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肺癌防治,共筑健康未来丨2023云端肺癌高峰论坛呼吸峰会重磅召开

蓝贵评健康 2023-03-04 02:02:1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肺癌大咖汇聚,分享临床经验,探讨前沿进展,碰发思维火花。

2023年3月1日,群英肺凡-云端肺癌高峰论坛呼吸峰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领域内诸多肺癌大咖,从多学科视角探讨肺癌诊疗,聚焦呼吸介入、肺癌合并肺部疾病、免疫治疗等话题,为与会学者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大餐,共同推进肺癌研究领域和临床诊治的发展。

会议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英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发表开场致辞。两位专家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聚焦呼吸介入体系的构建、小细胞肺癌(SCLC)研究进展等多个热点话题,希望本次盛会进一步增进同道们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

图1. 韩宝惠教授致辞

图2. 周建英教授致辞

第一篇章:癌肺结合话同治

本次会议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肺癌结合话同治”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力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首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钟华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恩国教授的主持下,解放军总医院赵微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满祥教授分别带来专题演讲。

赵微教授以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管理为主题,从流行病学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特点、共病的临床特征、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在我国肺癌合并COP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临床容易漏诊,而且此类患者住院时间更长、更易出现术后并发症、生存期减少,疾病负担沉重。肺癌和COPD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属同源性疾病。肺癌合并COPD的治疗不容忽视,应早诊早治。肺癌的精准治疗要考虑共病的诊断和治疗,联合有效的综合治疗才能降低肺癌和COPD的死亡率。

图3. 赵微教授分享主题报告

李满祥教授分享了气管镜下肺结节活检进展。传统肺结节取材方法包括:外科活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气管镜活检,各有优缺点。超细支气管镜联合径向超声(REBUS)可使所有外周结节的诊断率达到65%。虚拟导航技术(VBN)辅助技术对肺外周小结节的诊断有效性为74%,电磁导航(EBN)的诊断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100%。数字合成体层扫描对小结节病变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各种气管镜下结节活检,诊断的有效性为82%。锥束CT和导航技术结合时,其诊断的有效性达到83%。支气管镜机器人能够进入到更外周的支气管树肺段,取材率达到96.2%。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肺结节抵达术的诊断有效率为84%。在临床中,应依据各种方法的诊断效率及安全性、设备可及性及操作者技术,确定最终的诊断方法。

图4. 李满祥教授分享主题报告

接下来的集思论道环节中,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亮教授的主持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珂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孟激光教授针对“对于肺癌共患病管理或气管镜下肺结节活检,有哪些经验或体会”,分享各自的临床经验。

图5. 宫亮教授主持,王珂教授、孟激光教授参与讨论发言

王珂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肺癌共病发病率的提高,肺癌共患病的全程管理备受关注。共患病的出现,降低了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另一方面,相比未罹患COPD者,COPD患者的肺癌发病率升高了十倍左右。针对COPD患者或长期吸烟人群,应当每年进行一次筛查,通过早筛早放早治,可以降低肺癌发病率。此外,COPD患者通过长期针对性用药,可以降低气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达到降低肺癌发病率的目的。

孟激光教授指出,针对肺癌共患病,首先依据临床指南和患者的个人化情况,制定诊疗策略,并且在诊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检查出肺结节后,需要进行严格评估,判断是进行手术活检,还是随访观察。活检毕竟是一种有创操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活检。目前临床先进的检查技术手段种类繁多,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医生擅长领域,引进适合的检测设备。

第二篇章:小肺大咖谈免疫

第二篇章“小肺大咖谈免疫”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阳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第一环节中,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建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李敏教授的主持下,河南省肿瘤医院教授吴红波教授、中日友好医院杨萌教授分别带来专题演讲。

吴红波教授带来了“立足实践,探索SCLC免疫治疗优化策略“的主题报告。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显著提高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生存获益,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标准方案,但ES-SCLC患者的治疗需求仍未满足,需要更优化的治疗策略。然而,多种SCLC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探索尚未取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果,临床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为了抓住治疗时机、降低患者负担,需从其他角度探索治疗早期阶段有效的获益评估策略。CASPIAN研究landmark分析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第12周应答的患者,长期生存获益显著提升,里程碑时间点(12周)的缓解状态可能是ES-SCLC长期生存的良好预测指标,对临床具有潜在重要意义。

