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气温上演“过山车”,明明已入春,却突遭冷空气“杀回马枪”。这种“倒春寒”不仅让人措手不及,更暗藏健康危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此时节显著攀升!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来说,科学防范至关重要。
倒春寒期间,气温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人体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血管会随着气温变化而收缩或扩张。气温骤降时,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就会升高;而气温升高时,血管扩张,血压又会下降。这种血管“热胀冷缩”的剧烈波动会引起:
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寒冷刺激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导致血流阻力增大,血压骤升;
心脏负担加重
为维持体温,心脏需加速泵血,加重心脏和大脑的负担,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
血液黏稠度增加
低温下血液循环减缓,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脑梗、心梗更易“偷袭”。
心脑血管的“预警信号” 千万要留意在倒春寒期间,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头晕、头痛:可能是由于血压波动或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这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需要高度警惕。
胸闷、心慌: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
短暂晕厥或意识模糊:这可能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兆,需立即就医。
其他:莫名恶心、呼吸急促、冷汗不止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
科学应对倒春寒,记住这4招面对如此凶险的倒春寒,难道只能“听天由命”?当然不是!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出击——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既能守住体温“防线”,又能稳住血压“红线”。
“春捂”有技巧,重点护三处
“春捂”是应对倒春寒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认为,春季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但阴寒未尽,因此需要适当保暖,以顺应阳气的生发。科学“春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捂的重点部位: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是保暖的重点部位。这些部位受寒,容易引起全身性的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捂的时机: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且昼夜温差小于8℃时,可以适当减少衣物。但如果气温骤降,或者昼夜温差大于8℃,则需要及时增添衣物。
捂的时间:即使气温回升,也不宜过早脱去冬衣。一般建议再捂7天左右,让身体逐渐适应气温变化。
动态血压监测,掌握健康状况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动态血压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血压变化,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波动。通过动态监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血压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每日定时测量:晨起后、服药前、睡前各测一次,记录波动趋势。
警惕“隐匿性高血压”:部分患者夜间血压反跳,建议使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目标值参考:老年人血压建议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需更严格。
膳食调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合理的饮食对于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在倒春寒期间,可以采取以下饮食措施:
多吃温补食物
如山药、莲藕、韭菜、芹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帮助身体抵御寒冷,还对调节血压、血脂有一定作用。
控制盐和脂肪摄入
高盐、高脂肪的饮食会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建议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适量补充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
锻炼要“温和”,避开两时段
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在倒春寒期间,应避免清晨低温时段锻炼,忌突然剧烈运动,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时间:建议在气温相对较高的时间段进行锻炼,如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避免在早晨气温较低时外出锻炼,以免受寒。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反而容易受寒。
注意锻炼后的保暖:锻炼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爽的衣服,避免着凉感冒。
倒春寒期间,气温变化无常,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通过科学“春捂”、动态血压监测、合理膳食和适度锻炼,我们可以有效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倒春寒对心脑血管的影响,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资料
[1]周人杰."倒春寒"来袭,慢病患者更需警惕[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3):1.DOI:CNKI:SUN:YYJT.0.2017-03-006.
[2]佚名.倒春寒"捂"出健康小气候[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4):1.DOI:CNKI:SUN:JTKL.0.2017-04-054.
[3]梁海清.心脑血管病人当心“倒春寒”[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