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强大政权,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任皇帝的更迭,不仅串联起了辽代政治的演变脉络,也与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紧密相连。这些军事行动,或为开疆拓土,或为抵御外敌,或为平息内乱,深刻影响着辽国的兴衰荣辱,塑造了独特的历史风貌。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显贵家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勇略与智慧。当时的契丹,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各部落间虽有松散的联合,但内部纷争不断。阿保机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部落战争中脱颖而出。他率领本部兵马,先后征服了室韦、奚族等周边部落,拓展了契丹的势力范围。在统一契丹各部的关键战役中,阿保机巧妙运用策略,分化瓦解对手,对顽强抵抗的部落则果断予以军事打击。907年,他被推举为契丹可汗,迈出了建立统一政权的关键一步。然而,按照契丹旧俗,可汗每三年改选一次,这与阿保机建立世袭皇权的构想产生冲突。阿保机拒绝交出权力,引发了“诸弟之乱”。这场持续数年的内乱,阿保机凭借坚定的意志和灵活的军事部署,成功平定,彻底铲除了内部反对势力,为建立契丹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契丹国,年号神册。建国后,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土,积极开展对外扩张。在北方,他挥师北上,征服了乌古、敌烈等部,巩固了契丹在草原的统治地位。在东方,阿保机亲征渤海国。渤海国作为东北地区的强国,拥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阿保机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他先派遣先锋部队试探渤海国的防御部署,随后亲率大军,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经过数月激战,攻克渤海国首都忽汗城,将其纳入契丹版图,并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封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对当地进行有效治理。阿保机的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契丹的疆域,也为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广阔的空间基础。
耶律德光是阿保机的次子,他继承了父亲的雄图霸业,将战略重点转向中原地区。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争夺皇位,向耶律德光求救。石敬瑭甘愿以称臣、称子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支持。耶律德光敏锐地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亲率大军南下。他利用后唐内部的政治矛盾,巧妙周旋,迅速击败后唐军队,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的纳入,使辽国的疆域大幅扩展,势力深入中原腹地。这片区域不仅拥有丰富的人口和经济资源,更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为辽国进一步南下提供了便利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辽与中原政权的力量对比。
随着势力的增强,耶律德光对中原的野心愈发膨胀。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试图摆脱对辽国的臣属地位,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于944年至947年间,三次率军南下攻晋。辽军在战争中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优势,采用迂回包抄、突袭等战术,给后晋军队造成了巨大压力。947年,辽军攻入开封,灭亡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然而,耶律德光在中原的统治并不顺利。他未能妥善处理与中原各阶层的关系,纵容军队“打草谷”,大肆掠夺百姓财物,引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义军纷纷兴起,辽军在中原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难以立足。耶律德光无奈之下,被迫北撤,途中染病身亡。耶律德光的南下中原行动,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统治中原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也让辽国认识到统治中原地区的复杂性和难度。
律阮是耶律德光的侄子,在耶律德光去世后,于镇州被诸将拥立为帝。他的即位遭到了祖母述律平以及叔父耶律李胡的强烈反对。述律平一直偏爱耶律李胡,试图让他继承皇位,双方为此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史称“横渡之约”。耶律阮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南北两院大王等贵族的支持,最终成功登上皇位。为了巩固统治,耶律阮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加强对军队的掌控,对支持自己的将领给予重用,对反对势力进行镇压和安抚,稳定了局势。
耶律阮在位期间,对辽国的军事策略进行了一定调整。他一方面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周边政权的侵扰;另一方面,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态度。在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上,耶律阮不再一味追求大规模的军事征服,而是注重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有利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北方,他继续巩固对草原部落的统治,加强对各部落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出现叛乱。然而,耶律阮的统治并不长久,951年,他在率军南征途中,被耶律察割等人发动政变杀害,但其在位期间的军事和政治举措,为辽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耶律璟是耶律德光的长子,他即位后,政治上昏庸无道,对朝政毫无兴趣,整日沉迷于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被称为“睡王”。在军事方面,耶律璟消极对待,军事建设停滞不前。他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放松,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中原后周政权的对峙中,后周世宗柴荣积极改革军事,加强军队建设,多次北伐。而耶律璟未能有效应对,后周军队接连收复失地,如在高平之战后,后周军势大振,进一步向北推进,辽国在与后周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丢失了大片领土。
耶律璟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国内的政治动荡,皇室内部争权夺利不断,各地起义频繁爆发。面对国内的动荡局势,耶律璟虽采取军事镇压手段,但由于其统治不得人心,军队士气低落,镇压效果不佳。他对近侍、大臣动辄打骂、杀戮,导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军队内部也矛盾重重。969年,耶律璟在黑山游猎时,被近侍小哥、盥人花哥等人刺杀身亡,结束了他荒唐的统治,也使辽国陷入了更深的政治和军事危机。
耶律贤是耶律阮的次子,他在耶律璟被杀后即位。耶律贤深知辽国在耶律璟统治下积弊已久,即位后立即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军事改革是重要内容。他整顿军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重用汉族官员,如韩德让等,推行汉化政策,借鉴中原的军事制度和战略战术,完善辽国的军事体系。同时,他致力于改善军队的装备,加强武器制造和军事后勤保障。
