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金石文献研究》 ,[韩]朴现圭著、肖大平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传入中国的海东金石文献”,对古代中国人(主要是清人)编纂并藏在中国的各海东金石文集的成书背景、资料来源、金石文集的文献事项的考察、分析;第二编“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对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献(主要是《岣嵝碑》)传入韩国后变异情况的介绍与分析;第三编“中国金石文中的古代韩国人”,对中国境内的金石中反映的古代韩国人的事迹进行调查、分析;第四编“韩国金石中的中国人”,对韩国境内金石中的古代中国人事迹作考察评述。
目 录
第一编 传入中国的海东金石文献
第一章 对中国金石集中与韩国相关金石文献资料的分析
一、引言
二、明代及以前的文献
三、清代文献
四、民国时期文献
五、结论
第二章 朝鲜与清朝学术交流的产物
——《海东金石存考》的稿本与刊本的发掘及其意义
一、前言
二、《海东金石存考》的稿本与刊本
三、稿本与刊本的比较及其分析
四、结论
第三章 海东金石文献的新资料
——清翁树崐的《碑目琐记》
一、引言
二、翁树崐与海东金石文献的收集过程
三、《海东文献》概要
四、对札记原稿本《碑目琐记》内容的分析
五、结语
第四章 对翁树崐《海东文献》的分析
一、引言
二、《海东文献》概要
三、金石文献资料分析
四、文献类资料分析
五、结论
第五章 《海东金石苑》的版本种类
一、绪论
二、海东金石资料与《海东金石存考》
三、《海东金石苑》的编纂与种类
四、结论
第六章 明末抄本《普贤国师碑铭》及碑文解释的若干问题
一、绪论
二、明末抄本的文献事项
三、明末抄本的特征与内容
四、解释上的问题
五、结论
附《普觉国师碑铭》全文
第七章 朴趾源抄本《金石錄》分析
一、绪论
二、《金石录》的书志事项与编者考证
三、《金石录》收录金石及其内容分析
四、结论
第八章 《海东金石零记》的作者及真相
一、绪论
二、《海东金石零记》的书志事项
三、《海东金石零记》与《海东文献》《星原笔记》的关系
四、《海东金石零记》的作者问题
五、《海东金石零记》的内容特征
六、结论
第九章 金秉善编《金石目考览》考
一、前言
二、作者金秉善生平考
三、《金石目考览》的编纂过程
四、《金石目考览》的内容特征
五、结论
第十章 对朝鲜友人赠给清人叶志诜的诗帖与金石文的考察
一、绪论
二、朝鲜友人题咏的《子午泉诗帖》
三、朝鲜人提供给叶志诜的《高丽碑全文》
四、叶志诜通过朝鲜友人获得的《日本残碑双钩本》
五、结论
附 清朝学者获得日本《多胡碑》的过程及分析
第二编 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献
第十一章 对岣嵝碑拓本传入朝鲜半岛及其摹刻的考察
一、绪论
二、岣嵝碑的名称与释文概况
三、岣嵝碑在衡山的所在地及探访记录
四、何致岣嵝碑刻本与后代摹刻本
五、云峰村岣嵝碑母本发现说
六、云峰村岣嵝碑母本的问题
七、结论
第十二章 岣嵝碑拓本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变异情况
一、绪论
二、中国对岣嵝碑的记录以及该碑传入朝鲜的记录
三、岣嵝碑传入朝鲜半岛及在朝鲜半岛的流传
四、变异本《平水土赞碑》的出现及其流传
五、结论
第三编 中国金石文中的古代韩国人
第十三章 新见中国藏海东金石文献
——高丽人伊斯兰教徒剌马丹墓碑
一、绪论
二、古代韩国人与伊斯兰的交流
三、剌马丹墓碑的寻找过程以及广州元代伊斯兰教遗迹
四、剌马丹墓碑内容分析
五、结论
六、追记
第十四章 高丽人慧月补修的房山石经山石经
一、房山石经概要
二、历代石经建造经过
三、贾志道《重修华严堂经本记》的内容
四、参与修补石经人员的生平
五、慧月补刻经版的种类
六、结论
第十五章 泉州元代石刻中与高丽相关的记录
一、绪论
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所藏元代残碑
三、九日山偰玉立石刻
四、结论
第十六章 天龙山石窟第15窟与《大唐勿部珣将军功德记》
一、引言
二、《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全文及书志事项
三、对碑主勿部珣生平相关问题的考证
四、民国以前学者对《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的解题内容
五、天龙山石窟第15窟的推定过程与现存情况
六、结论
第十七章 福建《那罗岩碑记》与新罗僧人元表的行迹
一、绪论
二、支提山那罗寺现状
三、对《那罗岩碑记》的分析
四、新罗僧人元表行迹的考察
五、结论
第十八章 对唐无染禅院碑残片的介绍及新罗人金清的活动及其意义
一、绪论
二、唐无染禅院碑残石与原拓本
三、新罗人金清的活动的及其意义
四、结论
附:《唐无染禅院碑》碑铭原拓本全文
第十九章 洛阳龙门石窟中与韩国相关佛龛考证上的几个问题
一、绪论
二、龙门石窟双窑南洞慈藏发愿龛
三、龙门石窟双窑北洞的金莫神铭文龛
