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出轨的情况越来越多了。
有人会把原因归结为社会风气不好,各种约会软件提供了出轨的温床;
有人则认为是人性本能的躁动,认为在物质丰裕后必然追求更刺激的多巴胺分泌;
还有人会简单粗暴地认定,出轨就是说明这个人人品有问题。
在这个婚姻、感情极具动荡的时代,出轨现象已经从社会新闻的边角料慢慢演变为你我身边普通存在的“见怪不怪”。
这真的是个别人的道德滑坡或者自行堕落么?
在我看来,出轨更像是当代人心理的一种疾病,它是当事人痛苦之时的自救,却又给当事人带来了更多痛苦。
想要治疗疾病,探讨疾病的成因更为意义重大。
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频率、概率显著上升,往往意味着这不是单纯的个体选择偏差,而是结构性心理困局的集体爆发。
出轨,一方面是理想化移情和现实发生碰撞后的情感雪崩。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现代人不再需要将婚姻作为生存的避风港,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人对婚姻报了更多期待,尤其是情感上的需求。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已经从美好的愿景渐渐演变为刚性标准,太多人期待从伴侣身上得到情感上的反馈,期盼对方承担起心理咨询师的职责。
他们希望自己在工作的压力下有人给予安慰,在面对自我价值迷茫时有人能鼓励自己,在深夜辗转反侧时有人能接住情绪……
他们还希望伴侣能弥补自己童年的创伤、化解原生家庭的阴影、治愈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情感亏空。
他们抱着对婚姻的期冀步入了婚姻,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救赎、生命的意义,却发现,自己对于婚姻的想象完全是个笑话。
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花太多精力时间维系感情,孩子、老人、亲戚等方方面面的现实糟心事让两人焦头烂额,许多婚姻成了情感荒漠,很多夫妻一周能见面的时间还没有与同事见面的时间长……
加上熟悉之后,两人才发现对方和想象中判若两人,当初吸引彼此的闪光点,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早已变成扎向对方的玻璃碴。
可以说,许多人既渴望婚姻提供极致情感体验,又不具备维系这种强度的能力。
可如果一拍两散,谁来帮忙一起还房贷?谁来充当育儿合伙人?谁来孝敬双方父母?
于是那些无法满足的身体和心理渴望,便成了夜里蠢蠢欲动的心。
当很多人无意识地将婚姻异化成“完美母亲”一般,能解决我们人生一切困境的金手指,进入婚姻后必然会心生失望,并想要通过外界“补足”那些遗憾,出轨,便像是婚姻的“外包”:
丈夫保留提款机功能,情人用来提供情绪价值;
妻子用来操持家务养育孩子,情人用来满足身体需求……
当人们对婚姻有了全能期待,那些未被满足的期待就成了婚姻的裂缝,而外界的诱惑恰好能顺着这些裂缝渗透进来。
出轨,一方面也是整个关系负向循环后系统自噬的结果。
事实上,没几个人在刚进入婚姻的初期,就奔着出轨去的。
很多人甚至会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发生什么,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伴侣。
可当两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久,时过境迁,他们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就像那句网络俗语说的:人甚至无法共情以前的自己。
当一些人发现,伴侣总是让自己失望,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那些看起来并不严重的矛盾却永远无法调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一件件积累,龃龉和不满也在渐渐滋生。
当老公的袜子永远都在地上,吃过饭从来不洗碗;当妻子总是把情绪带回家,张口闭口都是指责抱怨;当夫妻俩交涉过无数次,依然无法与对方的父母和谐共处……那对在婚礼上含泪承诺“白头偕老”的新人,渐渐活成了共用一张工资卡的室友。
很多人会发现自己似乎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关系系统负向循环的漩涡,而这条因果链似乎没有办法破局:
期待落差触发了夫妻二人的焦虑性表达,失望的伴侣会张口闭口指责对方“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又会引发对方防御性回应“你就不能体谅我的压力吗”,导致两人的共情力都断崖式下降,最终使冲突解决沦为不可能任务,每一次当事人试图解决矛盾所做的努力,又引发了新的冲突,一个个小小的不满,终于堆砌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心怀不甘、失望的人们,不再对伴侣抱有幻想,失望情绪甚至蔓延到了所有的婚姻系统中,一些人渐渐相信,只要结了婚,跟谁过都不会幸福,于是开始把视线看向了婚外。
“期待落差-负向沟通-共情力下降-冲突解决失败-负向沟通-期待落差-出轨”的负向循环链条就这样形成了。
出轨,还是角色固化后无法自我实现的代偿。
婚姻让人们在其中做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儿媳女婿,并要求人们为家庭付出、为孩子牺牲,压缩了人们发展自我的空间。