耶律贤改变了耶律璟时期的消极防御策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在与北宋的关系上,随着北宋统一南方后,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辽宋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979年,北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北伐,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耶律贤派遣耶律沙、耶律休哥等将领率军迎战。在高粱河之战中,辽军利用宋军连续作战疲惫、轻敌冒进的弱点,以逸待劳,耶律休哥率精锐骑兵从侧翼突袭宋军,宋军大败,赵光义乘驴车仓皇逃窜。这场战役不仅遏制了北宋的北伐势头,也巩固了辽国对燕云地区的统治,使辽宋之间的军事态势发生了重要转变,辽国重新掌握了军事主动权。耶律贤的军事改革和战略调整,为辽圣宗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耶律隆绪即位时年仅12岁,由母亲萧绰(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一位极具政治和军事才能的女性,在她的辅佐下,耶律隆绪开启了辽国的黄金时代。萧太后重视军事建设,积极选拔优秀将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在军事决策上,她善于审时度势,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在对宋战争中,她亲自指挥作战,充分发挥辽军骑兵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多次击败宋军。
1004年,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攻宋,深入宋境。宋军在各地进行了顽强抵抗,但辽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一路推进。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展开激战,宋军坚守城池,辽军久攻不下。此时,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长期化对各自不利,于是开始和谈。最终,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边界。澶渊之盟的签订,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双方边境贸易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其他方向,辽圣宗也积极开展军事行动,巩固辽国的统治。他多次对北方的阻卜、室韦等部落用兵,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在东方,进一步巩固对渤海故地的统治,拓展了辽国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耶律宗真即位后,辽国的统治危机逐渐显现。在对外关系上,他试图通过战争来提高辽国的威望和地位。当时,西夏在李元昊的领导下逐渐崛起,对辽国的西部边境构成威胁。耶律宗真为了维护辽国的宗主地位,于1044年、1049年两次对西夏用兵。在第一次战争中,辽军起初占据优势,但由于李元昊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辽军在深入西夏境内后,遭遇后勤补给困难和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最终在河曲之战中大败而归。第二次战争同样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双方在边境地区陷入僵持。这两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加剧了辽国的财政负担和社会矛盾。
耶律宗真在对宋关系上,采取外交讹诈手段,试图获取更多利益。1042年,他以北宋与西夏议和未事先通报为由,集结重兵于宋辽边境,派遣使者前往北宋,要求北宋增加岁币,并割让关南十县土地。北宋在军事压力下,被迫与辽国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北宋每年增加给辽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史称“重熙增币”。耶律宗真的这些军事和外交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辽国的物质需求,但也进一步加剧了辽宋之间的矛盾,同时暴露了辽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问题,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耶律洪基即位后,辽国的政治腐败达到了极点。他宠信耶律乙辛等奸臣,耶律乙辛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大肆迫害朝中正直大臣和皇室成员,制造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十香词冤案”,诬陷皇后萧观音与伶人私通,导致萧观音含冤自尽,太子耶律浚也被废杀。这场内部政治斗争严重削弱了辽国的统治力量,也对军事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优秀将领被牵连,军队指挥体系混乱,士气低落。
在外部,新兴的女真族逐渐崛起,对辽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女真族长期受辽国的压迫和剥削,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女真各部逐渐统一并强大起来,开始反抗辽国的统治。1114年,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军队进攻辽国宁江州,揭开了辽金战争的序幕。耶律洪基虽多次组织军队抵抗,但由于军队战斗力下降和指挥失误,辽国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在出河店之战中,辽军号称百万,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士兵缺乏战斗意志,被女真军队以少胜多击败。此后,辽军又在护步达冈之战中惨败,金军乘胜追击,相继攻占了辽国的大片领土,辽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耶律延禧即位时,辽国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在国内,他对百姓横征暴敛,加剧了社会矛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渤海遗民的起义最为激烈。耶律延禧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虽然暂时平息了一些起义,但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削弱了辽国的统治基础。
在辽金战争中,耶律延禧毫无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指挥混乱。金军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势如破竹。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随后对辽国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战争。辽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先后丢失了黄龙府、东京辽阳府等重要城市。1122年,金军攻克辽中京,耶律延禧逃往夹山。此后,辽国残余势力虽仍在抵抗,但已无法挽回败局。1125年,耶律延禧在逃亡途中被金军俘虏,辽国正式灭亡。耶律延禧的统治标志着辽国历史的终结,这个曾经在北方草原上叱咤风云的帝国,在历任皇帝的统治变迁和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影响下,最终走向了覆灭。
辽国历任皇帝的更迭,伴随着无数次的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或是出于开疆拓土的雄心,或是为了应对内忧外患的危机。从辽太祖阿保机的统一建国之战,到辽太宗南下中原的得失,再到辽景宗、辽圣宗时期的军事复兴与辉煌,以及后期诸帝在军事上的衰败与无力,共同勾勒出了辽国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辽国的军事历程不仅深刻影响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当时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为后人研究古代民族政权的兴衰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