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到西晋,为什么中原王朝军队的战力短期内断崖式下降?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0-26 17:02:38

三国到西晋,中原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出现了惊人的断崖式下降。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朽,群雄之间杀得天昏地暗。

但是,“夷狄”依然被压得死死的,翻不了身。

魏国的主要精力用于对付吴、蜀,但田豫、牵招等人,就能轻松拿捏“夷狄”。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西晋时代,马上就变了。

先是在西晋之初,鲜卑突发树机能作乱,西晋调兵遣将,接连被其所败,接连折损了3个凉州刺史,4个封疆大吏···最后,靠着马隆的神勇发挥,才磕磕绊绊地平定了叛乱。

后来,匈奴等部再起,西晋王朝更是无法对抗,直至被人家灭亡,直接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时代···

这总共也没有相隔多少年呀,中原王朝怎么就这么不经打了呢?

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名将时代的谢幕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汉末三国时,群雄能吊打“夷狄”,多赖指挥官们的本事。

然而,在司马家掌权之后,将星闪耀的时代戛然而止了!

司马家夺权后,继承了曹魏的军事遗产,手下良将原本还是很多的。

然而,一方面,天下未定,仍需大举用兵,也就自然还要用良将,绝不可“雪藏”。

另一方面,司马家要确保大权,又要避免良将立功后成为自己的威胁。

怎么办?

先用,再杀!

于是,司马家平定天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良将们先用而后杀的过程。

司马家平定淮南三叛,稳定了其在曹魏的统治。

这个过程中,司马家先用文钦、毋丘俭、诸葛诞,轻易除掉了王凌;又联合诸葛诞,除掉了文钦、毋丘俭;然后又除掉了诸葛诞。

其中,文钦、毋丘俭,皆是威名显赫的良将,尤其毋丘俭,曾远征高句丽,有丰富的边事处理经验。

其后,司马家又灭了蜀。

灭蜀过程中,司马家用钟会、邓艾,事成了,二人皆被擒杀!

而且,被杀的将领,可不只是这几个名字而已···

比如,在邓艾、钟会之乱后,钟会的僚佐皆遇害,就连后来平吴大将杜预(当时为钟会长史)也险些遇害。(见《晋书.杜预传》)

显然,像伐蜀这样的军事行动,自然是荟萃精英的,钟会的僚属自然也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却几遭“团灭”!

一顿操作后,曹魏留下来的这些良将,基本上就被迫害得差不多了!

这样的事件,对魏(晋)军战斗力的破坏可谓是立竿见影的。

司马昭死没多久,就发生了秃发树机能之乱。

此乱延续了8、9年,晋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四位边疆大吏战死!

然而,实际上,秃发树机能真的很厉害吗?

名将遗珠文鸯出马,很快就大破之;而最后,马隆仅率3500人就斩杀了秃发树机能!

可见,晋军表现的急剧下滑,就是司马师、司马昭时期的良将集体“团灭”开始的。

司马炎时代:三大变

司马炎一举灭吴,混一天下,也算是有作为的雄主。

然而,司马炎却出现了三个大变。而这三大变,导致了晋军战斗力的进一步下滑。

1、废州郡兵。

灭吴后,司马炎自以为天下清平,遂下令罢天下州郡兵。

显然,司马炎是吸取了东汉末年地方实力过于强盛,尾大不掉的教训。

然而,如此,晋的国防力量却大为削弱了!

2、军队战斗力的持续下滑。

司马炎时期,军队战斗力下滑,有两个原因。

(1)、将领素质的急剧下降。

当年,群雄纷争,之所以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的战乱,使得群雄高度重视将才。

然而,司马炎时期,随着天下大定,他对将领的渴求严重下降。

名将文鸯,多次证明了自己的杰出才干。在与秃发树机能的作战中,再立大功。

司马炎原本要任命文鸯为东夷校尉、假节。然而,在文鸯上任前,司马炎与之谈话,不喜欢他,就停止了相关任命···

名将周处,威名远扬。

然而,都督关中诸军事的司马肜对他心怀怨恨,在作战中故意害死了周处。

名将石苞,本是司马懿从底层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对司马家忠心不二。

然而,司马炎对其猜忌,险些杀害了石苞,后来虽然给其厚待,但实际上让其脱离了军事指挥的职责···

总之,司马炎时期,堂堂大晋已经“不产良将”,随着平吴诸将的故去,将星闪耀成了遥远的记忆。

(2)、世兵的没落。

西晋继承了曹魏的军事制度,部队主要是世兵。

司马炎时期,世兵的素质、数量都出现了急剧下降。

首先,世兵的数量大量折损。

平吴之战,进行得比较顺利,战损不是很大。

但是,由于吴地“轻锐反复,难安易动”,因此,司马炎让大量北方军队驻到吴地。

而当时,南方的气候,是北方部队很难接受的。

比如,当时的交州刺史陶璜就汇报:臣带了7000余人过来,由于南土温湿,多有气毒,死亡很多,现在只有2420人了···

要知道,这段时间,交州并没有大的作战,世兵尚且损耗如此之大!

