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温稳坐浙江前三的宝座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浙江第四城的“抢位战”却像一部高潮迭起的连续剧。
其实也就是绍兴与嘉兴这对“双子星”的较量,让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
2023年绍兴以7791亿元GDP暂时领先嘉兴的7062亿元,但两城的差距仅约700亿,且嘉兴6.3%的增速快于绍兴的6.0%。
绍兴的“稳”与嘉兴的“快”形成鲜明对比。绍兴作为老牌工业强市,2023年GDP增速7.8%,总量连续多年位居浙江第四,靠的是纺织、化工、黄酒等传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
比如越城区布局的智算产业、柯桥区的光子产业,以及上虞区的新材料项目,让“染缸、酱缸、酒缸”老“三缸”蜕变为“布片、芯片、药片”新“三片”。
反观嘉兴,背靠上海大都市圈红利,近年来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狂飙突进,2024年GDP突破7500亿,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喊出“目标前三”的豪言。
若保持当前增速,嘉兴有望在五年内反超绍兴,但绍兴也在加速布局新兴产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绍兴的底气来自深厚的产业底蕴。全球每3件纺织品就有1件与绍兴有关,柯桥轻纺城年交易额超3000亿,被称为“世界布市”。而嘉兴则更像“长三角宠儿”,凭借与上海、杭州“双城记”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中芯国际、航天北斗等重大项目落地,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8%,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更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标杆项目。

有趣的是,两城都在“补短板”:绍兴拼命搞科创,嘉兴则努力打造本土产业链闭环。这种“你追我赶”的态势,恰是浙江经济活力的缩影。
人口是城市竞争的终极密码。2023年嘉兴常住人口增量7.4万,远超绍兴的2.2万,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49元,连续21年全省第一,城乡收入比1.51:1堪称共富典范。反观绍兴,虽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3579元力压杭州、宁波登顶全省,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老龄化压力凸显。
不过绍兴的高端人才牌打得漂亮!2023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8家,数量全省第三,而嘉兴则凭借低廉房价和优质公共服务吸引沪杭溢出人口。这场“人口争夺战”中,嘉兴像磁铁般吸纳增量,绍兴则精耕存量价值,策略迥异却各显神通。
绍兴的地理位置像一根“金扁担”,挑着杭州、宁波两大万亿城市,杭绍城际铁路开通后,半小时直达杭州西湖,产业协同如鱼得水。杭州的研发+绍兴的制造,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跨市集群。
嘉兴则坐享“沪杭同城”红利,沪嘉城际铁路2025年通车后,到上海虹桥仅需28分钟,成为长三角“成本洼地”。2023年嘉兴从上海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200个,总投资额破千亿,连特斯拉供应链企业都扎堆落户。
若说绍兴是“左右逢源”,嘉兴则是“左右通吃”,区位优势难分伯仲。
我们认为,绍兴的挑战在于“大象转身”。目前,绍兴的传统产业占GDP比重仍超40%,环境约束与转型阵痛并存。而嘉兴的软肋是“大树底下难长草”,过度依赖沪杭辐射可能导致本土产业空心化。
这几年,绍兴和嘉兴都在积极找破局之道!
绍兴投资千亿打造“绍芯谷”,瞄准第三代半导体。嘉兴则借力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培育出闻泰通讯、斯达半导体等硬科技企业。
其实在浙江,城市的竞争,从来都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高手过招,共同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