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份,就在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周围上百公里的土地上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在库尔斯克南方的米乌斯河附近也爆发了一场大战,而这便是米尔斯河战役。
对德军来说,米乌斯河战役可能比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更加让他们感到担忧,因为在这一场战役中,德军原本是希望用自己擅长的弹性防御战术来克制苏军的进攻,结果没想到苏军居然成功地找到了破解德军弹性战术的方法。
德国不仅没能击退苏军的进攻,还因为自己的装甲反击而付出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可以说,库尔斯克战役消耗了德军发起战役进攻的力量,而米乌斯河战役则让苏军找到了如何击溃德军防御的方法。
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进行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把视线放回到库尔斯克战役刚刚爆发的时候。
(一) 、苏联南方面军的进攻计划1943年7月,就在库尔斯克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位于苏德战场南方的苏南方面军却收到了斯大林的指示,要他们对米乌斯河防线发起进攻,以牵制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场的兵力。
当时,米乌斯河防线位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防线的最南端,直接掩护着第聂伯河与顿巴斯地区,而这里恰好也是曼施坦因防御最薄弱的地方,如果苏军能从这里突破德军防线,那么曼施坦因就不得不从库尔斯克调兵回来增援,这样一来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天平就将完全倒向苏军的这一边。
于是苏联南方面军的司令托尔布欣马上开始布置进攻计划,准备对米乌斯河上的德军防线发起进攻。
托尔布欣认为在东面是苏军,南部又靠海的情况下,他的部队只需要从北翼突破德军防线,然后向德军后方穿插就能把位于米尔斯河前线的全部德军都包围起来,围而歼之。
所以他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突击第5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布置在了米乌斯河以北的地区,用来承担最主要的突击任务,同时还在他们的背后布置了近卫第2集团军作为加强。
与此同时,当苏军在北翼的进攻开始之时,托尔布欣另外的两个集团军(第51、44集团军)也会发起辅助突击,掩护突击部队的行动。
而为了确保这次战役的成功,托尔布欣一共集结了27万人和661辆坦克自行火炮,在装甲力量上对面前的德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在做过充足的战前准备以后,托尔布欣最终决定在7月17日对德军发起进攻。
(二)、崩溃的防线1943年7月17日,苏军在重炮的掩护之下,开启了对米乌斯河防线的突破行动。
战役一开始,苏军就取得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在当时,德军的装甲主力基本上都在库尔斯克和苏军坦克搏杀,用来防御米乌斯河防线的是当时南方集团军群中装甲力量最弱的第6集团军。
原先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覆灭以后,德军便在原先第6集团军残余兵力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新的第6集团军,但由于大量的精英军官、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中被苏军消灭,所以这个新组建的第6集团军实力很弱——整个集团军只有11个师的兵力,其中10个为步兵师,还有一个为装甲步兵师。
在装甲力量方面,当时的德国第6集团军没有一个装甲师,只有5个临时加强的强击火炮营,而集团军内唯一的一个装甲步兵师——第16装甲步兵师也只有40辆坦克可用,把上述的装甲力量全部加起来,德国第6集团军只有200辆左右的坦克和强击火炮可用,根本就不是苏军的对手。
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下,一切的战术都是扯淡。
战斗一开始,苏军便直接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力量对德军前线阵地进行了大范围的轰炸,重炮、迫击炮、火箭炮轮番上场,将德军前线阵地全部化为焦土,随后苏军步兵便在坦克、炮兵的掩护之下发起了进攻。
在苏军主要的突破地段,靠着绝对的兵力优势,苏联突击第5集团军很快就突破了德国第294、306步兵师下属两个步兵团的防线,随后苏军马上投入第2近卫机械化军队向德军腹地发起进攻。
截至7月17日晚,苏军已经突入了德军防线4公里处,虽然突破的距离并不远,但却给德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
德国第17军军长斯奈肯伯格步兵上将不得不向第6集团军霍利德寻支援,要求霍利德马上投入援兵,否则他的部队很快就会因为伤亡惨重而全线崩溃。
在接到第17军的求援以后,霍利德马上派出了自己手里唯一的一支机动力量——第16装甲步兵团去增援第17军,试图用德军最擅长的弹性防御击退苏军的进攻。
在这里提一下,霍利德为什么会想用弹性防御的方式来击退苏军的进攻?
