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相信这首刘禹锡的《乌衣巷》很多人都读过诗里面的王谢指的就是东晋的宰相王导和谢安。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宰相,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
辅佐琅琳王
王导出生在西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是光禄大夫王览,他的父亲王裁当时在朝廷里任镇军司马,在年少的时候就很有见识和胆量。陈留有一位姓张的老人,是当地非常有才华的名士,当他见到王导之后感到非常惊奇,就对王导的哥哥王敦说:“这孩子从相貌上看就很有气度,将来一定是当将军、宰相的料。”后来,王导的父亲去世了,王导继承了祖父的爵位。长大之后的王导为人聪慧机敏,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的司空刘蹇听说王导很有才华,就想任命他为东阁祭酒,后来又提官职提升到了秘书郎、太子舍人,但是他却没有去赴任,而是到东海王司马越那里做了一名参军。
当时的晋元帝司马睿还只是琅琊王,他和王导的关系一向很亲密。王导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知道天下已经有动乱的迹象,千是就开始全心全意地辅佐司马睿,而且暗自在心中许下了远大的志向:一定要帮助司马睿复兴国家。而司马睿也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导,两人就像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一样。当司马睿还在洛阳的时候,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当司马睿被朝廷派去镇守下邳的时候,就专门派人去请王导担任安东将军司马,专门负责军事策略上的谋划,一切有关军事上的事,司马睿都会听从王导的安排。
后来,当司马睿又被调往镇守建康(今天的南京)的时候,吴地的人却都不愿意投靠他,到建康都已经一个多月了当地的名门望族或者普通百姓都没有人来拜访他,因为这件事,王导很为司马睿着急。说来也巧,正好遇上王导的哥哥王敦来拜见司马睿,王导就对他说:“琅琊王虽然为人很仁义,品行和道德也很高尚,但是名气和声望还不够大,你现在的威望和名声都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琊王才对。”当时正是三月份,司马睿亲自来到郊外观看人们的祈福活动,他乘着肩扛的轿子,摆着全副的仪仗,而王敦、王导等人和其他一些知名的人士都骑马跟随。
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地区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便偷偷地跑来观看,当他们看见王敦、王导等人对司马睿竟然如此恭敬,都大吃一惊,于是都拜倒在路边迎接司马睿。于是王导又向琅琊王司马睿献上一条计策,他说:“古代的帝王,没有不对这些元老、旧臣以礼相待的,他们都会亲自查访当地的风土民情,而且谦虚待人,约束自己的行为,招揽天下的贤才。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您复兴国家的大业才刚刚开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而顾荣、贺循都是当地有声望的名人,不如好好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这两人来了其他人就没有不来的了。”于是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去拜访贺循顾荣,两个人都应召前来。从此,吴地的名士都纷纷归顺司马睿百姓也纷纷前来投靠。从那以后,王导和司马容相互依靠,君臣的关系也确定了下来.
建立东晋不久之后,京城洛阳被攻陷,中原的人士为躲避战乱大量逃往南方,王导趁机劝说司马睿招揽人才,扩充自己力量,以便谋取天下。当时,荆州和扬州社会比较安定,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王导的治理方法讲究的是清静,为此他常常劝说司马睿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清正廉明的形象,励精图治。而他自己则是尽心尽力辅佐司马睿治理国家,于是越来越受到司马睿的器重。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朝野上下,都十分敬重王导,称王导为“仲父”。司马睿曾经真诚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王导回答道:“过去秦朝无道,天下的百姓深受乱世之苦,而那些狡诈的人又趁机欺凌践踏人民,人们因为被刘邦的恩德感动,同起来反抗秦朝,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大业。自从曹魏建国以来-直到太康时期,公卿士大夫及一些门阀世族,都奢侈挥霍相互攀比,圣贤的教导逐渐都忘到了脑后,朝廷制定的法律,也没人遵守了,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沉溺在享乐之中,这样才使得一些奸诈的小人有可乘之机,最终导致朝政腐败,国家受到危害。然而混乱过后将会出现安定,这是天地间的规律。大王您要建立盖世的功勋,重新统一天下,管仲、乐毅这样的人才就会出现,不是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相比的。希望您能深谋远虑,广泛地招揽人才。顾荣、贺循、纪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您对他们以礼相待,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司马睿采纳了王导的建议。
公元312年,王导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加封为辅国将军。
王导向朝廷上奏章说:“当年魏武帝曹操,是位通达政理的君主。荀彧,是功臣中最杰出的人,封侯也不过是亭侯。曹冲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也不过授予了别部司马的职务。用这样的办法处理所有的事情,人们能不谨慎吗!可是现在的执政者,无论贵贱还是贤愚,都封给高官厚禄,所以他们动不动就相互攀比摆架子,有些没有得到了,便觉得很羞耻。天子和官员之间的界限混杂不清,朝廷的威望日渐降低。王导我肩负重任,不能为朝廷理河山,却开启了导致混乱的开端,给我这样高的爵位,会弄乱了朝廷的规章制度,请以后慎重,不要轻易这么去做,就从我王导开始吧。”他对封赏坚决不接受。王导的做法也得到了所有人的敬重。
