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对父母乱发火该怎么办

章文一 2024-03-15 14:52:20

有位青年人来心理咨询室诉说,从懂事开始,他对父母就很苛刻,常为一点小事而埋怨他们半天,总不满意他们做的事。可每次发过火后,又感到很内疚。他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对待父母?

发怒,是人遭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其程度有不满、生气、恼怒、愤恨、激怒、暴怒,常发怒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引起心身疾病,而且伤害他人。

有幅漫画,一位总经理模样的人正在训斥一名职员,职员无奈,便转而训斥他的下属,下属挺火,回家后居然莫名其妙地把气撒在妻子身上,妻子气极,便把受到的委屈一古脑儿发泄在儿子身上,打了儿子一个耳光,儿子恼怒之际,居然飞起一脚踢向小狗,小狗疼得乱窜,发疯似地冲出门乱咬,结果正好咬着从这路过的总经理!

的确,人生总不大可能永远是鸟语花香。在琐碎的生活中,人们的确可能遇到委屈、苦恼与憋闷的事,每当此时,当事人也的确需要“释放释放”他的怒气。可见,发怒实乃谋取心理平衡的一种客观需要。

但怒气,切勿乱发,否则,既伤人又害己。

不信请再细品上述漫画,“妻子”何辜?“儿子”何辜?“小狗”何辜?他们平白无故地挨骂挨打挨踢,不就是因为宣泄者的方式不对头吗?

心理学认为,爱对亲人发脾气的人,一般来说都是从小被溺爱、娇纵惯了的人。因为这些人自幼被亲人溺爱,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因为一发脾气,亲人就会围着他转,会想方设法来哄他,使他高兴。久而久之,这种不良的宣泄不满的行为方式就就形成一种习惯而沿袭下来。一旦在外面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又不敢在领导、同事面前宣泄出来,回到家里就拿亲人当出气筒,随机抓住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借题发挥,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一通。

许多从小在家受宠娇惯的人,往往既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定,又不知如何处世,所以在外面他们常常委屈自己、压抑自己,甚至对别人曲意奉承,不知如何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回到家后,由于“假面具”戴得太累了,压抑得太久了,就需要发泄出来,故而表现出另一个极端,拿家人出气。

我们无法选择家庭,也不能苛求父母的教育完美无缺。但每个人在成年以后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重新学习良好的行为方式。

对待怒气,究竟选择何种宣泄方式,常常会因人而异。

比如,理智者会因其冷静而从从容容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鲁莽者会因其冲动而“莫名其妙”地误伤他人——正如上文提到的漫画。而愚蠢者则会“莫名其妙”地走向极端,甚至采用最不可取的自残形式,这就是一句老话说的:生气时踢石头,疼的是脚趾头。

由此可见,莫名其妙地乱发怒,常常会使人感到不近情理,这样的发泄,也只能被视为一种糊涂,一种可怜巴巴的“孩子气”。

不是吗?既然把污水泼在别人身上意味着伤害无辜,既然自残式的“踢石头”只会白白地伤害自己,那么,当我们有苦恼有烦闷需要宣泄时,就理应“选择”一个理智而道德的方式。

1、一吐为快

有一个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的减压办法:一吐为快。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宣泄”。向人倾吐心声,可以将体内过剩的压抑物质———甲状腺或三碘甲状腺氨酸随之吐出,这对人体物质维持平衡、消除压抑大有好处。向亲人们倾诉、协商,集思广益后,自会别有洞天,豁然

开朗。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曾对5700多位24岁以上的女性调查后发现:半数以上的女性喜欢跟她们的丈夫或好友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她们精神上的压力和思想上的苦闷就容易消除,因而身体都比较健康。而另有三分之一的妇女,是借烟、酒或者安眠药来解除压力和不满,结果她们都程度不同的患有神经衰弱、月经失调等生理疾病。

2、用心理学方法巧妙制怒

躲避法:在生活中遇到怒的刺激时,就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转移法:当发怒时,有意识的听听音乐,逗逗孩子玩等,这是积极的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点的制怒方法。

主动释放法:把脑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适合的人全盘托出,平时与人相处不可能不产生意见、隔阂,经常交换意见,把话说清楚,也是平怒和增强团结的方法。

意识制怒法:是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使愤怒情绪难以发生或降低强度。以自己的内部语言为媒介,如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别生气”“不该发火”等等。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升华法:把怒气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力量。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就是升华的典型例证。

0 阅读:11

章文一

简介:一个热爱生活的心理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