在二战中,苏德双方发展胜利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便是用强大的装甲力量往敌军纵深穿插,而装甲部队在穿插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和己方炮兵、步兵、工兵部队产生脱节的,所以一旦敌方在穿插部队的侧翼发起强有力的装甲反击,那么穿插的装甲部队就很有可能被敌军切断同后方部队的联系,被敌军所包围。
在苏德战场上,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都没有少吃过敌军装甲反击的亏。
所以一旦当己方穿插装甲部队遭遇敌军的装甲反击时,苏德双方的指挥官一般就会命令暂停进攻,或者往回撤退,避免被敌军切断退路。
同理,霍利德也希望第16装甲步兵师的反攻能击退苏联第2近卫机械化军,挽救濒临崩溃的米乌斯河防线。
在霍利德指示之下,第16装甲步兵师在18日对苏联第2近卫机械化军发起了反击,但这次反击却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就在于苏联第2机械化军有100多辆坦克,但德国第16装甲步兵师却只有40辆坦克,最终在损失一半的坦克以后,第16装甲步兵师被迫撤出战斗。
那么既然是因为装甲力量不足才输掉了这场反击作战,那么投入更多的装甲力量是否就能成功了呢?
抱着这个想法,霍利德继续组织装甲兵力对苏军发起反击。恰逢这时曼施坦因从库尔斯克主战场给霍利德补充了一个装甲师,霍利德随即把这个装甲师投入反击行动。
可这一次,霍利德的反击却依然失败了。
原因就是作为援兵的第23装甲师在进攻苏军阵地时,遭遇了苏联步兵的顽强阻止。
苏军似乎已经搞懂了德军装甲反击的目标,所以在遭遇德军装甲反击的时候,苏军并不会立刻退却,而是会就地构筑防线阻挡德军的装甲进攻,等待上级下一步命令。
同时苏军统帅部还给这些苏军部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反坦克武器,让他们即便是没有坦克支援也能和德军装甲部队较量,就这样,第23装甲师在苏军步兵强大的反坦克火力面前伤亡惨重,最终在损失一半的坦克之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战场。
第23装甲师的反击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一旦苏军的机动部队能够在原地快速构筑防线,并且依靠阵地进行顽固防御,那么德军装甲反击的效果就会大大减弱,此时一旦德军装甲力量在处于下风,苏军的坦克部队便能通过侧翼进攻,一举粉碎德军的反击力量。
也是从这时开始,德军官兵就逐渐意识到他们以前依赖的制敌取胜的法宝似乎在逐渐失去作用,而苏军则越来越明白该如何夺取胜利。
(四)、德军暂时阻止苏军推进弹性防御的失利,对德军的打击来说完全是致命的。
7月18日,就在第16装甲步兵师反击失利的同一天,德国第17步兵军的防线就被苏军全面击溃,接连丢失了斯捷潘诺夫卡、马里诺夫卡等要地。
而7月19日德国第23装甲师的反击失利以后,苏军更加肆无忌惮地往德军腹地推进,一时间德国整条米乌斯河防线都有被苏军击溃的可能。
为了更快地突破德军整条防线,托尔布欣在7月21日将第4近卫机械化军投入作战,使得德国不得不以两个装甲师、31辆坦克的兵力,对战苏联2个机械化军300辆坦克的兵力,可以说德军必败无疑。
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刻,霍利德却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支援。
那就是在7月22日,原本是作为曼施坦因预备力量的第24装甲军赶到了战场,不过赶来的却不是整个第24装甲军,而是第24装甲军的军部,当时在这个装甲军担任军长的恰好就是瓦尔特·内林上将。
瓦尔特·内林这个名字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可能会感到很陌生,我发的文章专注的也是战史讲解而是名将介绍,所以你只需要知道他之前是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指挥装甲师作战的就可以了。
当瓦尔特·内林赶到前线时,恰逢苏军坦克部队对德国第16装甲步兵师、第23装甲师发起进攻,瓦尔特·内林当即搬出了自己在北非战场上的神器——88mm高射炮。
面对苏军坦克部队的攻势,瓦尔特·内林马上用88炮和强击火炮组成了一个简易88炮伏击阵地,并用步兵和部分强击火炮把苏军坦克部队一步一步引到自己提前设置的88炮伏击阵地中。
熟悉二战史的朋友都知道,用坦克做诱饵把敌军坦克引入提前设置好的88炮伏击阵地是隆美尔在北非拿手好戏,而瓦尔特·内林显然是把隆美尔的招牌战术搬到了东线。
结果,由于误入德国88炮的伏击阵地,同时缺乏步兵掩护,苏军坦克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瓦尔特·内林仅用第16装甲步兵师和第294步兵师2个师的兵力就击退了苏联2个机械化军地进攻,同时还击毁了93辆坦克,使苏军不得不停下来休整,对米乌斯河防线的突破也因此告一段落。
尽管暂时守住了防线,但是德军的损失却相当巨大,其中负责对苏军发起弹性反击的第16装甲步兵师一度只剩下了550名步兵,装甲力量也遭遇了巨大损失。
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面对德军的弹性防御战术,苏军在吃过几次亏以后也就明白该如何对付了,而第6集团军的司令霍利德却还是死板地用弹性防御战术对苏军发起反击,也难怪第6集团军会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
弹性防御似乎也不再是能让德军反败为胜的法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