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的车桥镇义门村,青山环抱,绿水潺潺,一片古风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地与广场间,庄严肃穆,与周边田园、丘陵完美相融,这里便是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义门陈遗址。
谁能想到,2025年2月,德安县民政局的一纸《取缔决定书》,却如同一场风暴,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让这座凝聚着义门陈后人20年心血的遗址陷入了巨大的风波之中。
自2006年起,义门陈后人怀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家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踏上了艰辛的复建之路。他们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凝聚着无数人的力量和心血,历经20年,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才让纪念广场、庄亭、大公堂等核心建筑群得以重现于世。这些建筑不仅是砖石的堆砌,更是3000多万陈氏后裔的精神寄托,是他们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然而,德安县民政局的《取缔决定书》却将这一切全部推翻,这些承载着深厚家族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建筑群,竟被认定为“非法财产”,要被无情地没收。这一消息传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陈氏后裔乃至整个社会中激起千层浪。
仔细查看这份《取缔决定书》,其认定没收的依据仅仅是“中华义门陈宗亲联谊总会未登记”,属于非法组织,所以要予以取缔,并没收其利用筹集资金建造的纪念广场、庄亭、大公堂、旺公陵园以及五祖祠等财产。
但这一理由实在难以服众,要知道,义门陈宗亲会自2008年起便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共同举办文化节、申报非遗项目,为义门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怎么如今却突然被定性为非法组织呢?
义门陈氏家族后人更是指出,早在2015年,义门陈遗址就已获批县级文保单位,这足以证明其在文化保护层面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可此次没收行动前,相关部门却未进行任何产权界定听证,如此跳过关键程序,直接下达没收决定,实在难以不让人质疑其程序的合法性。
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行政行为都应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当的原则。产权的界定关乎着公民和组织的切身利益,必须慎之又慎。
德安县民政局在未充分调查、未给予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机会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没收决定,这不仅损害了义门陈后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让人们对当地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义门陈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其始祖陈旺因官置产于九江郡永清村 ,自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传奇。在随后的岁月里,陈氏家族在此世代聚族而居,不断的发展壮大,创造了15代人共332年不分家,整个家族最后共3900人同炊共食的世界家族史奇迹。
在家族发展的历程中,义门陈氏以其独特的家族文化和治家理念备受瞩目。他们制定了33条家规,涵盖了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到家族事务的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定要求。这些家规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更培养了他们的品德和责任感,使得家族内部秩序井然,和谐共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义门陈氏创办的东佳书院,堪称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座书院早于白鹿洞书院50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办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民办大学之一。其书院藏书丰富,教学设施完备,曾吸引了众多江南名士前来求学,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为家族赢得了 “八文龙、九才子”“同榜三进士”的美誉。
义门陈氏的辉煌成就也得到了唐宋两朝七帝的高度赞誉和旌表。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御赐对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也由此永清村因义门陈氏而改名为义门村;宋太宗御封“真良家”,并赐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
这些旌表不仅是对义门陈氏家族的认可和褒奖,更是对其家族文化和精神的高度肯定,使其“天下第一家”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
义门陈氏家族自唐玄宗时代一直传承至宋仁宗时期,共计322年,这三百年里,义门陈氏家族共考中进士120余人,入朝为官者400余人,官至宰相有2人,出任国家级高官共有30余人。
可以说在唐宋时期义门陈氏家族是真正的名门望族,正因如此,在宋仁宗时期,重臣包拯担忧义门陈氏家族势力太盛会威胁到宋朝统治,而且包拯也担忧将来的皇帝可能会觉得义门陈氏家族是威胁将其族灭,因此包拯出于保全义门陈氏家族的想法,建议宋仁宗下圣旨让义门陈氏家族分家。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皇帝下旨分家并委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出现了,最终当时义门陈氏家族共有族人3900余人,被分为291支,分迁到全国72州郡144县中,因此义门陈氏家族后人遍布全国各地,也有了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曾经辉煌一时的义门陈遗址在历史的风雨中逐渐破败。然而,义门陈后人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之心从未熄灭。2002年起,怀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家族文化的热爱,义门陈后人自发行动起来,开始了艰难的遗址修复工作。
义门陈氏家族后人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修复了旺公墓,并重建了五祖祠。每一块砖石的铺设,每一根梁柱的搭建,都凝聚着他们对家族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义门陈后裔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遗址的重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8年,大公堂的落成标志着义门陈遗址的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此时的义门陈遗址,已发展成为占地150亩的文化园区,庄严肃穆的纪念广场、古朴典雅的庄亭、气势恢宏的大公堂、宁静清幽的旺公陵园以及五祖祠等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共同构成了一幅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画卷。
