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深夜,单位加班的人渐渐散去,办公室只剩你一个人盯着屏幕。
手上的工作已经完成,还在琢磨着同事下午对你说的那句“不知道他行不行”。
其实那只是句随口而出的评价,但你的脑子里却转了无数个回合。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是嫌你的能力差?
还是暗示某些领导对你有看法?
越想越不安,回家后忐忑到彻夜难眠。
第二天醒来,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疲惫写满了整个脸。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又为何总是耗费无尽的精力去证明自己?
这种耗不上尽的情绪,像是某种感染力极强的病毒,把生活的力量侵蚀得所剩无几。
或许,这个时候,你真的可以翻开一本《平凡的世界》,看看书中的孙少平是如何面对他充满波折和磨难的人生。
第一次翻开《平凡的世界》,很多人都会被孙少平的生活震撼到。
一个高中生,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硬邦邦的高粱窝头。
他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随意选择饭菜,不是因为他挑食,而是因为自己的兜里根本没钱。
那些黯淡的黄胶鞋、露在外面的袜子,诉说着他无法忽视的贫穷。
令人感动的是,他没有被这些困境压垮,也没有因为出身底层而自卑。
相反,他用一颗倔强的心,去面对不公平的世界。
他珍惜每一顿窝头的滋味,因为他明白,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了一生的力气换来的。
他努力读书,不是为了在课堂上炫耀自己的成绩,而是为了抓住少有的机会彻底改变人生。
“生活是自己的,苦也好,累也好,只要充实就行了。
”孙少平的世界虽然平凡,却富有力量。
与其纠结别人的目光,他更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情。
想想看,现实中的我们呢?
有时候,别人一两句无心的话,都能成为我们心里的重石。
而孙少平的生活告诉我们:关注自己能做的事情,而非纠结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正是生活的一种智慧。
如果说孙少平是一个为了未来而坚持的人生范本,那么贺秀莲就是献给家庭无私之爱的典范。
看书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被贺秀莲的故事深深刺痛。
她是孙少安的妻子,是那个为了家庭默默付出的人。
从嫁给穷困的孙少安开始,她就接过了家庭所有的重担。
她不要彩礼,甚至拿出自己的嫁妆补贴婆家,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她心疼丈夫的操劳,甚至为他洗脚;她为了欠工人的工钱四处求人,却从未抱怨过一句。
可这些牺牲始终没有换来过多的理解。
她一生疲于奔命,从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直到去世那天,才终于获得了人们对她的怀念。
贺秀莲的故事也许会让人感到悲伤,但它也提醒了我们一个道理:无私是伟大的,但如果一味忽视自己,就可能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而没有留下一丝光亮。
这也许是内耗的另一种表现——对家庭、对别人的关注远超对自己的关爱,忘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是否也曾像贺秀莲那样,为了满足别人而委屈自己,却不曾想过,如果自己倒下了,又能为家庭带来什么?
说到底,什么是内耗?
说得通俗点,就是内心过度纠结那些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东西。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社会的评价,甚至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变成让我们焦虑的源头。
但仔细想一想,这些东西真的重要吗?
就拿孙少平来说,他并没有因为贫穷而陷入自卑,他接受家里的条件,也接受劳动的艰苦,而不是去纠结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得轻松。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很多内耗其实来自于害怕别人不认可自己。
别人的眼光像一面镜子,而我们却把镜子里的评价当成了生活的全部。
这样的生活,不累吗?
跳出这个怪圈,或许你会发现,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别人对你的定义。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喜欢你,也有人不喜欢你,何必为此困惑。
而一本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书,就是帮助你找到那个最真实自己的一面。
孙少平的坚持,贺秀莲的牺牲,书中其实从来都没有宏大的背景和惊天动地的事件。
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生活片段。
可就是这些“平凡”,教会了我们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们或许不能像孙少平那样,做到完全忽视别人的看法,但至少可以减少对外界的过多关注,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
而家庭中的责任,总是有重量的,但也不要忘了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给自己留一点余地——这是贺秀莲用一生的代价为我们换来的教训。
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从来都不会完整无缺,但面对那些缺失时,反而是我们提升自我、寻找意义的契机。
从平凡的生活里,我们其实可以找到巨大的力量,去直面生活中的每一场矛盾与磨难。
内耗,说到底是因为我们总想抓住一切,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与其耗干自己的心力去迎合别人、不正视不足,不如学会从眼前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意义。
试着像孙少平那样,接受自己的平凡,却用一份笃定去寻找积极的未来。
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可能被卷进生活的洪流,而你唯一需要记住的,是取悦自己比取悦别人更重要,今天如此,明天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