图6. 吴红波教授分享主题报告

杨萌教授以“先揣其本而后齐其末,ES-SCLC一线免疫联合之选”为题,深入解读CASPIAN与ASTRUM-005研究。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是目前ES-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但是PD-1抑制剂治疗ES-SCLC的多项Ⅲ期研究并未取得具有一致性的结果。近期取得积极结果的的ASTRUM-005研究,在研究设计、入组患者等方面与CASPAIN研究均具有较大差异,PD-1抑制剂在SCLC中的角色仍需谨慎解读。经历3年长期随访,CASPIAN研究表明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具有长期持续生存获益和良好的安全性,而且CASPIAN方案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也陆续得到验证。

图7. 杨萌教授分享主题报告

接下来的集思论道环节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蓓莉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市肿瘤医院张新伟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彭海鹰教授围绕“6周和12周早期评估的CASPIAN优化治疗方案对临床实践有何价值”展开讨论。

图8. 高蓓莉教授主持,张新伟教授、彭海鹰教授参与讨论发言

张新伟教授表示,在临床上使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治疗ES-SCLC时,如果对疗效不确定,不妨坚持到第12周,根据肿瘤缓解的情况来判断后续长期生存获益的可能性,进而决定是否继续治疗。CASPIAN研究显示,不仅第12周应答患者的生存获益显著提升,将12周疾病稳定(SD)患者纳入应答者组后,分析结果与基础病例[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患者]一致。

彭海鹰教授认为,目前ES-SCLC免疫治疗暂无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为了抓住治疗时机、降低患者负担,需从其他角度探索治疗早期阶段有效的获益评估策略。标志性时间点(6、12周)的缓解可能是ES-SCLC患者长期生存的良好指标。期待未来探索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SCLC免疫治疗获益的预测价值。

第三篇章:小肺治疗新探索

第三篇章“小肺治疗新探索”由河南省人民医院张晓菊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第一环节中,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洪群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可京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张波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吕镗烽教授分别带来专题演讲。

张波教授详细解读了DURABLE研究的背景、进展和深远意义。ALTER 1202临床研究证实安罗替尼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化疗的SCLC患者,将PFS延长了3.4个月(P<0.0001),打破了SCLC后线无药可治的僵局。CASPIAN研究中,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的3年OS率为化疗组的3倍以上,显示了度伐利尤单抗给ES-SCLC患者带来的持久获益。DURABLE研究旨在探索在度伐利尤单抗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安罗替尼作为维持治疗,能否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DURABLE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纳入传统化疗加度伐利尤单抗治疗未进展的ES-SCLC患者,在维持阶段加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安罗替尼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PFS(从随机化开始)。从现有数据来看,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出现疾病进展(PD)的患者更少,出现PD时间也更晚,期待该研究结果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目前该研究方案和设计已经在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公布,并于近期发表在BMC Cancer杂志,第二阶段患者入组即将开启。

图9. 张波教授分享主题报告

吕镗烽教授分析了ES-SCLC的一线免疫治疗研究进展。SCLC是一类高侵袭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亟需创新治疗方案改善预后。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奠定ES-SCLC一线治疗的新局面,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CASPIAN研究与IMpower 133研究在研究设计、长期生存、脑转移疗效、新发进展和安全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CASPIAN研究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可使ES-SCLC全人群获益,安全性良好,且CASPIAN研究中国队列与全球队列获益一致。

图10. 吕镗烽教授分享主题报告

接下来的集思论道环节中,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玉苹教授的主持下,安徽省肿瘤医院徐轲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蔡志刚教授围绕“在免疫治疗时代,如何更好地帮助SCLC患者获得长生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图11. 李玉苹教授主持,徐轲教授、蔡志刚教授参与讨论发言

徐轲教授强调,免疫治疗是SCLC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种治疗手段,改变了SCLC近30年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助力SCLC患者实现长生存是值得探索的方向。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方案,将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CASPIAN研究奠定了免疫联合化疗在ES-SCLC一线治疗中的标准治疗地位。ES-SCLC患者如果没有明确的免疫治疗禁忌症,建议一线治疗选择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当前在SCLC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上相比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还存在差距,SCLC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蔡志刚教授表示,不仅是ES-SCLC患者,局限期SCLC患者也可以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免疫治疗药物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共同作用于肿瘤微环境,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从而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因此,免疫疗法联合抗血管治疗或为ES-SCL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希望。DURABLE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并且可能为免疫联合抗血管药物在SCLC中的维持疗效和安全性提供有力证据。

大会进入尾声,韩宝惠教授和周建英教授发表总结致辞。本次大会的召开为中国呼吸科、肿瘤科的专家们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平台。随着肺癌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理念的更新,呼吸科在肺癌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呼吸科介入治疗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肺癌早期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可有助于处理好肺癌相关的并发症。随着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的发展,SCLC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相信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得益于先进的创新疗法,使其总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将不断得到改善。

医生站网页版上线啦!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肿瘤资讯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