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引发“颜色禁令”的闹剧,纪委介入必然能解开背后之谜

胡言炫语 2025-04-13 06:35:41

河北三河市商户招牌“禁用红黑蓝”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本质上是一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激烈碰撞。当城管部门以“城市规划”之名强令商户自掏腰包改色,甚至连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识都要“洗绿”时,这场看似荒诞的闹剧已超越市容管理范畴,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权力运行的深层病灶。

三河市城管部门依据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虽在2024年底由自然资源规划局发布,但其中明确标注“除禁止性条款外均为指导性意见”。这意味着红蓝底色的限制并非强制性规定,而是“建议性”要求。然而,城管部门在执行中将“不鼓励”篡改为“禁止”,甚至将黑色纳入禁用范围,这种“层层加码”的执法逻辑,本质上是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执法过程中既未出示正式文件,也未履行听证、公示等程序,仅以“口头通知”要求商户整改。这种“先斩后奏”的操作,不仅违反《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更暴露出基层执法的随意性。正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所言,市容管理需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但三河市城管显然将“分级负责”异化为“权力独断”。

强制换色对商户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经济成本看,一块招牌改色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数千元,而三河市要求整改的招牌达3126块,商户总支出超千万元。更严重的是品牌价值受损:蜜雪冰城的红色招牌被涂成绿色后,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是山寨店;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识被改为绿色,直接影响病患识别效率。这种“一刀切”的管理,实质是以牺牲商业活力为代价追求“视觉整齐”,与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背道而驰。

商户的无奈与困惑更折射出权力与权利的失衡。有商户反映,城管带着升降车现场监督改色,甚至要求“必须在特定时间段完成”。这种“保姆式”执法不仅加重商户负担,更将公权力异化为“私人工具”。当执法人员说出“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色”时,其傲慢态度已彻底消解了政府公信力。

颜色禁令的闹剧并非孤例。从西北某地“黑底白字”招牌到西南某地“土黄色统一门面”,类似事件频发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病灶。北京大学王锡锌教授指出,地方管理权“主要对上负责”,主政者的个人偏好易转化为行政指令。三河市市委书记曾提出“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战略,这或许为颜色禁令提供了隐性导向。

这种“唯上不唯实”的治理思维,本质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交织。为追求“文明城市”评选中的“视觉政绩”,基层部门往往将复杂的城市治理简化为“统一颜色”“整齐划一”,却忽视了城市应有的多样性与活力。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城市的美,在于兼容并蓄,而非千篇一律。”

幸运的是,廊坊市纪委已经介入调查。纪委的介入是纠正这种权力失衡的关键一步。纪委凭借其严格的调查程序和公正的态度,可以深入调查事件的真相。如果是城管部门误解政策,就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如果是政策本身存在问题,更要取消政策并追究制定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找到平衡,让基层治理回归正轨,真正实现城市的和谐、多元与活力发展。

0 阅读:33

胡言炫语

简介:看破红尘,喜欢胡言,乱语!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