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援军,进展迅速,壮大得很快,为何转瞬间就覆灭了?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1-20 21:16:49

1853年10月底,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抵达了天津附近。

当初,北伐军出发前,洪秀全就交代:到天津扎住,再告诉我,我派兵来!(李开芳后来交代的)

林凤祥、李开芳既然已经顺利抵达天津,自然驻下来,派人联络天京,请求发兵来!

天京在收到消息后,还是派出了后续援军。

这支援军,尽管人数不多,但是,进展迅速,且壮大得很快,很快就靠近了北伐军。

只是···几乎在转瞬间,北伐援军就全军覆灭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组织起来的援军

北伐军求援信息刚到时,天京还真的很难拿出援军来!

当时的总体形势是:西征军占领了安庆、九江,正在围攻庐州;江北大营正在围攻扬州;江南大营在进攻天京···

可以说,各处都比较紧张,很难抽调兵力支援。

然而,杨秀清的决心很大,宁可付出重大代价,冒巨大风险,也要组织起北伐援军来!

杨秀清的决定是:放弃扬州!腾出的兵力北上增援!

放弃扬州,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决策!

从战略防御的角度来说,宁(天京)镇(镇江)扬(扬州)是一个战略整体,水师沟通其间,三城彼此援应,互为犄角!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说,扬州控长江、运河之交汇,既能取得较多物资,而且,无论北上还是东进都可进退自如!

显然,放弃扬州,不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更使天京防务多了巨大的风险!

当时,扬州正被江北大营所围困。

因此,杨秀清先让赖汉英,自天京出发,带兵打到扬州外围接应扬州守将曾立昌。曾立昌放弃扬州,留兵一部守瓜州、仪征外,主力杀出来,前往安庆!

看来,扬州虽被围攻,但太平军要进要出都不可阻挡,显然,要守是完全守得住的!太平军这是为了支援北伐而主动放弃扬州!

看起来,太平天国对北伐是高度重视的!

北伐援军的规模

既然如此重视支援北伐,那自然要竭尽全力了。

然而,与北伐军一样,北伐援军的规模,同样让很多朋友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曾立昌到达安庆后,会合其他部队共15个军,共7500人!

跟聊北伐军人数一样,相信到这里,很多朋友会开始嘲讽了:几万北伐军在天津,等到你这7500人就能打进北京城了?

其实,不必去嘲讽的。

北伐军进军的过程,已经表明:缺的不是人!

北伐军出发时2、3万人,到了河南,一度发展到近10万人,后来因为缺粮而走了很多人;但是,打到天津时,兵力还有4、5万人!

北伐军陷入停顿,不是因为出发时人少!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北伐援军的失败,与出发时的人数也没有太大关系!

飞速前进+迅速壮大

1854年2月4日,北伐援军从安庆出发。

当时,太平军已经打下了庐州,因此,皖北地区的形势非常好!

在皖北地区,太平军不但进展迅速,而且壮大也很快!

太平军经桐城、舒城、六安、正阳关、颍上、蒙城,一路不可阻挡!

这一带的捻党、义民纷纷参军!

据当时大清的徐州道汇报:北伐援军“一路掠来有五万人,沿途脱逃”。

还没有走出皖北,兵力就壮大到了5万人!只是因为组织管理的问题,沿途有逃散者而已!

还是那句话:反抗暴政,不缺踊跃参加的群众,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

3月上旬,北伐援军进入河南占领了永城、夏邑。

中旬,转入江苏砀山以东,就地取材渡河,渡过黄河,进入了山东!

当时,山东境内的清军多在北方防堵北伐军南下,鲁西南极为空虚。

因此,北伐援军进入山东后如入无人之境,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冠县等地,不可阻挡!

到3月31日,北伐援军直逼临清城下!

这时,北伐援军距离驻扎在阜城的北伐军仅仅200余里,而兵力也有4、5万人!

要与北伐军会合,看起来已经没有问题了!

此时,距离北伐援军出兵,还不到2个月!

然而···很快就“然而”了!

顿兵临清,形势逆转!

临清,是水陆延后,运河要津,是山东的富庶地区。

或许是为了打下临清,补充军需,北伐援军此时一改风驰电掣的机动,停了下来,顿兵城下,展开攻势!

从战术的角度来说,临清攻坚战打得还不错。

援军一面抵抗胜保的军队,一面以地道攻城。

12天的时间,太平军打下了临清!

比起打南昌、怀庆等地,这个效率,对太平军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

然而,从战略上来说,这却是一个灾难!

援军一路进展迅速、壮大迅速,就在于他们的机动灵活、避实击虚。

如今,在临清顿兵12天,附近的清军已经庞大了起来!

胜保刚到临清附近时,兵力不满万,还有些忌惮援军,如今,兵力已经集结到17000人,加上紧急组织起来的团练,共有3万余人!

看起来,清军的兵力还是不如北伐援军多吗?

然而,这支清军,内有马队4000余人,这都是屡次击败北伐军的精锐骑兵!同时,又有数千斤的重炮!

