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东省省长,父亲是开国元帅,生活朴素低调,爱和朋友吃大排档

静思过往情长留 2024-12-30 20:48:40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许多开国元勋的名字被铭刻在国家的记忆中,但他们的后代却常常被赋予过多的期待和假设。

有人认为,这些“红色后代”注定会在光环中成长,但现实却告诉我们,真正能赢得尊重的,是那些依靠自己奋斗、低调做事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功勋世家,父亲是新中国的奠基者之一,却从不炫耀自己的出身,无论在职时还是卸任后,他都选择与百姓站在一起,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责任。

那么他是谁?他为何能在政坛和民间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

开国元勋之子的人生轨迹

在中国的红色革命史上,“元帅之子”是一个带有光环的身份,但对叶选平来说,这个身份更是一种责任。

作为长子,他从小便被父亲送往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机械制造,对当时的国家来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而机械制造又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领域。

这不仅是个人发展方向的选择,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毕业后,他回到延安兵工厂,成为一名普通的机械技术员,开始了他与机械制造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后来叶选平被送往苏联深造,系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他不是以“元帅之子”的身份去学习,而是抱着“实业报国”的信念出发。

留学归国后,他没有选择高调的岗位,而是从基层做起,从助理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他用行动证明了“名门之后”也可以脚踏实地地靠实力打拼。

机械制造是叶选平的起点,但绝不是他的终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他主动从工业领域转向从政,担任广州市长、省长等职务。

在这些岗位上,他仍然延续了技术背景的优势,比如在广州,他推动机械工业的改革,吸引外资建立现代化工厂,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他还主导了广州越秀山体育场的修缮工作——这座体育场最初由他的父亲叶剑英主持修建,用以支持广州的体育事业。

叶选平并没有刻意炫耀与父亲的关联,而是用行动传承了父辈的精神,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修缮上,更体现在他心中对民众福祉的关怀中。

从工业到从政,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叶剑英曾希望他“实业报国”,但叶选平将这句话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他不仅做到了报国,更通过他的行动和政策,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他的事业中得以延续,可以说,他是元帅之子的典范,但更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

一个低调的“人民官员”

广州市的菜市场,那年是一片热闹中藏着难言的焦灼,摊主们喊价,市民们砍价,但买菜的人越来越少,物价却越来越高。

这是当时广州菜篮子工程的真实写照,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刚刚到任的副市长不声不响地出现在市场里,他不是来摆姿态,也不是来看热闹,而是为解决问题而来。

叶选平不是那种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的人,他喜欢实地调研,直接跑到老百姓中间去看看真实的生活。

他看了菜市场的行情,又到相邻的市县和农村转了几圈,甚至还和种菜的农民聊了聊,他发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流通环节效率低下,还在于当时缺乏稳定的供销渠道。

于是他迅速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对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市场价从周边地区收购大量农副产品,另一方面扶持当地种植和养殖大户,给予政策倾斜,让他们有更多动力增加供应。

说干就干,短短几个月内,广州的市场上菜价和物价开始趋于平稳,摊主们的抱怨少了,市民们的菜篮子重新装满了。

一些人可能并不知道是谁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但这位官员却没想着去宣传自己,真正的实干者往往如此,他们更在乎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自己能否赢得喝彩。

如果说菜篮子工程是他民生关怀的一小步,那么住房问题就是他民生改革的一大步,当时的广州,不少市民还住在狭窄的老旧房屋里,有些家庭甚至几代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

叶选平决定推动“平价房”和“单位福利房”的建设,他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开发商建设更多适合普通市民的经济型住房,让“住有所居”不仅是口号,而是切实落地的目标。

这些举措背后,是他务实和贴近百姓的风格,他始终认为,官员的职责就是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难题,让老百姓吃得起菜、住得起房,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其实才是最能体现官员价值的事。

