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于禁,两人都曾在战败后归降,然后又“归队”。
然而,两人因此得到的待遇和评价却是天壤之别。
关羽降曹后,得到曹操“礼之甚厚”,格外重用,封侯授爵,风光无比;关羽“归队”后,仍然是刘备最重用的大将,到最后,关羽还得了“武圣”之名。
于禁则完全不同。
于禁一降,曹操立刻给出“定性”:你于禁与我相知三十年,临事反不如庞德!就差直接开口骂他贪生怕死了!
在做俘虏期间,于禁也未得到任何启用,他先被关羽“系在城中”,在江陵为阶下囚;孙权袭得南郡后,他又在东吴寄人篱下,屡屡被虞翻等人羞辱···
到于禁归队后,曹丕表面上安抚、鼓励他,但实际上却刻上庞德宁死不屈、于禁跪地求降的壁画来羞辱他,在于禁羞愧而死后,曹丕又追谥他“厉侯”这种侮辱性的名号···
都是投降后归队,待遇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投降的“姿势”都是投降,但“姿势”是很重要的。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关羽传》
关羽降曹前,刘备已经战败,去投了袁绍。
虽然正史中,没有人告诉我们关羽当时是不是对刘备“不知所踪”,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一个割据势力,刘备已经灭亡了,而且,关羽大概率也是不知晓刘备去向的。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关羽传》
而且,在投曹期间,关羽就曾直言不讳:“吾终不留”!曹操也“知其必去”···
显然,虽然演义中“土山约三事”之类的事迹是小说情节,但是,关羽与曹操,事实上是有默契的:关羽终将回归刘备!
因此,关羽虽降曹公,但始终坚持自己对刘备“不可背之”的立场,不失堂堂正正!
关羽降曹操,实际上就是两厢情愿的“短期合作”,关羽短期内为曹公效力,留得有用之身,随时回归故主。
这样的“姿势”,当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于禁则不同!
战败的责任,不在于禁。正如司马懿等人所说,是山洪暴发导致的,“非战守之失”;即便是驻军地点,也是曹仁所指定的(见《资治通鉴》),于禁并没有重大过失。
但是,率众降敌,这个姿势就实在太难看了!
确实,于禁军当时处于极端不利的状况,但是,于禁军是不是没有抵抗之力呢?
当然不是!
我们看庞德的抵抗,就能看出来!
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三国志.庞德传》
庞德率所部坚决抵抗,成为关羽围攻的唯一对象。然而,即便如此,双方仍然“矢尽,短兵相接”,可见,仅仅庞德一部的抵抗,就能给关羽箭矢不足,被迫短兵相接···
当时,于禁七军虽然“皆没”,但是,实际上兵力损失是不大的,后来被俘者就有3万人!如果于禁率众奋力抵抗,纵然不能力挽狂澜,但仍然可能给关羽军相当杀伤!
然而,于禁放弃顽抗,早早归降,其姿势自然是很丑陋的!
实际上,于禁的选择,永远是有争议的:当时,于禁军大概率是要覆灭了。这个时候,是要全军归降,保全将士性命,还是要抱着“杀一个回本,杀两个赚一个”的决心做最后的搏杀呢?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汉末群雄之间的战争,不过是内部争斗,并不涉及民族大义问题,于禁保全将士性命似无不可。但是,以当时的眼光看,轻易全军降敌,说是贪生怕死也确实不冤!
降敌期间的姿态关羽的幸运在于,他降的是曹公。
就像咱们在前面提到的:关羽堂堂正正地说自己“吾终不留”,曹操不但不恼怒反而“义之”,最后关羽出走,曹操还以“彼各事其主,勿追也”,放关羽离去!
曹公格局宏大,关羽忠贞不二,二人彼此相互成就!
遇到曹操,是关羽之幸!
然而,当关羽成为战胜者时,他却没有曹公一般的格局。
战后,关羽招降庞德,被庞德大骂后,斩杀了庞德;随后,关羽将于禁及其手下三万人执送江陵,直接关了起来!
后来,吕蒙白衣渡江,袭得南郡,于禁等人被释放,但仍然跟在孙权身边。
随后,于禁与孙权曾并肩骑马,也曾一起喝酒,多次接触!
其间,虞翻多次侮辱于禁,于禁也只能忍着,不曾发言反驳!
直到最后,孙权为了交好曹丕,主动遣返于禁,于禁才回归了曹魏。
而且,在东吴遣返于禁后,于禁仍然很久都没有回答洛阳,以至于曹魏众人认为事情是不是有变,而司马孚则表示:魏吴之间的强弱,不是一个于禁的去向所能影响的,不如等一等!(《晋书.司马孚传》
从先后事迹来看,我们可以确定两点。
1、于禁,从来没有立场鲜明地表达过要继续为曹家效力!
2、于禁,对于所有的指责挑衅,都不敢做回应,只有屈辱地活着···
显然,这样的于禁,早已是行尸走肉了!难怪为关羽、虞翻所轻视!
降敌期间,关羽既是曹操的猛将,替曹公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又是刘备的忠臣,公开表示终究要回归刘备!
于禁则早已经是行尸走肉,随波逐流,说得好听叫能忍,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偷生”!
唯有于禁不可以投降除了关羽、于禁之外,汉末三国时期有过投降历史的将领是很多的。
仅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中,徐晃、张辽,是“取于亡虏之内”,张郃也是在官渡之战时来降···
然而,似乎没有谁因为降敌而受到过多的指责。
只有于禁例外···
因为,只有于禁是不可以投降的!
在曹军中,于禁是“军法”的代表人物。
他是曹军中唯一一个“假节钺”者,这一点,即便是曹仁、夏侯惇、夏侯渊这些诸夏侯曹的本家兄弟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曹操对于禁的褒奖中,屡屡评价他“有不可动之节”、“质忠性一、守执节义”···
于禁在俘虏好友昌郗后,就表示自己不能因私废法,立斩昌郗!
执法如山之人,关键时刻,“又不能死”,居然带着数万人降敌···
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裴注《三国志.于禁传》
如此,曹公数十年推崇、塑造的军法代表,成了一个笑话···
胜或败,降或死,皆是命运。
在命运面前,关羽没有选择一死了之,而是昂着头去迎接命运,一面在与曹操的短期合作中再焕光彩,一面又不忘初心,光明正大地离去;
于禁也没有选择一死了之,但此后他一直低着头,承受了世人的批评和非议,如行尸走肉一般随波逐流,任凭命运的安排···
世人崇拜昂首挺胸的强者,轻视低头默然、随波逐流的弱者,因此,关羽降曹,反成其名,于禁归降,身败名裂!
当然,汉末三国之争,终究不关乎民族大义,也不关乎国家命运,终究只是内部斗争,因此,后世也有不少人同情于禁,甚至认为于禁果断投降以保全将士性命是识大体之举。而被俘后,对各种侮辱的漠然无语,也不过是他以为没有必要罢了!
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李贽
对此,您怎么看呢?
庞德这个外人,都还能战斗到最后一刻,宁死不屈,他的表现可以说完全是没给曹操丢脸;而于禁这个嫡系,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就直接投降了。跟庞德比起来,简直是把曹操的脸都丢光了
别瞎扯了,曹魏人才济济,不缺一个于禁,黄鼠缺人,关老二这样的剜到篮子里也是菜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