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作为靶向治疗核心用药,用于一例晚期BRAF V600E突变肠癌患者的诊疗经过!
BRAF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发生率较低,BRAF突变患者通常较为年老,组织类型多为腺癌,且易发生肺内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对于此类患者,如何才能实现长期生存呢?
本期“少靶实战荟”带来一例肺腺癌伴左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右肺转移(IVA期,cT3N3M1a)患者,BRAF V600E突变阳性,且ECOG评分1分。其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分别使用化疗和免疫治疗,并在疾病进展(PD)后换用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三线治疗,最佳疗效为部分缓解(PR),无进展生存期(PFS)长达14个月。该病例由海南省人民医院刘凯教授提供,并邀请海南省人民医院陈永倖教授进行点评。
病例简介
▌ 基本情况基本信息:女性,72岁。
主诉:患者于2019年3月出现反复干咳,咳嗽无明显昼夜规律,无咯血,无胸痛,无气促,无发热,无全身骨痛,无进行性消瘦,就诊于本院门诊。
既往史:1975年曾行“右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2014年9月在本院行“胆囊切除+肝脏肿块切除术”;6年余前发现有“肝错构瘤、肝囊肿、脂肪肝、双肾囊肿”病史;有“腔隙性脑梗死”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辅助检查:
颅脑MRI示双侧额叶辐射冠区少许腔隙性缺血灶。
2019年4月11日胸部增强CT示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占位性病变,考虑肿瘤性病变,肺癌伴阻塞性炎症;右肺上叶后段类结节,考虑肿瘤性病变,转移瘤;左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增大。胸11椎体右份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
图1. 2019年4月11日胸部增强CT
病理诊断:(左主支气管肿物)低分化差腺癌。
ARMS荧光定量PCR法基因检测:BRAF V600E突变。
疾病诊断:左肺腺癌伴左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右肺转移(IVA期,cT3N3M1a),BRAF V600E突变阳性,ECOG评分1分。
▌ 二、治疗过程
一线治疗:化疗,PFS 19个月
患者基于当时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自愿参加CheckMate 227研究,入组对照组,2019年4月16日—2019年6月19日给予4个疗程卡铂 d1+培美曲塞 d1化疗;2019年7月10日—2020年11月5日给予23个疗程培美曲塞维持化疗。中间因出现肝功能损害,给予培美曲塞减量维持化疗。
最佳疗效:PR。
2020年11月19日疗效评估:PD,表现为7组纵隔淋巴结增大。
图2. 2019年11月5日胸部CT复查结果(疗效评估为PR)
图3. 2020年11月19日胸部CT复查结果(疗效评估为PD)
二线治疗:免疫治疗,PFS约2个月
患者及其家属拒绝二线化疗、放疗和双靶治疗,于2020年12月5日—2021年1月,行3个疗程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2021年1月31日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行CT增强、胃镜等检查,考虑肺癌淋巴结转移累及食管,存在食管炎并食物潴留,予留置胃管。
三线治疗: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双靶治疗,PFS 14个月
2021年2月4日开始口服达拉非尼150mg bid联合曲美替尼2mg qd分子靶向治疗。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改善,于2021年2月20日拔除胃管,经口进食。
2021年3月1日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SD),2021年11月10日疗效评估为PR;2022年4月18日,用药约14个月时,疗效评估为PD,再次表现为7组纵隔淋巴结增大。之后建议患者采用原方案+局部放疗,但患者选择原方案继续服用2个月(未放疗)。
不良反应:1、治疗初期出现寒战、发热,给予暂停药物后缓解,后无再发;2、口腔溃疡,轻度,对症处理。
图4. 2021年3月1日胸部CT复查结果(疗效评估为SD)
图5. 2021年11月10日胸部CT复查结果(疗效评估为PR)
图6. 2022年4月18日胸部CT复查结果(疗效评估为PD)
四线治疗:安罗替尼+替莫唑胺
2022年6月患者出现晕厥、嗅觉障碍,于湖南省肿瘤医院行影像评估提示颅脑转移,6—8月使用安罗替尼+替莫唑胺治疗,后效果欠佳,停用肿瘤治疗药物。2022年8月开始给予间断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对症治疗,患者最终于2022年12月死亡,OS长达45个月。
★ 专家点评陈永倖教授: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双靶治疗,打造BRAF突变肺癌患者生存新高度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0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肺癌新发人数高达81.6万,约占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总数的17.9%[1]。因此,少见靶点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这部分患者并不可忽视。