一座城市能有这样的官员,是一种幸运,百姓心里清楚,那些真正把他们放在心上的人,不会去喊口号,也不会去炫耀成绩,他们只会用行动告诉大家:生活,其实可以更好一点。

广东腾飞背后的前瞻眼光

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经济发展如同刚破土的种子,看似充满希望,但背后危机四伏,当时的广东虽有政策优势,却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落后等困境。

尤其是技术和信息化领域几乎空白,就在这种情况下,叶选平以大胆而又前瞻的眼光开启了多项先河之举,为广东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那时候,“广东计算机高级运算中心”的建设计划几乎被搁置,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项“花钱无用”的工程。

但叶选平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意识到,信息技术终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计算机中心的存在,意味着广东可以更早地与世界接轨。

面对质疑声,他力排众议,不仅重启了停工多年的项目,还为工程批地、拨款,动员一大批专业科研人员加入。

他甚至亲自参与选址,确保项目顺利推进,1984年,当中心正式建成并接入国际卫星通讯网络后,这一举措彻底改写了广东的信息化进程。

事实证明,叶选平的远见为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与此同时,广东电力资源的短缺问题也让工业发展受限,面对巨大的用电压力,他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民办公助”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电力项目的建设,在他的推动下,大批地方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始投入电力领域。

不仅缓解了用电紧张的问题,还让广东成为全国电力改革的先行者,这一模式至今仍被视为电力领域改革的经典案例,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最具标志性的,莫过于他拍板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这是中国首个商用核电站项目,但在上马之前,质疑声铺天盖地。

专家们担心技术不足,地方官员害怕安全隐患,甚至有人提出核电站会不会影响国家主权,这些重重压力没有让叶选平退缩。

他组织专家团队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最终以务实的态度力排众议,果断拍板,在他的坚持下,中外合作的核电站项目顺利推进,填补了中国核电发展的空白,也让广东在能源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无论是信息化建设、电力改革,还是核电站的建设,这些决策背后,叶选平展现出的不仅是远见,更是一种敢为人先的魄力。

他清楚地知道,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不能仅靠过去的经验吃老本,而要用一场场变革来打开新的局面,技术、能源、信息,这些他一手推动的领域,成为了广东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

一个离不开百姓的官员

叶选平的一生,始终离不开“民生”二字,无论是他在广州担任副市长期间的“菜篮子工程”,还是他在广东省长任上推出的“平价房”政策。

这些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的举措,是他留下的最大财富,在他的字典里,“民生”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他担任广州市长后,又一次聚焦到交通出行的问题,当时的广州,公交车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市民为了一趟出行,常常要等上很久。

叶选平认为,城市发展不能脱离百姓的基本需求,他迅速推动公交体系的完善,增加车辆投放,并优化公交线路布局。

工作之外,叶选平始终保持着一位普通人的本色,他常常出现在广州的大排档,与朋友们分享简单的美食,感受城市的烟火气息。

有人评价他“没有一点架子”,或许正是因为他愿意走入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才让他的政策始终贴近人心,他的身上,没有所谓的“官气”,更多的是“人情味”。

这份“人情味”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热爱运动,尤其是排球,即便到了晚年,说起那段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的日子,他仍然神采飞扬。

一个如此“接地气”的官员,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后,都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并不追求“光环”,而是用实际行动让人们记住了他。

结语

叶选平同志用行动书写了广东经济腾飞的序章,用实干精神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用接地气的作风赢得了民众的爱戴。

他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民官员,不是通过口号赢得掌声,而是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历史会记住他的贡献,而他的低调与真诚,更值得后来者深思与传承。

2019年叶选平同志于广东病逝,享年95岁,在2024年11月9号北京举行了纪念叶选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以此来缅怀叶选平同志的生平业绩,追思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与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北青政知新媒体在2019-09-17发布的《改开初期主政广东的叶选平逝世,曾称“认真做猫捉老鼠”》

新华社在2019-09-23发布的《叶选平同志生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