而且,在太平军攻城期间,清军在外围也修筑了坚固工事,对临清构成了包围之势!

对援军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还不是城外的敌人!

援军之所以要打下临清,就是希望在这里获得补给!

然而,清军已经将城内的粮秣、弹药全部焚毁,太平军得到的仅仅是一座空城!

原本处于避实击虚有利地位的北伐援军,此时只有依靠一座残缺的空城,来防御拥有坚固工事和重炮的强敌!

转瞬之间,形势逆转!

涣散

此时,临清城外,清军不断用数千斤的重炮轰炸临清的营垒和城垣;而城内,太平军有没有粮秣和弹药···

这个仗打不得!

6日后,北伐援军放弃临清,向南退却。

尽管顿兵临清是错误的决策,但是,及时主动退出临清,却是明智的!

因此,此时的北伐援军,尚有2、3万人,仍有相当战斗力。

此时,曾立昌决心重新机动灵活起来,提出:我们乘势直趋阜城,直接进攻僧格林沁的后营,配合阜城的北伐军,“此转败为胜事也”!

然而,许宗扬另有看法:我们的部队有很多新加入的兄弟呀!大家都不留恋故土,不愿北上,如果北上恐怕他们会逃走!不如迅速向南撤走,跑得快的话,官军追不上我们!

“南返派”的意见占了上风,北伐援军只好选择南撤了!

这是北伐援军迅速覆灭的又一原因!

“北进”与“南返”,实际上远远不只是行军方向的争论!

此时,靠拢、支援北伐军,是北伐援军的战略任务。

而恋故土,是军中大批新兄弟的情绪。

所以,“北进”与“南返”的本质,是要迁就部队的消极情绪,还是要坚定执行战略任务?

消极情绪,永远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对于农民为主的新将士来说,不愿离开故土,是天然的情绪。

当年的太平军在离开广西时,军中也有如此浓厚情绪,但杨秀清以“已骑虎背,岂容贪恋故土”,压制了消极情绪,确立“专意金陵”的目标来凝聚人心!

显然,一个队伍,自然应当以明确的战略任务为目标,与消极情绪展开斗争,才可能有生命力,如果只是被消极情绪牵着鼻子走,注定是要散架、涣散的!

如果北伐援军坚持曾立昌的积极思想,与消极情绪展开斗争,那么,以北伐援军此时尚有的实力,虽然不能说必能扭转局势,但队伍也不至于涣散。

遗憾的是,太平军选择了迁就消极情绪,被消极情绪牵着鼻子走,其涣散、崩溃是毫无疑问的了!

崩溃

迁就消极情绪的另一致命危险是:凡被消极情绪牵着走,就会被恐惧、涣散所支配,失去了冷静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

许宗扬的“南返”之策,建立在“明旦迅发,官军未能追也”的判断上,也就是将行动的成功,建立在敌人行动不速上!

其实,对面的胜保,打仗确实不怎么样,如果与太平军正面打起来,胜负还难说;但是,胜保拥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你跟他玩“追击和逃跑”的游戏,实在是昏了头!

果然,太平军撤退时,胜保的骑兵很快就追了上来!

当然,这原本也未必会致命。

因为:追得快的清军,只有3000余人。

如果太平军仍然是一支秩序井然的队伍,最多吃掉小亏,不至大败。

但是,北伐援军的兄弟一心回故土,“归心似箭”,毫无斗志。

因此,3、4万人,在3000余敌骑的追击下,全军溃散!

曾立昌在渡黄河时淹死,陈仕保在安徽境内战死,许宗扬逃回天京,被治罪投入东牢!

如此,这支北伐援军,不但没有打到驰援北伐军的目的,反而先于北伐军覆灭了!

此时,是4月下旬,距离他们从安庆出发,只不过2个多月···

这支北伐援军,虽然出发时兵力不多,但是,前期行动迅速、壮大迅速,发展势头很不错,本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几乎在转瞬之间,就一败涂地、全军崩溃!

后世的专家、朋友,多将主要原因归于顿兵临清,贻误战机。

从结果上看,这个观点不无道理。

但是,曾立昌要打临清,出发点是改善军资问题,个人以为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

毕竟,如果不能改善军资问题,即便能与北伐军会合,恐怕局面也是很不利的。

虽然因为敌人焚烧粮秣、火药,导致太平军没有达到获取军资的目的,但打临清的决策仍然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将主要败因归于顿兵临清,多少有马后炮的嫌疑。

而且,由于太平军主动放弃临清,因此,北伐援军在此战中损失虽大,但并不致命,如果能及时调整正确的方略,局势仍有可为,这最多只能算是一次并不致命的挫折而已!

北伐援军最致命的决策,就是在退出临清后,被部队内部的消极情绪牵着鼻子走,放弃北上支援北伐军的战略任务,并在撤退中涣散、消沉,以至于在敌人规模不大的追击中迅速崩溃!

决策失误,总是会带来严重挫折,但未必会导致彻底失败。

然而,被消极情绪牵着鼻子走,那就必然会涣散、崩溃!

3 阅读: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