四、龙门石窟北市丝行像龛王思礼铭文龛
五、龙门石窟药方洞王思礼铭文龛
六、结论
第二十章 清乾隆帝《萨尔浒之战书事》石碑与碑文考察
——以朝鲜军的参战记录为中心
一、绪论
二、《萨尔浒之战书事》的书志事项与写作经过
三、《萨尔浒之战书事》记述特征
四、结论
第二十一章 朝鲜籍满洲旗人韩氏、金氏家族墓志及其在清朝定居的特征
一、绪论
二、韩氏与金氏家族碑文现状
三、对韩氏家族碑文的分析
四、对金氏家族墓碑文的分析
五、韩氏与金氏家族在清朝定居的特征
六、结论
第四编 韩国金石中的古代中国人
第二十二章 忠州明将吴惟忠《吴总兵清肃碑》考
一、绪论
二、壬辰倭乱时期吴惟忠的战功
三、朝鲜竖立的吴惟忠《清德碑》
四、吴惟忠在忠州的事迹及《清德碑》的内容
五、结论
第二十三章 明张良向相南海《东征摩崖碑》考
一、绪论
二、张良相在朝鲜半岛的军事活动
三、南海船所镌刻的张良相《东征摩崖碑》
四、结论
译者后记
序 言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今年2月初接到韩国顺天乡大学朴现圭教授的越洋电话,说他的《中韩金石文献研究》要在中国翻译出版,希望我能写一篇序文。
《中韩金石文献研究》
朴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台湾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中韩建交后频繁来华出席学术研讨会,考察相关历史遗迹遗物,在国内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多部颇具影响的学术著作,是韩国学界著名的“中国通”式的学人。
好像是2012年夏的某日,他到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文科部找我,由于没有语言障碍,我们一见如故,犹如老朋友见面一般,交谈的话题涉及中韩学界共同认识的师友同行,以及入唐百济移民关联问题,我从中获益颇多。后来我应邀赴韩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他曾想请我到他们学校交流,但当时我的行程难能改变,故未能如愿前往叨扰。
朴先生之所以想到让我给他的大著写序,可能基于我曾在韩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关注中韩两国古代金石碑志研究,并有著作出版之故。盛情难却,如此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几天后就收到暨南大学肖大平博士寄来近三百页的中文译稿,皇皇大著,令人敬佩!
应该说,因朴先生留学并频繁往返韩中两地,以及自身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加之对学问研究的倾心执着,故对中韩金石文献的理解探讨的独到深入显而易见。几个月来既要给学生上课,不时应对各种临时任务,原来计划撰写的论文也无从谈起,故朴先生的著作也只是挤时间断断续续品读。我愿将我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分享给大家,以之代序。
朴著共分为“传入中国的海东金石文献”“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中国金石文中的韩国人”“韩国金石文中的古代中国人”四编,即将二十三篇论文分作四编结集而成。从书稿整体结构看,和第一、第三编内容丰富相比,第二、第四编的内容相对较为薄弱,此或许是与作者界定书稿内容有关,即现存中韩金石文献有关“传入朝鲜半岛的中国金石文”“韩国金石中的古代中国人”涉及内容有限。
从论文发表时间看,最早的论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晚者则是本世纪初发表,其间涉及的中韩金石文献各有千秋,作者很好地把握中韩金石文献交流研究主线,给海内外学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从书稿编集现状看,有水到渠成的感觉。总的来说,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光绪7年(1881)二铭草堂刻本刘喜海《海东金石苑》
一、内容广博,新见迭出
众所周知,有关朝鲜半岛金石碑志的编集研究,清人金石学者刘喜海(字燕庭,1793-1852)居功至伟,他编撰的《海东金石苑》一书,成为第一部全面收集朝鲜半岛金石碑志的总集类著作,十余年后朝鲜学者吴庆锡(1831-1879)《三韩金石录》步其后尘,十八、十九世纪中韩金石碑志交流从这些记载中就可了解很多。而朝鲜半岛学者对中国金石碑志的引进探讨,此前学界关注得并不多。
朴著涉及的中韩金石文献,上及传说中的《岣嵝碑》传入朝鲜半岛及其影响,在朝鲜半岛的重刻流传变异等,下至清乾隆帝撰写《萨尔浒之战书事》石碑,纵横捭阖,探讨中韩金石文献史料交流经纬,堪称一部中韩金石文献往来交流探讨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作者对这一时期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政权交往过程中,朝鲜半岛金石碑志拓片流入有较为完整的解读。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三韩金石录》稿本
