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皇帝共享李师师:北宋大词人周邦彦的绝美诗词

安哥百事 2024-07-18 02:48:33

精通音律的北宋大词人周邦彦

一 北宋婉约派大词人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周邦彦出身于诗书之家,少年时言行不羁,不为州里所重,却很好学,曾博涉百家之书。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左右前往都城开封,就读于太学。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献上万余言的《汴都赋》,获得宋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北宋最高音乐机关)。

周邦彦诗词文赋,无所不擅,尤以词最为著名。他精通音律,能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新词牌。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散失不传,今存《片玉集》。

周邦彦与属于旧党的苏门词人不同,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他28岁时,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而大获赏识,由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门诸君子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等到新党上台把持朝政,苏门词人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至提举大晟府。

由于不愿与蔡京奸党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二 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周邦彦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周邦彦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

周邦彦虽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为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上宠下捧,过着舒适的“专业创作”生活;虽生逢北宋之末,但国家破灭的靖康惨变发生在其身后。

他身处的时期,是北宋末年,国力衰弱,内忧外困,在上者昏庸,在下者抗争,在外者犯境:周邦彦死前一年,方腊起义;死后六年,宋徽宗被俘,北宋沦亡。可以说,曾长期担任要员的周邦彦是国家衰亡的见证者,但本应十分敏感的词人却于末世沉浸在其词《苏幕遮·燎沉香》的自在悠闲中。

周邦彦以词闻名,亦擅属文,只诗文均为其词名所掩。而且正书行书皆善,亦有书法《屏迹帖》传世。

三 周邦彦的绝美诗词三首

其一 苏幕遮

《苏幕遮·燎沉香》是新周邦彦的代表词作。主要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此词大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其二 少年游

同时代的贺铸奇丑无比,周邦彦却是北宋著名的美男词人,他与当时的青楼花魁李师师往来密切。相传宋徽宗也与李师师经常幽会,周邦彦有一首《少年游》据说就是写他们这三角关系。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 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译文

她的纤纤素手,握着并州出产的快刀,将新橙破开,浸泡在晶莹的盐水里。兽炉里的青烟在屋里袅袅地萦绕,迷漫着新幽的香气。华美的帷帐也是觉得暖意融融。相顾而坐,他看着她调弄笙管,吹奏笙曲,美妙的乐声从小窗中飞出,如天籁般。他静静地听着,忘神,时间不经意就在她的唇边滑过,夜已深。他起身,欲走。她含羞地看着他,三更时刻了,驿道上人迹稀少,马滑霜浓,她对他轻声地说:“还是留一宿吧”。

说是有一次,宋徽宗生了点小病,李师师以为他不会来了,就悄悄地约了周邦彦。哪知道周邦彦刚到不久,宋徽宗就来了。情急之下,周邦彦赶紧钻到床下躲了起来。

宋徽宗特地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新进贡的鲜橙,李师师亲手剥了鲜橙二人分食。三更时分,宋徽宗要回宫了,李师师还叮嘱他说“已经三更了,马滑霜浓,你要小心了。”这一切,都被躲在床下的周邦彦看见听到了。

宋徽宗走了以后,周邦彦钻出来,乘兴把他听到的写成了这首《少年游·并刀如水》。

其三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度。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惭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

柳荫直直,淡笼在轻烟中,翩然舞弄着丝丝碧绿。隋堤上,拂水的柳条飘飞,如她柔胰的嫩手,缓缓地挥动,含着万分的不舍。他轻轻地离去,谁知道京城里曾留下过这样一个倦客的痕迹。故乡远在千里,久居帝京的生涯,他早已经厌倦。年去年来,长亭路上被折下的柳枝,连缀起来该是有千尺白尺。

寂寞时,他喜欢追寻着往日的踪迹。如今又是那饯行的酒,伴随着凄迷的弦声,灯火明灭,照着那张黯然的脸,他在神伤。寒食节又至,梨花飘雪,榆火飞红。一帆轻舟如箭般在江上远去,他在船上,回首间,已经过了数座亭驿。与她,将是天南海北,相见,也只能在梦中。他心中的凄恻呀,渐生,渐生,又渐满。

别浦中的水滢滢地回旋,流到那清冷空寂的渡口,欲坠的夕阳,洒向无边的芳草萋萋,一切是那么的哀凉。想起以前月下的楼台,波光水色映着的美人如玉,他们相拥,听着悠悠的长笛之声,共醉。往事如烟水,相逢只是梦里人。他在舟里,独自泪流。

周邦彦集北宋之大成,在艺术表现和审美方面,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对南宋有着深远影响。他的创作使体更加丰富多样化,提高了词的艺术地位,为后世的词人树立了典范。词的发展从周邦彦开始以思力取胜,这种以思力取胜的作风,在南宋时成为了一种风气。

安哥写于2024年7月15日

0 阅读:1

安哥百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