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情爱是马山民歌的灵魂密码

阳顺聊趣 2025-04-19 08:56:33

《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这些荆楚田歌旋律明快如溪,歌词质朴如泥,衬词穿插似鸟鸣穿林。

江汉平原的稻花香里,总飘着男女对歌的俏皮话。老辈人常说:"无田无地不成歌,无郎无妹不成调。"那些在插秧车水中酝酿的情愫,化作五句子歌里藏头露尾的机锋。

《月亮歌》里藏着少女心事:"月亮出来亮堂堂,照见情哥送槟榔。郎说槟榔甜如蜜,妹吃槟榔心里慌。"这般含蓄的试探,恰似田埂上刚抽穗的稻苗,在晨雾里若隐若现。而《车水声声传四方》则唱出劳动中的情愫流转:"锣鼓敲得咚咚响,妹在坡上洗衣裳。棒槌捶开云片片,溅湿郎的粗布衫。"水花与歌声齐飞,汗珠共情话一色。

农家人把日子过成歌谣的韵脚。插秧号子要喊出"嗬嘿"的精气神,薅草锣鼓得踩着"嘚嘚"的节奏。正如《嘚嘚调》里唱的:"今年丰收有指望,嘚里格嘚里噹呵,秧苗长得比墙高。"衬词不是赘余,而是农耕文明的呼吸节奏。就连劝酒都有讲究,《五杯酒》里斟满人情世故:"一杯酒儿敬四方,东家掌柜好心肠。二杯酒儿敬土地,风调雨顺谷满仓。"

这些沾着露水的歌谣,是庄稼人写给土地的情书。老人们常说:"日头晒得人发蔫,唱首山歌赛神仙。"《火烧粑》里揉进烟火气:"火塘烧得噼啪响,糯米粑粑裹蜜糖。阿妹递来竹叶裹,阿哥接住心滚烫。"粗瓷大碗里盛着的,何止是食物,更是滚烫的生活。

从战国时期"客有歌于郢中"的《下里巴人》,到如今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五调十八腔,马山民歌始终流淌着楚地血脉。当年王兆珍在中南海唱响《喇叭调》,把江汉平原的号子撒向世界。如今孩子们在校园里传唱《家乡民歌》,让五句子歌在电子屏幕上焕发新生。这生生不息的旋律,正是中华文明最坚韧的根系——它从泥土里长出,却在风雨中愈发葱茏。

0 阅读:0

阳顺聊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