作为NSCLC的少见靶点之一,BRAF突变往往与不良预后相关,如何为此类患者延长生存成为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火热的免疫治疗曾被寄予厚望,然而遗憾的是,虽然BRAF突变的患者整体PD-L1表达水平较高,但免疫治疗并未明显提高疗效。欧洲 IMMUNOTARGET研究中,免疫治疗BRAF突变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仅24%,中位PFS仅3.1个月[2]。
这也在上述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验证。该病例为左肺腺癌伴左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右肺转移(IVA期,cT3N3M1a)患者,BRAF V600E突变阳性,且ECOG评分1分。在一线化疗进展后,二线采用免疫治疗,但仅仅约2个月就发生PD。
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开启了BRAF突变肺癌治疗的全新篇章。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两者联合,可以从上下游同时阻断BRAF和MEK,全面抑制剂MAPK上下通路形成,从而使病灶可以得到快速而显著的缓解[3,4]。基于BRF113928研究中的优异表现,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个批准用于BRAF V600突变转移性NSCLC患者的双靶药物。BRF113928研究结果[5,6]显示,无论一线还是二线治疗,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均临床疗效显著。其中在经治患者中,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治疗起效迅速,能够有效控制肿瘤进展,且缓解时间长久:至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6周,ORR达68.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 9.8个月;同时,该双靶治疗的生存获益显著,中位PFS达10.2个月,中位OS达18.2个月。
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的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治疗中国BRAF V600E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也获得了一致的阳性结果[7]。而且,不论初治还是经治BRAF突变的NSCLC患者,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ORR高达75%,DCR达到95%,提示该方案在中国人群中可能具有更优的获益趋势。基于该研究结果,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BRAF V600突变转移性NSCLC患者,并且在获批短短不到一年就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使更多患者有机会从精准靶向治疗中获益。
上述病例中,患者在化疗和免疫治疗进展后,选择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三线治疗,并获得了长达14个月的PFS。在治疗期间,患者发生了寒战、发热和口腔溃疡,但经暂时停药及对症处理后恢复,总体耐受性良好。该病例的治疗过程表明,在临床实践中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同样表现优异,进一步夯实了双靶治疗的获益。
此外,该病例也提醒我们,虽然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为BRAF V600E突变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更长生存,但耐药仍是靶向治疗难以避免的问题。未来期待开展更多研究,进一步明确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双靶治疗的耐药机制,同时也希望更多新药物、新联合治疗方案的探索为耐药后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点评专家简介陈永倖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海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海南省呼吸内科质控中心主任
海南省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委员会胸科学组委员
病例提供专家简介刘凯 教授
海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海南省预防医学会呼吸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
参考文献:[1] Christopher Wild, Elisabete Weiderpass, Bernard Stewart. World Cancer Report Cancer.
[2] J Mazieres et al. Ann Oncol. 2019 Aug 1;30(8):1321-1328;
[3] Sanchez-Torres, et al.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13;2:244-25.
[4] Beeram M, et al. J Clin Oncol. 2005;23:6771-6790.
[5] Planchard D, et al. J Thorac Oncol. 2022 Jan;17(1):103-115.
[6] Planchard D. et al, Lancet Oncol 2017; 18: 1307–16.
[7] Fan Yun, et al. EP08.02-052. WCLC 2022.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