因作者曾在台湾师范大学留学,中韩建交之后数十次往返大陆与韩国之间,加之倾心关注中韩两国金石文献涉及问题,特别是对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陈思道人《宝刻丛编》,赵崡《石墨镌华》,慎懋赏、赵琦美《四夷广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清人乾嘉学派金石学家及其后续专家如叶奕苞、钱大昕、丁敬、孙星衍、王昶、翁方纲、洪颐煊、顾千里、刘喜海、陆耀遹、叶志诜、潘祖荫、赵之谦、陆增祥、缪荃孙,民国初年叶昌炽、罗振玉、黄任恒、顾燮光、胡琨、刘承幹等人著作多有爬梳,了解其中对朝鲜半岛金石碑志的收录探究状况,进而宏观把握中韩金石文献交流脉络,为进一步探讨涉及问题提供文献历史依据。
其次,对现存清代学者编撰的《海东金石苑》《海东金石存考》《海东文献》《海东金石零记》,朝鲜时代学者编撰的朴趾源《金石录》,金秉善《金石目考览》涉及的具体问题,如作者力主阐发上述著作编者、编撰过程、书目内容、版本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研究有开创之功,有些研究可查漏补缺,有些研究则商榷辩驳令人刮目相看。仔细翻阅该书不同篇章,多有收获。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海东金石存考》
第三,关注历史时期因各种缘由进入中原王朝朝鲜半岛人士关联金石碑志,计有新罗人元表与《那罗岩碑记》,新罗人金清与《唐无染禅院碑》,百济移民勿部将军《勿部将军功德记》,洛阳龙门石窟与朝鲜半岛关联的佛龛造像记;伊斯兰教徒高丽人剌马丹墓碑,高丽人慧月补修房山石经,以及泉州元代石刻中与高丽人相关记录,还有明清时代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金石碑志遗存等。作者利用查阅的史料,详实考察每一篇金石文献,特别是对已有研究精心探讨,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不同看法。
如作者以两章的篇幅,探讨翁方纲(1733-1818)第六子翁树崐(1786-1815)编集《碑目琐记》《海东文献》两书涉及问题,第一次将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两书推出,使读者对十八、十九世纪旺盛的中韩学术文化交流有更深入的了解。
翁树崐在其父亲翁方纲喜爱金石碑志耳濡目染之下,对朝鲜半岛金石碑志颇多兴趣,特别是与当时前往燕京朝贡的朝鲜使臣及其随从如金正喜、金命喜、沈象奎、李光文、柳最宽、朴趾源、李祖默、金汉泰等人或见面或书信来往,获得他们赠送的朝鲜半岛金石碑志拓片,再加上父亲翁方纲之前与朝鲜学人交往时所得拓片,进而将其编集成书。
《翁方纲金石书画题跋研究》
应该说,作者发掘现存第二古老的海东资料(作者认为刘喜海《海东金石苑》之后,此书名列第二),分类并逐一探讨,无疑有助于拓展这一时期中韩学术文化交流的深广度。
另外,学界通说《海东金石零记》的撰者为翁方纲(翁覃溪),作者通过考察该书的具体内容,看到书中记载的各种称呼都是基于翁树崐的立场,书中收录金正喜寄出的各类书信的收信人均是翁树崐,书中还收录了“星原、红豆山人”的金石文考察文字,以及该书并不完整,并在三十年后经其他人编集成书等证据,进而认为该书的作者并非翁方纲,而是翁方纲之子翁树崐。从作者论述逻辑及史料推证看,这种观点客观自然,具备相当高的说服力。如此情形,在书中还能找出很多,在此不赘。
二、实地考察,行万里路
作者信奉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科学研究信条,通过实地考察,具体包括不辞劳苦到各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到金石文所在地实地考察探究两个方面,进而得出客观并令人信服的结论。
如为搞清楚《海东金石苑》的版本问题,作者在了解爬梳刘承幹重刻《海东金石苑》本的基础上,1996年前往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部,见到该馆收藏的《海东金石苑》定本,1998年又在友人的帮助下,探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书,看到《海东金石苑》草本一册,进而探讨该书涉及的版本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剌马丹墓碑文
