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佛系”市长:不争封地不修路,却让荆州富了2600年

阳顺聊趣 2025-04-20 09:20:48

假如穿越回古代当市长,你是一头扎进忙碌的事务里,天天996,忙着修长城、搞大工程,还是会另辟蹊径,学学孙叔敖,每天悠闲地钓鱼,却把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个问题听起来挺有意思,却也引发我们对治理之道的思考。

孙叔敖,这位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他的行事风格,和我们印象中的官员大不一样。在他之前,很多官员都觉得,要做出政绩,就得大兴土木,搞各种看得见的大项目。可孙叔敖不这么想,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反内卷”智慧,靠着这股智慧,让楚国走向了繁荣,也让荆州这片土地受益了2600年。

权力断舍离,为子孙谋长远

孙叔敖当官,秉持着“三不原则”,其中不争封地这一点,最让人佩服。当时的风气,官员们都争着要肥沃、富饶的封地,觉得这样既有钱又有面子。可孙叔敖呢,临终前特意告诫儿子,千万别接受楚王封的肥地,反而要去要那块又贫瘠又偏远的寝丘。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大家都争着要的,你却往外推,是不是傻?

但孙叔敖有自己的算计。他知道,太好的东西容易招人惦记,肥沃的封地,多少人眼红,保不准哪天就被别人抢走了,还可能给子孙带来灾祸。而寝丘这个地方,土地不咋地,位置又偏,别人都瞧不上,自然也就没人来争抢,这样反而能让子孙长久地拥有。事实证明,他的眼光太准了。楚国王公贵族们的封地,平均也就存续8年,就被各种原因夺走了。可孙氏家族靠着寝丘这块地,延续了400年之久 。

放到现在,这就好比互联网大厂给员工发股票。很多人都盯着那些热门、涨势好的股票,觉得马上就能大赚一笔。但孙叔敖就像那个冷静的人,他看到了背后的风险,选择了看似不起眼,但更稳定的“期权”——寝丘。这种对权力和利益的“断舍离”,展现出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

需求侧改革,巧妙治交通拥堵

楚国民间习惯坐矮车,楚庄王觉得矮车不利于驾马,打算下令全国改成高车。要是一般的官员,可能就直接发个命令,让大家照做就行。但孙叔敖没这么干,他知道强制推行效果不一定好,还可能引起百姓反感。他想了个绝妙的主意,建议把街门的门槛都升高。这样一来,矮车就过不去了,坐车的大多是有身份的人,谁也不愿意老是下车步行通过门槛,自然而然就会把车改成高车。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半年不到,全国就都用上高车了。

这就像现在玩《江南百景图》这个游戏,要解决城市里的某个问题,不是直接强制玩家怎么做,而是通过巧妙地改变游戏里的一些设定,让玩家自愿去做出改变。对比现在一些城市,花了50亿建智慧交通系统,又是摄像头,又是智能调度,结果交通拥堵还是没得到有效解决。孙叔敖的方法,没花一分钱,没搞大工程,却轻松达到了目的,这就是从需求侧出发,解决问题的智慧。

躺赢式管理,专攻“隐形基建”

孙叔敖最大的功绩,还是在水利工程上。他主持修建的芍陂,堪称伟大的“隐形基建”。当时的淮南地区,地势特殊,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一到雨季就洪涝,没雨的时候又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孙叔敖没有像大禹治水那样,一味地堵或者疏,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在当地修建了芍陂这个大型蓄水灌溉工程 。

芍陂的设计非常巧妙,它把周边的溪水引到低洼处,形成一个巨大的蓄水池,通过水门来控制水量,水多的时候就排水,水少的时候就蓄水,实现了旱涝保收。而且,这个工程还通过“借势泄洪”,比大禹治水的方法省力70%。后来,这个工程让淮南地区变成了楚国的大粮仓,为楚国的繁荣和称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比现在一些城市,花了百亿建“抗洪纪念碑”,想着彰显政绩,结果一遇到暴雨就坍塌,成了摆设。孙叔敖的芍陂,历经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灌溉着寿县67万余亩农田,保障着当地百姓的生活。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功绩,不追求表面的风光,而是真正为百姓谋福利。

孙叔敖的智慧对当今的启示

孙叔敖还有个“三怨理论”,他说“爵高者妒,官大者恶,禄厚者怨”,意思是官职高了别人嫉妒,权力大了别人厌恶,俸禄多了别人怨恨。这对当代的职场人,尤其是中层领导来说,很有启发。在职场里,爬到一定位置,就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的挑战,得时刻警醒自己,别陷入这些负面的漩涡里。

再看看他的死亡终局博弈。孙叔敖病危时,坚持不穿寿衣,还秉持“栈车牝马”的哲学,也就是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对比现在一些官员,退休前突击花钱,大肆挥霍,就显得格局小了很多。孙叔敖一生清廉,为百姓和国家着想,他的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敬佩和学习。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荆州能成为千年粮仓,离不开孙叔敖这种“不争之争”的智慧。他没有盲目地追求表面的政绩,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发展农业,改善民生。而现在一些城市,过度开发,大兴土木,最后却沦为鬼城,无人问津。这就是鲜明的对比,孙叔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政绩不在述职报告里,而在百姓饭桌上的鱼羹中。

0 阅读:0

阳顺聊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