同时,随着朝廷统治的腐朽,世兵要承担的工作很多,生活困苦,出现了大量逃亡。

西晋初年,就已经出现“亡逃窜于林莽,系执幽于囹圄”的情况了···

要知道,世兵之下,能够逃走“再就业”的多是青壮,反倒是一些素质不佳者只有留下···

因此,司马炎时期,世兵的数量、素质,皆在持续迅速下滑!

3、政治黑暗,矛盾加剧。

最后,司马炎后期,贪图享乐,统治黑暗。

如此,一来,决策层逐渐“劣币驱逐良币”,由一群阴谋家占据,决策能力迅速下降;二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本地百姓都受到了严重压迫,他们的不满在积聚,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

杨骏时代:养虎

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即位,晋的实权由辅政的杨骏掌握。

杨骏水平比较差,很快就被干掉了,掌权不到1年。

但是,就这么短的时间内,杨骏还是给晋的衰落和“夷狄”的崛起按下了加速键!

当初,匈奴被大汉打得分裂,南匈奴内附。

开始时,南匈奴的人口较少,迁到内地,不会有什么威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匈奴繁衍生息,势力渐大。

曹操看出问题,遂将南匈奴分为5部,每部置帅,并选汉人任司马对其监视,做到分而治之。

不知道杨骏是愚蠢,还是想要为权力斗争拉外援,他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承认了刘渊对匈奴五部的统一领导权!

如此,曹操辛辛苦苦拆开来“分而治之”,杨骏又把他给“合”起来了!

曾经分散的“夷狄”,在杨骏的帮助下,有了主心骨,随时可能给晋灭顶之灾!

八王之乱

随后,晋进入了八王之乱的阶段。

八王之乱,杀来杀去,具体过程乱七八糟,不必多说。

我们只要知道三点就够了。

1、晋的国防力量,折损得差不多了。

八王之乱的规模,是越打越大,其短期内损失的兵力,可能大于三国征战几十年曹魏的兵力损失。

讨司马伦之战,作战60日,战斗死者10万人!

303年八月,双方共30余万人在洛阳城外激战···

加之战乱带来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生产秩序完全混乱,战争潜力也大为消耗!

2、晋实际上已经回到了分裂状态。

诸王互相攻战,形同战国,这自然不必多说。

更严重的是,这样的乱局中,西晋原有的军事制度已经失灵,原先军事与民政分开的制度崩溃,各地的刺史再次掌握地方兵权,成为了实际的割据者。

而在战乱中活不下去的百姓,也成为流民,武装起来,成为新的割据武装。

因此,表面上依然统一的西晋,实际上已经回到了“群雄时代”。

3、“夷狄”的进一步强化。

宗王混战,你死我活。

一些宗王为了强大自己的实力,拉拢“夷狄”参加混战!

如此,一来,少数民族贵族武装得到了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了。

二来,他们在参与混战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到中原各种情况,并选择最好的机会发起致命一击!

不堪回首

西晋做了一切事情来削弱自己,也做了一切事情来帮助“夷狄”!

如此,最后的结局,不堪回首!

在西晋已经内耗得虚弱不已时,观察已久的刘渊起兵了。

以前,匈奴人也就是劫掠一番,并没有问鼎中原之志。然而,此时,南匈奴在内地已经生活了几十年,刘渊更是对内地的情况了如指掌!

因此,刘渊自称是汉天子之后,建国为汉,直接就要做天下之主了!

在刘渊的旗帜下,羯人石勒、汉人王弥皆归附刘渊,共同进攻西晋政府!

而此时掌权的司马越,身边再无良将可用,遂不敢一战,主动放弃洛阳,率部向东南撤退。

途中,司马越去世,晋人更乱,石勒趁机率骑兵围而射之,晋军相互践踏,死者10余万人。

如此,西晋仅存的主力军就此稀里糊涂地覆灭了!

其实,晋虽然已弱,但是,手头上仍有一定的兵马,外面仍有庞大的统治区域,如果在洛阳坚决抵抗,诏天下兵来援,未必不能一战。

然而···就如此稀里糊涂地覆灭了···这都表明:晋已经烂透了!无论是指挥还是战斗意志,都已经烂透了!

随即···五胡乱华,神州沉陆···

历史,进入了不堪回首的一段岁月···

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军队,需要很长的时间。

然而,让一支强军迅速下滑,有时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西晋军事素质的迅速下滑,引发了五胡乱华、神州沉陆,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