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转变为世界农业,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晓东谈商业 2024-04-06 07:13: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新时代新征程,农业走出去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要大力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新征程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本期对话邀请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政策咨询处处长、副研究员刘志颐,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谢超平,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产业总裁冯小辉等业内专家和实践者展开分析与探讨。

农业走出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农业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良好机遇

主持人: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农业走出去?

刘志颐:农业走出去首先有助于保障全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缓解国际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其次,有助于激发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实现国内外农业资源优势互补,提升我国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最后,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谢超平:农业走出去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体系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产业降本增效和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最后,农业走出去也是开展农业外交、塑造国际形象的必要途径。

冯小辉:新希望的“走出去”源于时代大势的推动。1996年前后,由于国内外大量的企业进入饲料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饲料行业的利润日益趋薄。为满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新希望开始积极寻找新机会。1996—1997年,新希望派员到越南、缅甸考察,探索在当地投资建设饲料厂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开始鼓励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利好。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东南亚诸国的货币纷纷贬值,而人民币保持坚挺,这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境外投资、参与危机后经济重建的机会。当时,东南亚诸国当中,越南政府欢迎外国投资并在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了较大优惠。综合考虑国内政策和国外投资环境,海外创业条件基本成熟。1999年,新希望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建设了第一家境外企业——胡志明市新希望饲料公司,标志着新希望国际化战略的开启。

2

推动我国农业走出去,要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政策研究和信息服务建设,坚持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打通政企沟通渠道,为企业走出去纾困解难

主持人:我国农业走出去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

刘志颐:首先,农业走出去规模有显著增长。近15年来,尤其是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存量到2020年底增加到302.1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7.64%,境外设立农业企业超过1000家,投资范围已覆盖108个国家及地区。其次,农业走出去产业类别和环节不断丰富。对外投资涵盖粮、棉、油、糖、胶、畜、渔、农资农机等各领域,境外设立的1000余家农业企业中,形成了央企、国企、农垦企业、大中型和小型民营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农业对外投资格局。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谢超平:农业走出去还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与80个国家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543份科技合作协议,获得11个引智示范和国际合作基地认证。目前,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推广技术1000多项,带动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全球超150万户小农受益。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主持人:企业是农业走出去的主体。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冲突、美联储加息等影响,企业面临的资金、汇率、产品回运等方面压力增大,部分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受挫。对此,您有什么方法和建议?

冯小辉:新希望在走出去的不同时期,应对过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如资金、人才、市场、技术升级等问题。近年来,跟其他农业走出去企业一样,普遍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冲击、美联储加息导致汇率波动频繁、部分东道国政治风险加剧、俄乌冲突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挑战。针对风险和挑战,新希望采取的主要应对策略有:一是本土化人才策略。为避免因政治、宗教等因素产生的相关冲突和风险,外派中方管理团队必须入乡随俗,坚守合法合规经营底线,学习当地语言并尊重、提拔任用部分本地员工成为中层管理者。目前,海外公司的干部人才本土化率已达到近一半的水平,通过国内外联合培训、远程培训、梯队化管理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供应链和储备库。二是海外资金保障策略。为应对海外原料采购与投资经营需要,公司以新加坡公司为基础,打造国外商贸中心与投融资中心,积极开展国外直接融资、供应链金融、外汇风险管理,减少国外业务资金往来所受到的汇率波动影响。同时,公司加深对东道国本币汇率的走势分析,并通过国外本币直投、中信保等方式和工具缓解汇率波动和政治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以产品为基,突出品牌价值,做好客户服务。同时在发展战略上不断探索,围绕饲料产业上下游寻找利润空间和发展机遇。四是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日常开展社区帮扶,协同当地政府参与抢险救灾等自然灾害救助。面对疫情延宕,公司在保产保供的同时,积极为所在国抗疫防疫捐款捐物,与当地群众共渡难关。

谢超平:当前,我国农业走出去企业依然普遍存在信息获取难、企业融资难、产品回运难的“三难”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健全境外农业投资服务体系。打造农业走出去一体化信息平台,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二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业走出去融资担保体系,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对外农业投资保险制度,解决农业走出去企业融资“市场失灵”。三是灵活管理走出去企业进口配额。四是增强对外投资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保护伞作用。

3

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走出去的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建立多元、长期、稳定的海外粮源供应体系

主持人:农业走出去涉及到用地、用工和用资源,西方一些不良媒体和人士污蔑中国走出去是“新殖民主义”,如何看待这一言论?

刘志颐:首先必须要强调的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绝对不是“新殖民主义”,相反,我们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改变了东道国农业落后的技术水平和粗放的经营方式,提升了其农业生产和粮食保障能力。我们鼓励企业在境外生产的农产品优先保证本地需要。其次,中国农业走出去,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去资本、技术、农资、装备、经验等。最后,我们积极加强对走出去企业投资活动的规范引导。

主持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和方式有哪些变化?

刘志颐:“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业走出去的区域布局,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重点,进一步创新机制平台建设,加强多双边农业合作。同时,还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更多企业在境外从事良种培育、农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优化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理延伸布局。围绕大豆、玉米等组建重点国别重点产品投资合作联盟,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向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加速迈进。

谢超平:“十四五”时期,农业走出去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应加强对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粮农治理话语权。综合考虑国内需求、资源条件及贸易情况,我国农业走出去应加强对紧迫性、必要型重点产业的布局。同时,我国农业走出去区域布局应紧紧围绕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国家总体外交大局,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实施“藏粮于友”战略,建立多元、长期、稳定的海外粮源供应体系。

主持人:农业走出去是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韧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应有之义。加快农业走出去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企业作为农业走出去的主体,推动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完成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国内国外农业农村发展,惠及全球更多农民群体,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构筑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0 阅读:0

晓东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