后来,司马睿正式称帝,建立东晋,他就是晋元帝。司马睿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琅琊王,最后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这与王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稳定政权东晋虽然建立起来,可是内部仍然矛盾重重,主要就是南方士族和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很深。自从西晋灭掉东吴,南方的人士就受到歧视,不被重用。西晋灭亡后,北方那些流亡而来的人往往都在东晋官居高位,而南方的士族,如贺循后来担任太常纪瞻担任侍中,都只是没有实权的虚职而已,所以南方士族有诸多的不满。王导为了缓和两方的矛盾,专门学习说吴地的方言。以说洛阳话作为正统的北方士族刘恢就曾经讽刺王导没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地的方言罢了。王导曾经向南方士族陆玩求亲,陆玩拒绝他说:“小土坡长不了松柏这样的大树,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我陆玩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是在道义上绝对不能开乱伦的先例。”
当时的江南士族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化士族,一种是武力强宗,前者比较容易拉拢,但后者很难驯服。义兴郡的周玘就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强宗之一。他因为受到北方士族的侮辱,准备起兵造反,用南方人来代替北方人,阴谋败露后,忧愤而死临死嘱咐儿子周勰说:“杀我的是北方人,能替我报仇的,只有你了。”周勰按照父亲的遗志,想要起兵攻打王导。于是先谎称是他叔叔周札的命令,聚集了几千人,但周札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周勰因为害怕也没有敢发兵。但周勰的同族兄弟周续却聚众响应,发动叛乱。晋元帝想要发兵讨伐,王导却说:“派得军队少了不足以平定叛乱,派得多了又造成了国家空虚。周续的同族弟弟周莛不但忠诚信义,而且很有谋略,派他去就可以除掉周续了。”周莛被派去后,果然用计杀掉周续。
叛乱样安抚他。这就是说,王导为了争取当时南北士族之间的平衡,基本上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初步稳定了东晋的政权。
但是随着王氏家族的人权势越来越大特别是王敦拥兵自重,引起了晋元帝的担心和不满,于是司马睿就想削弱王家人的势力他把刘隗、刁协当做自己的心腹,而且暗中开始做军事上的准备,把北方的流民组织起来,建立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掌管兖州、豫州等六州的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掌管青州、徐州等四州的军事各自带领一万多人,分驻守合肥、淮阴,名义上是要对付石勒,实际上是想对付王敦。王导也因为这件事被疏远了,但他仍然用平常心来对待。可是王敦本来就是是个野心家,这件事正好给他提供了借口,他趁机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起兵攻入建康,杀了戴渊等人,历史上称为“王敦之乱”。但是王在杀掉这些人后,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反对,出面维护晋元帝。王敦无法实现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公元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王敦认为有机可乘,又加紧了篡权的步伐,王导站在维护皇室的立场上坚决反击。这时,王敦得了重病,不能亲自率兵,就让他的哥哥王含为统帅,率领水陆两军五万多人驻扎在江宁的南岸。王导给王含写信说:“你今天的举动就和王教当年是一样的,但是情况却完全不同,当年是因为朝中有奸臣作乱。就是我自己也想要离开,但是今天,先帝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影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还在,当今的皇上非常聪明,也没有什么有失道德的地方。如果你们敢心生邪念、反叛朝廷,作为臣子的谁不感觉到气愤?”王导坚决表示宁可当忠臣战死沙场,也绝不为无赖苟且偷生。同时部署兵力坚决抵抗。
王导听说王敦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就带人前去吊丧,王导手下的将士听说王敦病重,一时之间士气大振。在一天夜里,王导金令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率领一千多士兵渡江偷袭,王含毫无防备,结果被打得大败。王敦得知这个消息后,气的大骂:“王导这个老东西,坏了我的大事!”不久就绝气身亡。王敦没有儿子就以王含的儿子王应为继承人。后来王含再一次被打败,他们父子二人只得向西逃亡荆州,结果被王含的弟弟荆州刺史王舒扔到长江里淹死了。王敦虽然因为谋反而死,但是王导却因为保卫皇室有功,官升至太保。而王家仍然是当时最大的望族。
公元339年,王导去世,终年六十四岁,皇帝在朝廷上亲自为王导哀悼三天,派遣鸿胪寺专门负责王导的丧事。王导死后的衣着服饰、棺椁马车,一律按照汉朝博陆侯霍光和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的丧葬规格,等到正式下葬的时候,皇帝又赐给游车京车、黄屋左纛。送葬的队伍中,吹奏乐器和拿着兵器进行护卫的多达一百多人,从东晋建立以来,还没有哪位大臣能够相比。朝廷在写给王导的悼词中说道:“高官用来酬谢有高尚品德的人,学禄用来报答有大功的人。至于盖棺定论,追述王导一生的经历”这段话也算发当给予他应有的崇高地位,让他能够流芳百世。是对王导一生的最高褒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