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装备数量排序,结合性能特点及实战表现,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主要使用的轻机枪如下:
1. 捷克斯洛伐克ZB-26轻机枪(“捷克式”)

装备数量:超过3万挺(含外购及仿制)
优点:可靠性高,适应性强,7.92毫米口径与国产弹药通用;结构简单易维护,射击精度较高,可快速更换枪管。
缺点:20发弹匣容量较小,火力持续性不足;连续射击后枪管易过热,需频繁更换。
地位:国军中央军调整师标配(每连9挺),八路军亦通过缴获少量装备,是抗战中后期主力轻机枪。


由于该枪性能优秀,日军有时也将掳获的ZB-26轻机枪装备部队(参见下图)。

2. 瑞士启拉利KE-7轻机枪

装备数量:约8000挺(含外购3025挺及国产仿制6000余挺)。
优点:重量轻(8千克),构造简单易分解,弧形弹匣供弹(25发);国产版适配7.92毫米毛瑟弹,与汉阳造等步枪通用。
缺点:射速较低(理论450-550发/分),故障率较高;瑞士原版设计未优化连发射击稳定性。此外,该枪加工精密,国内仿制生产殊为不易(参见下图)。

典型战例:常德会战中曾集中使用,有效压制日军冲锋。

3. 英国刘易斯轻机枪

装备数量:约5000挺(主要为军阀进口)。
优点:火力持续性强(47发弹盘),适合堑壕战;一战剩余物资价格低廉,成为地方军阀“爆款”。
缺点:重量大(13千克),机动性差;散热套筒设计复杂,维护不便。

使用特点:四川刘湘部曾大量装备,抗美援朝初期仍有少量参战。
下图,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缴获的刘易斯轻机枪,有可能是日军在中国掳获的(日军侵占东北后,奉军的大批装备都完好落入敌手)。

4. 麦德森轻机枪

装备数量:约3300挺(丹麦进口)。
优点:弹匣容量大(32发),重量轻于捷克式;可适配多口径步枪弹,精度高。
缺点:生产成本高,射速偏低;国内原本准备仿制,但因图纸、设备被日机炸毁而未能实现。

特殊用途:部分精锐部队用于替代捷克式,但因弹药供应问题逐渐被取代。此外,还有少量用作航空机枪(参见下图)。

由于麦德森轻机枪配备有三脚枪架,有时也被用作高射机枪,建国后仍在民兵部队发挥余热(参见下两图)。


5. 缴获日军十一年式(即“歪把子”)

装备数量:八路军缴获约1000余挺。此外,国军也多有缴获。
优点:弹药与日军三八式步枪通用(6.5毫米),适合游击作战。

缺点:供弹系统复杂(漏斗供弹,还得涂油),易卡壳;枪身笨重,实战可靠性差。

此外,该枪的枪托确实是“歪”的,人机工效不好(参见下2图)。


八路军改造:通过训练班培养机枪手,提升使用效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