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毛主席和汪东兴之间的革命情谊是直到今天依然被不少人称道的,而在毛主席走后,汪东兴更是官至副主席,纵使担任该职位的时间不长,但依旧可以体现出汪东兴深得信任。

而在1979年陈云希望汪东兴退位的时候,汪东兴本人却做出了让人有些莫名奇妙的回应,表示“这或许真是件好事”,这八个字乍一听令人摸不到头脑,但细究就会发现其中端倪。
1916年出生的汪东兴家境贫寒,也正因如此,所以他更能够产生对于劳苦大众的同理心,早早就树立了为民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在童年时期就参加了革命运动。

先是在土地革命当中追随方志敏的农民起义,后又前往弋阳县担任儿童团团长,在16岁的年纪转为共产党党员,经历大大小小数之不尽的革命行动,亲身体会反围剿等大事件。
因为这样的革命经历,汪东兴本人受到中央高度信任,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汪东兴由医疗部转至中共中央社会部保卫训练班,也算是为之后他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埋下伏笔。
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契机就在于解放战争期间,汪东兴开始担任中央机关的警卫处处长,因为蒋介石针对陕北进行围攻,中共中央决定暂时离开延安,支援全国战场,采取蘑菇战术。

出于计划的考虑,不对不能携带过多物资影响行军速度和隐蔽性,而汪东兴在此时站了出来,敢于担责、勇于担责,也获得了主席的欣赏,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状况确实危急。
虽然中央已经决定撤离,可毛主席执意要多留一会看清楚局势,这一选择危险性极大,在场众人都不敢附和,而毛主席此时一眼注意到了汪东兴,询问他敢不敢留下。
结果让毛主席没有想到的是,汪东兴一愣立马回应,只要主席下命令,他就敢留下和敌军对峙,这次交流让毛主席记住了汪东兴,在战地转移时也惦记着他的情况,多次进行问询。

而汪东兴确实有着出色的战术天赋,在王家湾阻击战中表现优异,恰好加上此前的好印象,有了更好的结果,毛主席和周总理东渡黄河前往解放区时,汪东兴就被委以重任。
可以说,渡黄河这个想法能够落实,其中少不了汪东兴的相关规划,毛主席也十分高兴自己发现了这么一个人才,对汪东兴的期望不由得更高了一些,局势平稳后也将其留在身边。
至此,汪东兴算是站稳脚跟,开始以警卫员的身份协调处理事务,比如江西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发展等等,亦或是国家早期公安系统的建设领域,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警务工作。

虽然战役平息后不用太过紧张,但当时的治安和各类保障毕竟不算稳定,所以汪东兴仍旧保持相当程度的警惕,将中央领导的安全警卫和服务保障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
而在政坛出现分歧之际,也是汪东兴联合周恩来以及叶剑英等一众老革命力挽狂澜,粉碎了反革命集团的图谋,可以说汪东兴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特别是在1976年毛主席离世后。
若非汪东兴坚决采取措施,局势很可能会逐步恶化来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因为这份功绩,汪东兴在事情落幕后担任了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后在1977年任职中共中央副主席。

但因为这次升任产生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汪东兴的功绩无法否认,可他的性格不适合这类职位,一来无法服众,毕竟那么多踏上战场的老前辈都是功绩惊人,难免进行比较。
二来,汪东兴此前的工作范围是警务处理,更多的是保卫科,这么调任,完全是不顾实际情况的选择,因此,有很多东西汪东兴不了解,最终还是得找其他人协商,就耽误了进程。
时间一长,问题频发,很多人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汇报或者说如何更有效率的工作,就像是主席曾经给他的评价一样,满怀热血,心地是好的,但理论水平不行,思考起来有些片面。

不得不说,这番评价十分客观,只是因为时代背景,让汪东兴的优点盖住了缺点,可局势平稳后,他的缺点就显露出来,难以抉择大事,而且汪东兴行事也不够稳重。
这一点放在警卫科不算什么大问题,可副主席这个职位就不一样,因此,陈云当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汪东兴和当前的革命脚步相比已经落后一截,不适合继续担任该职位。
而当时汪东兴才度过了两年的任职期,可见他在该职位上的表现确实略显不足,不过,大多数人也都认可他的贡献,所以汪东兴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享受中央待遇。

可见大多数人对他属于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只是希望更加稳重的人来担任这种统筹性职位,至于汪东兴也是对此早有预料,表示“这或许真是件好事”,不得不说他自己比较通透。
他在晚年间重新回忆起主席的叮嘱,坦然承认自己理论水平不佳,需要更多的时间投身学习,因此汪东兴离职后基本上就是捧着书卷过日子,后回到家乡参与历史编撰工作。

遗憾的是,在2015年的时候,汪东兴老先生离开了人世,但中共中央对他的评价确实很高,盛赞其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在中国领导事业中终身贡献,值得尊敬。
而他的一生虽然充满曲折和争议,也因为种种选择让人疑惑,但在他离世之际,却很少有人再度以争议的眼光看待他,可见随着时间流逝,他的真实想法逐渐被民众所理解。

对于这样的革命老前辈,他们都是基于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背景去分析,而是要带入到当时情景,才能做出更好的解读,理解他们的顾虑。
参考资料:
汪东兴逝世:那个抓江青的人走了丨人民政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