父母终究需要人照顾。
如果他松开了手,谁还能靠得住呢?
这样的“主心骨”常常会为了不破坏家庭的氛围,选择多做少说。
但久而久之,对方的沉默反而让一些兄弟姐妹心安理得。
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想法:“反正有人在做,那我偷个懒也没关系。
”而当某一天“主心骨”终于撑不住时,家庭的平衡则会一触即溃。
阿辉尝试过和姐姐、弟弟沟通,但总是得不到预期的回应。
姐姐提到自己带孩子有多累,弟弟则强调要养家供房,言下之意是阿辉条件较好,理应承担更多责任。
许多家庭可能都面临这样的局面:一旦有矛盾,怨言不会直接提到父母,总是绕道对兄弟姐妹发难。
这种矛盾久了,就成了“隐形的刺”。
一碗水端不平,父母偏袒对子女关系的深远影响后来,阿辉渐渐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谁不愿意付出,而是因为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账”算得不同步。
阿辉的姐姐有一次抱怨说:“小时候爸妈总偏向你,一直说你是家里的希望,把钱省下来供你读书。
现在你赚得多,又有能力,照顾爸妈是应该的。
”这种言外之意,就像是把父母的付出当成了一种未还清的“投资”,阿辉听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确实,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很难一碗水端平,这也让兄弟姐妹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差异。
有些人在小时候得到的较多,成年后无形中会承担更多的义务;而那些在成长中得到较少的,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吃亏了,再多给一点,都觉得不公平。
这一切都可能演变为矛盾的导火索。
有时候,父母无意的言行,比如多照顾了某个子女的孩子,或把遗产偏向某一方,都会让子女的关系趋向疏远。
这种不平等感,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足以让手足情谊出现裂痕。
热脸贴冷屁股,亲情并非总能敌过现实的冷漠当然,并不是每段亲情都能靠努力捂热。
一些人随着成长经历的不同,性格和价值观逐渐疏离。
这时候再多的付出,也难以换来亲情的回响。
就像阿辉的弟弟,无论怎么讲道理,对方始终摆出一种态度:“我不是不孝,我就是做不到。
”弟弟从农村到城市打拼,觉得生活已经很苦了,没多余的力气去顾及父母。
他并不是不心疼父母,但在生活的压力下,他更倾向于自保。
这种冷漠,并不是他不爱,而是沟通的桥梁早已断裂。
阿辉渐渐意识到,兄弟姐妹也许永远不可能像小时候一样彼此依赖了。
他放下了期待,也在心里对自己说:“自己尽的孝心,问心无愧就好。
”
将来各自安好,互不打扰又何妨?
结束那次无果的家庭谈话后,阿辉独自去了父母的房间。
他看着父母的白发和消瘦的身影,突然觉得有些释然。
他懂得了,兄弟姐妹的关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牢固,只要人心不同,亲情也不过是回忆里的一片薄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注定要受到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最终,兄弟姐妹也不过是你人生中的同行过客。
成长让我们走远,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互相亏欠。
如果真的无法改变,那就选择放下。
不争,不吵,尽好本分就够了。
亲情的深浅,或许无法均分,但只要心中还有爱,哪怕不多说,便也足够温暖那些记忆中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