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园历史】
北京故宫北部、重华宫西,有一座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的宫廷花园,因其随建福宫而建,故名“建福宫花园”,又因花园地处内廷西部,亦称为“西花园”,为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
建福宫西花园的建筑形式深得乾隆帝的喜爱,不仅为其做了大量诗赋,并将众多自己喜爱的珍宝玩物存放此处,后来在决定兴建乾隆花园时,还下令以建福宫花园作为蓝本加以仿制。可惜在溥仪搬出紫禁城的前夕,花园遭焚,仅剩下了蕙风亭和一片山石瓦砾。
2004年,建福宫花园复建完成。
【名园漫步】
建福宫花园坐北朝南,东西长67米,南北长64米,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散布有敬胜斋、碧琳馆、凝晖堂等建筑。它们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内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山石树木,虚实得当,堪称融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为一体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独特,不像御花园、慈宁花园等故宫的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因此在中国古代宫廷园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建福宫花园是一个以静怡轩、慧曜楼一组建筑为主体的院落,甚为封闭、安谧。西边以延春阁为主体建筑,倚宫墙建有吉云楼、敬胜斋、碧琳馆、妙莲华室和凝晖堂。它们不仅以富华、艳丽的建筑立面遮蔽了平直的官墙,而且在一片楼宇、花廊纵横的空间里衬托出延春阁的高耸和宏伟延春阁的南边叠石为山,岩洞磴道,幽邃曲折,古木丛篁中饶有林岚佳趣静怡轩,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卷棚勾连搭屋顶,周围有回廊,出抱厦三间,左右有游廊与墙垣相接,自成体系。西侧游廊既作为静恰轩院的西院墙,又辟垂花门与花园相连,使静怡轩作为建福宫的寝宫,既不能离开轴线,又与花园相连。
这种宫苑相间的布局手法,运用得十分得当静怡轩在花园东区建筑中属体量较大的一座,由于它采用三卷勾连搭的屋顶,不像庑殿顶、歇山顶有高高的正脊,因此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并没有建筑高突的感觉。相反三卷勾连搭式的屋顶,曲线优美、坡度平缓作为园中之寝宫,其建筑形式又与园林建筑相和谐,也是宫殿区有别于园林区的一种过渡形式。
静怡轩被视为建福宫花园的寝宫,是乾隆皇帝为守制所居而建。然“当年结构意,孤矣不堪思”,乾隆为皇太后守制时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建葺之意而发忧伤之感。在伤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烟遮倍常,只有静怡犹凉爽”,他曾有两年在这里避暑,亦不曾作诗,以体验“意静身则怡”的意境。
凝晖堂,面阔三间,以南室“三友轩”著称。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以旧藏有曹知白《十八公图》、元代的《君子林图》、元代的《梅花合卷》收入轩中,遂以“三友轩”题额,并御制三友轩长诗,书以巨幅悬于轩内。除藏三件珍品外,三友轩窗外种植松、竹、梅。堂中有联曰:“十二灵文转宝炬,三千净土荫慈云。”读之联句,如入佛门之地,可知此地曾为供佛之处。
妙莲花室,有联曰:“青莲法界本清净,白毫相光常满圆。”又有联日?转谛在语言而外,悟机得真实之中。”
碧琳馆为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巧玲珑的建筑,馆前叠石种植竹、桧,有“咫尺间,缥缈蓬壶趣”之意境。
延春阁,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间,周围出廊,四面各三间。《国朝宫史》记载有“阁内南面匾、联;东室门上匾、西室门上匾、东次室联、东西室内匾、右室联、西面、左室、右室匾;二层楼上匾、最上楼匾'等语。从记载来看,延春阁虽然外观二层,内实为三层,为有夹层的楼阁式做法,其中底层间隔较多。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慧曜楼,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增建的一所佛楼。这是建福宫及其花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建筑。楼进深一间,面阔七间,上下二层,楼梯设在东侧,楼内曾供有佛像若干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