为搞清楚高丽人伊斯兰教徒剌马丹墓碑涉及问题,作者利用来华参会之便,专程前往广州实地调查,在广州市博物馆二层展室发现墓碑的复制品,又在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帮助下,顺藤摸瓜前往广州解放北路桂花岗清真古墓群“先贤古墓道”,只是苦苦找寻并未如愿以偿。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其千方百计询问相关人士,在广州当地相关友人的指引下,最终在广州光塔路怀圣寺教育馆三层仓库中找到这块剌马丹墓碑。
为深入探讨有关“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涉及的百济移民勿部珣事迹,作者先后于2004年7月、2006年7月两次赴山西太原近郊的天龙山石窟考察,仔细丈量勘察石窟内遗存的尺寸,通过比对石碑底座凹槽,改变此前认为“功德记”出自第21窟的看法,确认其出自第15窟的观点。可见,实地考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现地要素,对于正确理解把握所论述人物事件原委的重要性。
勿部珣将军功德记碑拓本
新罗僧侣元表对佛教的东传颇多贡献,此前韩国学者对此多有论述,有的学者曾前往实地考察,但因各种原因限制未能如愿,作者在调查福建所在与韩国关联遗迹过程中,曾三次到达元表曾经驻锡的常德地区,调查当地那罗寺与华严寺遗迹遗存,拜访当地许多关联人员,收集到不少资料。正因如此,作者对新罗僧侣元表的研究代表学界的最高水准。
元至正元年(1341),高丽僧人慧月到达北京房山所在地,看到石门倒塌、石经毁损,在当地元朝官员及在朝高丽人的帮助下修补石经。对此,元人贾志道《重修华严堂经本记》有详细记载。
2004年夏,作者带领顺天乡大学学生前来房山石窟考察,连续三天调查云居寺与房山石窟,收集相关史料,进而撰写有关高丽人慧月到达房山的原委,参与修补石经人员生平,补刻经板的种类和数量等,对这一时期中韩金石文献交流的具体样态有深刻的认识。
作者因留学而精通中文,熟悉英、日文,又有探讨古代中韩金石文献的极大兴趣,故而往来中韩两国之间,遵循并实践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实地考察涉及问题的具体地域,通过文献探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进而得出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
朴趾源《三韩丛书》天册《金石录》
三、商榷辩驳,不偏不倚
众所周知,研究古代中韩关系史乃至韩国古代史各个领域,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史料欠缺,对此,韩国学界讲坛史学者除较为客观解读已有文献史料、加大国内考古探查的力度之外,还千方百计通过相关途径,力图弥补并改变这种状况。
这样,对国外诸多种类史料的引进解读,成为弥补这种欠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可能正因如此,一些在野学者或者急于求成的年轻学者对国外的一些资料出现了匪夷所思的诠释解读,诸如将云南的高黎贡山中的“高黎”解释为“高句丽”说法横空出世。朴著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多有辩驳,维护学术公器的严肃性。
龙门石窟双窖南洞(522窟)佛像下面石壁上有著名的“慈藏发愿龛”铭文,即“僧慈藏为亡父敬造救苦观音菩萨一区,及见存母£££,阖家££££平释迦像一铺”。
有韩国学者将这里的“僧慈藏”和曾经接受新罗善德女王教命,前来唐京师长安求法巡礼的慈藏禅师联系起来,认为此“龙门慈藏”就是《三国遗事》卷4《义解篇·慈藏定律》中的新罗慈藏。
对此,作者运用上述《三国遗事》及《续高僧传》记载,认为“龙门慈藏”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仍健在,而“新罗慈藏”出家之前就“早丧二亲”,显然两人各有来历,并非一人,认为在讨论古代人物时,如果对同名异人的资料处理不当,则常会发生非常大的错误。
《续高僧传》
其次,双窖北洞(第521窟)有“金莫神铭文”,亦有韩国学者认为这里的“金莫神”应是新罗人。经作者探讨,认为将金莫神国籍“暂时记着未详似更为妥当”。
第三,691年建造的龙门石窟北市丝行像龛王思礼铭文龛,有学者将其和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将军联系起来,认为两者同为一人,作者从石窟铭文龛开凿时间,作为军将的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与结社人王思礼不同的命运轨迹,两者时间相差多达五十年,进而根本不可能是同一人。
第四,龙门石窟药方洞还有一王思礼铭文龛(佛龛1699号),记载佛龛建造的结社人王思和、王思礼、£众敬、£元庆等同一村民,与龙花寺相关人员共同建造药方洞第1699号佛龛事宜,这里又有一位王思礼,作者在纠正韩国学者将“药方洞王思礼”与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将军混淆的同时,认为高句丽移民后裔王思礼进入中原为公元746年,而龙门石窟药方洞铭文王思礼所处年代最晚为723年,两者相差23年,因时间相差年代稍近,故作者认为采取暂时保留结论为妥。
