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开国第一功,朱元璋赐他铁券,免三次死罪,却杀他70家口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1-10 11:45:03
前言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功臣,令人意外的是,竟是文官李善长。

这一看似轻重不当的决定,反映出朱元璋对文治与武功的态度,也预示着李善长最后的命运。

朱元璋与李善长缘分之始

1354年,朱元璋领兵攻打滁州,与李善长相识。李善长是滁州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动前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礼遇李善长,留他掌管文书。

其实,双方的相遇都基于各自的考量。朱元璋此前跟随岳父郭子兴在红巾军效力,后被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百般陷害。于是带24名心腹南下定远自立门户。

攻打滁州时,朱元璋身边只有武将,缺乏文臣。李善长正是朱元璋急需的“文官”,所以朱元璋任命他为文书,以完善自身势力。

而40岁的李善长虽有见识,但无任何功名。投奔朱元璋是为自己后半生谋出路。朱元璋见李善长,后任他为参谋。在朱元璋开拓疆土时,李善长负责为朱元璋招揽贤才。

之后,朱元璋遭遇岳父郭子兴的背叛。郭子兴不仅攫取朱元璋的兵权,还意图收买李善长。李善长坚决表示不会离开朱元璋,令朱元璋十分感动。

此后,虽然朱元璋麾下臣子辈出,但他最信任李善长,因为李善长是他心目中最初、最重要的文臣。这为李善长在明朝开国之初获得最高地位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发迹路上的李善长:默默奉献,立下大功

郭子兴在世时,朱元璋获得重用,但真正使其声名鹊起的是后来的征战过程。这个时期,李善长始终默默地辅佐朱元璋,为他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

李善长首先为朱元璋荐进了一批人才。他举荐的宋思颜是当时著名的理财专家,在处理财政上功不可没。

李梦庚是出色的军事家,在战场上助朱元璋连战连胜;郭景祥善于安抚人心,在占领后的善后工作中大有作为,胡惟庸在外交上手腕高明,使朱元璋在敌对势力中渔翁得利。

除了荐才,李善长还在麾下将领间化解矛盾。郭子兴去世后,许多将领对新主朱元璋心存芥蒂。

李善长细心地进行工作,通过妥协、安抚使众人团结在朱元璋周围。后来的征战中,麾下无后顾之忧,正是李善长努力的结果。

在军纪法度上,李善长也功不可没。他制定的赏罚分明、立威风的军法,使朱元璋部队守纪律,有效遏制掠夺行为。他还协助朱元璋以棍棒下的恩惠政策来推行军法,既整饬了军纪,又取得人心。

李善长最擅长的还是安抚百姓,他在军队进驻各地后,以宣传、明确纪律等方式安定民心,甚至出现过居民不知兵临城下的局面。

他还帮助朱元璋治理占领地,兴修水利、整顿财赋、发展手工业等。可以说,朱元璋后来获得的民心支持,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李善长的用心经营。

在后方,李善长更是朱元璋的大援手。他源源不断地筹措军资,使长期作战的前线部队得到全面保障。正是依靠这种充沛后援,朱元璋才得以在战场上如虎添翼。朱元璋曾感慨李善长的贡献堪比萧何,这一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可以说,在朱元璋崛起的道路上,李善长一直是其最坚实的后盾。他不像徐达直接立战功,也不似刘基出谋划策,只是默默付出,奉献自己的全部。

正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尽心尽力的辅佐之臣,使得朱元璋最终能够飞黄腾达、开国称帝。李善长以自己的方式,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朱元璋任用李善长,用心极为明确

李善长之所以能够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有其非常特定的历史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李善长的起步经历。李善长在朱元璋起兵初期就追随了朱元璋,可以说是朱元璋麾下的老臣子。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李善长的军事能力问题。1360年的龙湾之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陈友谅水军来犯,朱元璋陷入被动境地。

这时,谋士刘基提出用伏兵的办法诱敌深入,设下天罗地网。但李善长竟然无法理解这么简单的军事谋略,他还纳闷地问:“方以寇来为忧,何为邀之?”这说明他的军事头脑远不如刘基和朱元璋。

那么,为何朱元璋还是重用了李善长呢?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丞相,排在徐达之前。原本徐达的地位更高,但朱元璋刻意提拔李善长,将一个文臣放在武将之上。

这其中蕴含了朱元璋极为明确的用心。朱元璋需要依靠武将来打天下,但建国后就需要用文臣来制衡武将,防止武将势力过于强大。李善长军事能力不强,正可被朱元璋利用来压制像徐达这样的武将。

所以,尽管李善长是开国第一功臣,但在朱元璋眼中也只是用来巩固皇权的一枚棋子。李善长获得的荣誉也无法换来他家族的长治久安,最后仍是被朱元璋残忍诛杀。

明之难择:方谨操纵术,焉知英主心

大明朝廷内,权倾一时的李善长,曾辅佐明太祖百般建树,却最后因失言一念而慘遭夺权,下场凄惨。方谨操纵,难说能通晓君上之心意,应对变化,方显臣子之才能。

李善长为人精明,曾任刑部尚书,深得明太祖倚重。他外表温和,实则内心阴暗,《明史》评价他“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

李善长与同僚发生争执,便挟私报复,找罪名将对方贬黜,令朝野人士畏惧他的权势。明初名臣刘伯温曾与李善长就法令问题争辩,李善长竟公然出言羞辱刘伯温,致使刘伯温受辱难堪,只得告老还乡,不再出仕。

李善长的为人使他在朝堂上权倾一时,却也令他失去萧何般的仁厚之名声。

后来胡惟庸案爆发,李善长作为当初引荐胡惟庸入朝的人,又与胡惟庸有姻亲关系,本该被连累。然而明太祖念及李善长昔日之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当时竟有朝中的大臣请明太祖诛杀李善长以绝后患,明太祖却说,起兵之初李善长即前来献策尽力相助,对大业有功,今日不忍加罪于他。

不仅如此,明太祖还特意召回已告老还乡的李善长,重新掌管御史台事务,以继续利用他压制武将势力。可见明太祖对李善长的信任有加。

五年后,李善长的亲弟李存义被告发与胡惟庸有私交。明太祖仍未加害于李善长,只是流放了李存义。但李善长对此并未向明太祖表示谢意,导致明太祖对他略有芥蒂。

又过了五年,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再次犯下错误,他执意要求明太祖解救一个被流放边疆的犯人丁斌,并多次呈文请命。

明太祖不允,李善长的反复请求终引起了明太祖的猜忌。在严刑拷打下,丁斌终于招认,原来李存义早在胡惟庸谋反之初就参与其中,胡惟庸还承诺事成后封李善长为王,引诱李善长共谋。李善长虽不从,但心中也曾动摇过。

这份惊天秘闻激怒了明太祖,他立即以李善长谋反的罪名将其全家七十余人悉数处死。满朝文武,无人敢为李善长说任何一句公道话,可见明太祖的威严。

直到一年后,当局的王国用提交奏章称,李善长功最高,已无更大追求,不应涉及谋反之事。明太祖未治王国用之罪,却下令肃清了与李善长相关的所有党羽。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3-11-10 12:34

    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是催命符还差不多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