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医药」央企“主力军”,国药控股修正自身脚本更待何时?

标准排名官号 2020-11-04 17:11:17

作者:廖海彬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拥有六家上市公司的国药集团全面出击,获得全球首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批件,迅速成立科技攻关团队,以战时状态积极组织动员。

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曾表示,要把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充分发挥生物制品“国家队”的表率与担当。可是家大业大,履行社会责任,门下弟子并非能说到做到。

持续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身为央企“主力军”的国药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国药控股(01099.HK),历经五十多年锤炼、企业阵容覆盖全国,却难以覆盖限期整改。

8月24日,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国药控股鞍山有限公司一般缺陷3项,完成整改。9月28日,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国药控股曲靖德特伺大药房按要求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近期,广东省药监局对57家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药品GSP跟踪检查,国药控股广东恒兴有限公司也被限期整改。

窥豹一斑,接连遭到监管局整改警示,角逐国药集团管理体系仍有待完善,对旗下公司负起管理和监督责任,需执行应有的严格管理流程。因为企业运营存在的问题势必会阻碍业务的发展,国药控股业绩随之下滑,似乎顺理成章。

收入停滞提示,推动分销渠道下沉

身为迈向营收5000亿的国药集团头号种子公司,国药控股是国药集团所属核心企业,于2003年1月在上海成立,2009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旗下包含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股份,600511.SH)、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一致,000028.SZ)两家A股上市公司。现已成为中国药品、医疗保健产品、医疗器械龙头分销商和零售商,及领先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对国药控股生产经营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各业务板块收入和利润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二季度的整体业务表现较一季度的低点有所恢复,而营收几乎停滞主要是受医药分销收入下降影响。

图1显示,2015年至2019年国药控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86.73亿元、2583.88亿元、3083.54亿元、3445.26亿元和4252.73亿元,相应的于2016年至2019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2.99%、19.34%、11.73%和23.44%,其中去年的同比增速较高。

而国药控股的净利润增速表现则相对比较差劲。2015年至2019年其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7.72亿元、46.47亿元、55.76亿元、58.36亿元和62.53亿元,相应的于近四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3.20%、19.99%、4.66%和7.15%,总体来看增速已下降至个位数。

另于今年上半年,国药控股实现营收共2037.65亿元,同比增长仅1.04%,增速同比下降了22.32个百分点;实现归母净利润共28.96亿元,同比下滑2.66%,增速同比下降了8.99个百分点。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国药控股的医药分销收入同比下降4.38%,占总收入比例为75.91%,下降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而其医药零售收入同比增加24.59%,占总收入比例为5.31%,增长主要是由于零售药品市场增长与零售药店的网络扩展;医疗器械收入同比增加23.59%,占总收入比例为17.29%,增长主要是由于收购扩张与其医疗器械的业务扩展。此外,上半年国药控股的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2.14%,主要是由于化学试剂、医药制造业务收入上升所致。

细致分析,近两年,“药品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等监管政策对药品分销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而随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数量持续增长,各项政策制度愈加成熟,对于药品分销行业的影响将会持续显现。在此背景下,国药控股要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发挥药品现有渠道和网络优势,重点聚焦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医保目录调整的相应品种,还要推动分销渠道下沉。

债务压力较大,货币资金难以覆盖短期债务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阶段,“三医联动”、“医保控费”等相关改革措施仍在稳步推进。在药品带量采购不断扩面实施的基础上,政府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动“注射剂一致性评价”、“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等政策的落地实施,落后产能和不合理的运行机制被逐步挤压,医保支付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行业供应链体系也就面临持续转型升级。

从历年的增减变动来看,相较于国药控股的成长能力,其盈利能力在疫情冲击下表现并不理想。

如图2所示,2015年至2019年国药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8.19%、8.00%、8.45%、9.06%和8.83%,其中2016年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2019年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常年均低于9%。

今年上半年,其毛利率为8.4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21个百分点。国药控股表示,毛利率水平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地方政策趋紧导致部分较高毛利医药分销及零售业务产品的销量有所下降。

另从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国药控股的该指标由2015年的13.12%上升至2017年的15.90%,后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13.86%。从最近三个半年度来看,该指标也由2018年上半年的7.50%持续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83%。结合两大指标表现来看,国药控股在2019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能力均有所减弱。

图3显示,国药控股的存货周转率由2015年的9.80增加至2017年的10.08,后下降至2018年的9.54,再上升至2019年的9.94;同样的是,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15年的3.49增加至2017年的4.10,后下降至2018年的3.67,再上升至2019年的3.72。总的来看,国药控股去年的营运能力强于2015年的水平。

不过从近三个半年度来看国药控股的营运能力却在不断减弱。经计算,今年上半年其存货周转率为4.18,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13.28%;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46,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10.98%。

由图4可知,2015年至2019年末国药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68%、71.76%、69.61%、71.04%和71.49%,这四年总体增加了0.81个百分点,杠杆率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截至今年6月末,该指标为73.00%,较2019年末增加了1.51个百分点。

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于今年6月末国药控股的流动比率为1.27,较2019年末下降1.55%;速动比率为1.05,与2019年末持平,较2018年末下降0.94%。而近五年来反映其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EBITDA保障倍数”仅在2016年和2019年有所增长,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6月末该指标为4.58,较2019年末的4.90下降6.53%。结合来看,上半年国药控股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均有所减弱。

需注意的是,截至今年6月末,国药控股的抵押存款及受限资金、现金及现金等同项目共468.85亿元,而流动负债中的计息银行借贷及其他借贷共757.52亿元。对比可知,国药控股的货币资金难以覆盖短期债务,债务压力较大。

排污染总量增加警示,积极修正自身脚本

国药控股秉承“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企业使命,其表示始终会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将节能减排、降耗增效贯彻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除了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研发创新体系,医药企业减轻生产活动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安全的影响,实现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也非常重要。

据国药控股2019年年报中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部分显示,其下属工业企业建立并实施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此外,下属各工业企业均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签订了监测合同,由当地环境监测站对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厂界噪声进行定期监测。据悉,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物主要包括COD、SO2等污染物,2019年全部合规处置,企业污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

图5显示,去年国药控股的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74.10吨,同比增长12.65%;硫氧化物排放总量为0.23吨,同比增长21.05%;颗粒物排放总量为6.79吨,同比增长12.42%。按类型划分的直接/间接能源的总耗量最多的是电力,去年达136,237.57MWh,同比增长18.25%;单位消耗电力为1.45MWh/人,同比下降12.12%。

此外,去年国药控股的范围1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7,435.63吨,同比增长21.78%;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05,924.73吨,同比增长19.54%。虽然排放总量有所增加,但单位排放量却在下降。数据显示,去年其范围1单位温室气体排放0.40吨/人,同比下降9.09%;范围2单位温室气体排放1.13吨/人,同比下降11.02%。

在自身整改频发和排污总量增加的冲击下,要积极应对自身和行业绿色变革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不断修正自身的脚本,国药控股方能担当起央企“主力军”应付的角色和责任。

截至发稿,对于上文提及的部分问题,国药控股旗下公司并没有回复标准排名的采访。

0 阅读:21

标准排名官号

简介:标准排名官号,绿色指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