韩国国立晋州博物馆藏张良相东征摩崖碑拓本,图片来自网络。
凡此种种,在朴著的其他篇章中还可找到。也就是说,对于学界出现中韩金石文献认定的不同观点,作者采用详实的史料梳理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学术研究应采取的客观正确态度,这一点值得推崇和学习。
2017年笔者应邀赴日本群马、东京两地出席“上野三碑”关联国际学术会议,曾提出将东亚三国共有的金石碑志作为东亚文化圈的组成要素,排在学界公认的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度、中国式科技五大要素之后。这种观点能否站得住脚,还需进一步论证并获得学界的验证和认同,但东亚世界这种从中原王朝(大陆)发起,在韩、日、越、琉球等地共有的金石碑志实物遗存及文献典籍却是有目共睹。
除过上述谈及的中韩金石文献之外,朴著第一编中还收录“清朝学者获得日本《多胡碑》的过程及分析”论文,无疑从另一侧面为我上述观点提供了论据。
需要说明的是,上及书稿大部分内容在韩国期刊发表,朴著即从韩语著作翻译而来,故在行文、用语、立意中无疑突出韩国学界对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亦请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当然,作为中韩金石文献研究的专门之作,朴著的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赞赏,读者阅读时须细心领会,进而掌握涉及关键问题的微言大义。
天龙山第15窟
据了解朴先生今年将从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职位退休,期待先生继续保持强劲的学术研究张力,探讨中韩金石文献各个层面可资发掘的奥秘,为中韩金石文献交流研究谱写新的篇章。
是为序!
拜根兴
二零二三年五月十八日
于西安南郊陋室
自 序
学者以怎样的姿态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金石文所具有的特征为我们指明了很好的方向。古代,人们为了长久保存珍贵文章,会将这些文章刻在金石之上。刻在金石上的这些文章,具有耐久性,可以永久保存,在漫长的岁月里永久流传。因此我们在写作文章时,与其使用那些华丽的技巧和修饰,不如像金石文一样,写出外表朴实、却内涵丰赡能永久流传的好文章。
《岣嵝碑》,(明)张明道摹刻并正书跋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本书中所讨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韩中金石文献交流方面。韩中两国的金石交流,概而言之,是以韩中两国的友好交流为基础的。中韩两国学者互相给予对方信任,热情地接受对方,这成为了其发展各自学问的好机会。
中韩两国学者将本国所在的珍贵金石文寄送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那里获得对方所在国家的贵重金石文。他们所进行的,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金石学研究。
从中韩两国学者所交流的金石文来看,这些金石文献中还包括那些不易获得、收藏在第三国的金石文。我们由这些文献以看到这些资料是如何的珍贵,也可以看到两国学者之间的友情又是多么的深厚!
暂时回顾一下本书的写作过程。笔者平时对金石文献有着浓厚兴趣,也极为留意收集,制定了长期性的研究计划,曾前往国内外的多所图书馆与金石文献所在现场,搜寻这些金石文献。这些收集而来的金石文献,无疑是笔者的研究与本书之写作的前提。
从现存韩中金石文献中所记载金石文的保存现状来看,既有一些金石文保存了原貌,也有一些金石文未能战胜漫长的岁月而亡佚、现在仅剩下记录。本书中所言及有实存金石文献原物,笔者曾努力亲往现场确认过这些金石原物。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这些金石文献的贵重性的认识与热爱之情又加深了一步。
九州大学藏《倾盖集》中收录南玉览《多胡碑》帖画像
当然也并非没有遗憾。事实上,韩中两国人士留下的金石文献数量相当丰富,本书所及的不过只是其中的少数几种。例如,韩国保存着很多与壬辰倭乱时参战明军相关的金石。笔者虽然曾制定过亲往现场调查这些金石文献的学术计划,但当初的设想却未能最终实现。希望将来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尽快产出这方面的成果。
朴现圭
烨爀之乐室,癸卯元月初十日
作者简介
朴现圭教授
朴现圭,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韩国顺天乡大学教授,曾任韩国中国文化学会会长。
译者简介
肖大平博士
肖大平,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任职于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