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世界便秘日|“便”通人和,畅享人生转发这篇这份肠道健康指南给总在厕所"奋斗"的TA

伊说健康养生 2025-03-28 09:00:57

3 月 28 日是 “世界便秘日”,也是第十二个 “中国便秘日”。今年的主题 “便”通人和,畅享人生,强调了肠道健康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便秘的那些事儿,学会如何科学应对,让生活更加顺畅。

什么是便秘?

便秘并不仅仅是排便次数的减少,它还包括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不尽感等多种表现。根据罗马 IV 标准,如果每周排便次数少于 3 次,并且伴随至少两种上述症状,且症状持续超过 6 个月,就可以被诊断为慢性便秘。

慢性功能性便秘罗马 IV 诊断标准

1、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

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每周自发排便<3次。

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注意: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按罗马Ⅳ标准,干球粪或硬粪可以参照Bristol粪便性状的1型或2型;每周自发排粪次数指标应在未使用缓泻剂的情况下计算。

长期便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毒素在体内积聚,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导致肛裂、痔疮等肛肠疾病;便秘还可能与肝性脑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此外,便秘患者常常伴有失眠、烦躁、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工作和社交生活。

留意这些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

便秘的常见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饮食因素、生活习惯、心理因素和药物影响等。

饮食因素

食物中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会导致肠道刺激不足,胃肠蠕动减缓,粪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粪便干结。

生活习惯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排便规律被打乱。长期忽视便意,会使肠道对粪便的刺激反应减弱,进一步加重便秘。

心理因素

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或加重便秘。

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钙、氢氧化铝、苯乙哌啶等,可能引起便秘。滥用泻药也会导致肠道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形成药物依赖,加重便秘问题。

如何科学应对便秘?

了解了便秘的常见原因后,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科学地应对这个问题,让生活重新恢复顺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实用的便秘应对方法。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饮用 1500 - 2000 毫升水。

2、适量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肠道肌肉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每天坚持 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改善便秘有积极作用。

3、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在晨起或餐后 2 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或其他干扰因素。

4、谨慎用药

避免滥用泻药,尤其是一些刺激性泻药。如果需要使用泻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可优先选择容积性或渗透性泻药。

5、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对于伴有明显心理障碍的便秘患者,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

特殊人群的便秘应对

上述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适用,但特殊人群由于其身体状况的特殊性,需要采取更为谨慎和针对性的措施。接下来,我们来关注一下特殊人群的便秘应对策略。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肠道蠕动变缓,便秘较为常见。老年人应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等。如有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安全的通便药物。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和子宫增大对肠道的压迫,容易导致便秘。孕妇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香蕉、燕麦等,同时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可选用安全性高的乳果糖等药物来缓解便秘。

儿童:儿童便秘多与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有关。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对于粪便嵌塞的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等药物。

总之,便秘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生活习惯调整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便秘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让我们从关注肠道健康开始,实现 “便”通人和,畅享人生的美好愿景!

参考资料[1]无.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J].中华消化杂志 2013年33卷5期, 291-297页, ISTIC PKU CSCD CA, 2013.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3.05.002.[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 2019, 39(9):577-598.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9.09.001.[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19卷12期, 1100-1107页, ISTIC, 2021.DOI:10.3760/cma.j.cn114798-20201030-01109.声明:文章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人士的意见或指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