2021年,“义门陈家训传统”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义门陈家族文化传承的又一重大肯定。义门陈遗址也因此成为全球陈氏宗亲心中的圣地,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陈氏后裔纷纷前来祭祖寻根,缅怀先祖,传承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
这里不仅是家族情感的寄托,更是传承“耕读传家”“忠孝两全”等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地标。义门陈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了解和学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义门陈遗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其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逐渐被各方所重视,一场围绕遗址管理和运营权的三方角力也随之展开。
当地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计划将义门陈遗址打造成地方文旅名片。为此,他们积极招商引资,引入了实力雄厚的投资商,并将遗址纳入了总投资112亿元的义门陈文化产业园规划之中。政府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将义门陈遗址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教育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然而,中华义门陈氏宗亲联谊总会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义门陈遗址是陈氏家族的祖业,是无数陈氏后人的精神寄托,凝聚着家族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记忆。多年来,宗亲会成员们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亲力亲为参与建设,才让遗址得以重现昔日辉煌。他们坚持认为,祖业当归族人管理,商业资本的过度介入可能会导致遗址的商业化气息过重,破坏其原有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韵味,因此坚决反对将遗址的运营权完全交给投资商。
而投资商则看中了义门陈遗址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前期规划和建设,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景区的运营权,通过收取门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实现投资回报。在他们眼中,专业的商业运营团队能够更好地挖掘遗址的商业价值,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就这样三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管理分歧日益加剧。在僵持不下的局面下,德安县民政局的一纸《取缔决定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矛盾彻底激化。
民政局以中华义门陈氏宗亲联谊总会未登记为由,认定义门陈遗址主要建筑属于“非法财产”,并予以没收。这一决定不仅让陈氏宗亲会成员们感到愤怒和委屈,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这一事件的背后,不仅是三方利益的冲突,更是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深层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德安县民政局的《取缔决定书》引发了激烈的法律争议。为此有法学专家指出,社会组织登记与否并不直接决定其财产的合法性。即使中华义门陈氏宗亲联谊总会存在登记瑕疵,但其通过合法途径筹集资金建设的义门陈遗址建筑,属于合法财产,应受到法律保护。
从法律程序上讲,地方政府在处理此类产权纠纷时,应遵循法定程序,通过民事确权诉讼等方式,在充分调查事实、尊重历史和各方权益的基础上,明确产权归属。而直接下达行政没收决定,跳过了必要的法律程序,显然是不恰当的,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
然而,对于义门陈后裔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情感问题。在他们心中,义门陈遗址是家族的根脉所在,每一块砖石、每一处建筑都刻着先祖的名讳,承载着家族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深厚情感。20年来,他们怀着对先祖的敬仰和对家族文化的热爱,义务劳作,无私奉献,为遗址的重建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这些凝聚着家族情感和心血的建筑却要被没收,这让他们难以接受。曾有一位来自湖北武汉的陈氏后裔激动地说:“我们从小就听着义门陈的故事长大,对这片祖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建筑是我们家族的精神寄托,怎么能被一纸公文就轻易抹去呢?” 许多陈氏后裔纷纷表示,他们愿意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捍卫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法律争议与情感纽带的碰撞,使得义门陈遗址风波更加复杂。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妥善解决纠纷,同时兼顾陈氏后裔的情感诉求,成为了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这不仅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智慧和担当,也对社会的法治建设和文化传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义门陈遗址早在2017年便获评“江西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这充分肯定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然而,如今却因管理争议被定性为“非法财产”,这种前后矛盾的政策态度让人大跌眼镜,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遭到了严重质疑。
在当今法治社会的时代,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公平、公正。地方政府在处理文化遗产相关事务时,应当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尊重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不当行政行为引发社会矛盾和争议。
当“天下第一家”的匾额遭遇“没收令”,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个体权益范畴,成为审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的重要样本。如何在法理框架下守护千年文脉,在发展诉求中尊重民间情感,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因为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都建立在共识与敬畏之上。
只有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兼顾各方利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之路,才能让义门陈遗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