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马拉松谈判暗流涌动,乌克兰深陷外交边缘化困局

书易谈 2025-03-27 11:52:23

沙特首都利雅得的谈判室灯火通明,墙上的时钟指针划过刻度。美俄代表团的闭门会谈在24日晚间暂时落幕,这场被冠以“和平磋商”之名的外交马拉松,却始终未让冲突的直接方——俄罗斯与乌克兰出现在同一张谈判桌前。当国际社会聚焦于俄美博弈的细节时,乌克兰代表团只能在走廊里等待被“宣判”的命运。

这场横跨两天的谈判被切割为两个阶段:23日美乌闭门会议持续16小时,24日俄美对话又拉锯12小时。尽管双方均以“专家级磋商”轻描淡写,但克里姆林宫要求“由拉夫罗夫外长亲自说明”的特别安排,以及美方频繁提及的“黑海谷物协议”“能源安全”等核心议题,暗示着谈判已触及实质层面。消息人士透露,双方正就“空中停火”“前线暂时休战”等机制进行技术推演,而俄方对恢复粮食出口走廊表现出罕见配合态度。

乌克兰的处境却愈发尴尬。尽管其代表团仍在利雅得滞留,但美俄主谈期间基辅代表未被允许进入会场。美国务院虽承诺“后续安排美乌会议”,却始终回避三方会谈的可能性。这种外交冷遇与战场现实形成残酷对照:就在谈判期间,俄军对苏梅市中心的导弹袭击造成89人受伤,乌军则被指控用无人机袭击克拉斯诺达尔石油设施。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破坏谈判诚意”,而真正的谈判桌上却无人替受害者发声。

外交场域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力量格局的位移。俄美代表已开始探讨“永久和平方案”的雏形,包括能源管线安全保障、黑海航运规则重建等超出当前战局的长期框架。这些议题的推进显然基于大国默契——俄罗斯需要打破国际孤立,美国则试图在总统大选前收割外交成果。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必须持续施压俄罗斯”的喊话,在华盛顿的议程表上正被“可控冲突管理”的务实思路取代。

战场上的硝烟仍在拆解外交努力。俄军持续打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能源枢纽,乌军对别尔哥罗德油库的无人机袭击频率提升至每周三次。双方在前线2000公里接触线上的交火强度未减,这与谈判桌上“停火”“休战”的议题形成荒诞反差。分析指出,当前外交进程的本质是“冲突冻结”而非“战争终结”,美俄试图将对抗约束在可预测范围内,而乌克兰的主权诉求正在沦为大国交易的筹码。

利雅得会谈揭示出21世纪冲突解决的新范式:当核大国深度卷入,战争结局不再由战场胜负或道义评判决定,而是取决于地缘利益的精密换算。这种“强权和平”的逻辑下,小国注定成为棋盘上的棋子。正如基辅街头残破的楼宇阴影中,市民们举着“我们要正义,不是施舍”的标语——真正的和平从来不会诞生在排除当事者的会议室里。

0 阅读:1

书易谈

简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