多少女性为了相夫教子、牺牲了职业发展,男人也为了赚钱养家,磨灭了自己的理想、兴趣。
婚姻让许多人困在了角色中,无法创造性地自我表达,他们成了关系里的npc、维护关系的功能性零件,唯独不再是自己。
当伴侣的忽视、孩子的需求、长辈的期待持续挤压自我空间,他们体验到了主体性被逐渐肢解的钝痛,从而产生了无法活出自己的感受,就像被修剪成景观树的自然生命,虽然存活却丧失生长方向,自体的发展被严重阻碍了。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出轨的鄙视心理,反而给出轨行径赋予了禁忌的诱惑魔力。
短视频里,到处充斥着“破坏家庭就该沉塘”的评论,只要有人发帖称要去抓奸,一堆好事者起哄称赞并要跟着帮忙,一些知名人士的婚姻里如果出现出轨事件,当事人会被网民群起而攻之,甚至骂到断送事业生涯……
这种对出轨的严密防线反而催生了更多出轨事件的发生,禁忌本身成了欲望的放大器,有的人只是为了出轨而出轨,在打破道德枷锁、社会禁令的瞬间,他们体验到了自由的幻觉。
出轨,仿佛成了这些人的曙光,通过另一段不被允许的关系,他们仿佛重新粘合了自我——他们这一次总算觉得自己不再是个工具,而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一个在家里总被老婆嫌弃鄙夷的男人,可能在游戏里带年轻女玩家上分时,突然找回了"被崇拜"的感觉;某个在婚姻里总被婆婆挑刺的妻子,和健身房私教聊天时,发现原来自己还能被当作"独立女性"而非"不合格儿媳"看待。
于是很多人为了释放这种压抑,转向了出轨,出轨,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完全发自本心的,为自己而活的行为。他们通过出轨,获得了实现自己内心所求的幻觉,产生了“不枉此生”的巅峰体验。
看到这里也许许多人会感到灰心:
出轨的心理成因如此复杂,在这种环境下,还有没有不出轨的婚姻?如何经营一段不出轨的婚姻?
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婚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既要认清人性的弱点,也要主动构建防御机制,与其在担忧中被动等待出轨发生,不如用理性与行动重塑亲密关系的韧性。
01对婚姻祛魅前文我们说过,许多出轨事件的发生,是因为我们对婚姻没有建立合理的认知。
那么,对于准备步入或者已经步入婚姻的人,如果对婚姻和人性建立新的认知,并多多进行交流,也许可以降低出轨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放下婚姻拯救一切的完美想象。
婚姻不是阿拉丁神灯,能同时实现阶级跃迁、物质保障、能提供情绪价值还能与我们完成育儿等人生任务。
我们可以想想对于自己而言,最希望在婚姻中得到什么,期盼能在伴侣身上得到什么,再对照现实,去看看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
我们也可以和伴侣多多交流,了解对方对于婚姻的期盼是什么,互相沟通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行为,要知道,许多出轨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当事人真的在婚姻里过得多么凄惨悲凉,而是他的期待和实际情况产生了落差。
每个人的婚姻都是不同的,若我们不以外界某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婚姻,而是与伴侣达成共识,找到最合适的模式,就能在婚姻里过得自洽、舒坦。
对于出轨,我们不要将其看作洪水猛兽,而是能明白出轨背后的原因、人性的复杂性,也能开诚布公地谈论感受。
有学者研究发现,伴侣之间能够多讨论类似话题,不去回避此类话题,反而可能降低出轨率,让双方更愿意忠于这段关系。
比如你们可以谈谈彼此做过的让对方感觉不舒服的行为,有哪些做法让自己觉得遭到了背叛,也可以讨论有哪些做法可以改进的。提前约定好出轨的红线,就能大大减少背叛的概率。
当你们感觉自己有出轨风险的时候,能主动向对方坦诚自己的想法,也许就会为出轨踩下刹车。
03用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主体性若我们能够充分活出生命的本然状态,而不是期盼通过亲密关系代偿,出轨的欲望也就自然减少了。
比如我们不妨放下好丈夫、好妻子的标准,少问问“应该怎么做”,多想想“想要做什么”。
职场妈妈妈妈可以重新开始职业规划,哪怕只是做做兼职;
全职主妇可以发展一些烘焙、插花等副业,增加价值感;
中年男人也可以重启摄影等爱好……
04把系统引向正面循环婚姻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人,我们本身也受着对方的影响。
就像两个人玩跷跷板,你坐下去,对方就会翘起来。若我们把婚姻体系向正向循环的方向引导,就有可能同时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减少出轨的可能。
比如我们可以用请求、感激等正面的沟通方式,代替指责、回避、抱怨等负面沟通方式,即便在婚姻中感受到了失望,也能调节自己的预期,不把对方当作情绪垃圾桶,用平等、尊重的态度解决关系中的矛盾等,那么关系就不会那么轻易崩塌,甚至会成为互相滋养的养料。
在这个出轨率飙升的社会,我们既不必神话婚姻的纯洁性,也无需绝望于人性的复杂性。毕竟,最好的婚姻,不是从未有过背叛的念头,而是每次动摇时,两人能共同修补裂痕,用成长的默契替代换人的冲动。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夫妻应该是命运共同体,从一而终的夫妻容易做到,任何一方有过其他性伴侣都难。女怨男性不负责,男恨女性不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