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能够想到的放下一个人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做各种“切断”,包括很多人都会选择忍住不联系某个人,刻意的避免去到任何可能会和这个人产生交集的场景,但只要这么做过的人就会发现,不联系的日子里,自己的执念大多时候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断绝一切联系后仍然不能对一个人释怀呢?
对一个人释怀的本质是不断稀释这个人在你世界里的重要性,如果你一直遵循的是相反的逻辑,即不断通过幻想强化他在你生命中的占比,那么即便物理上切断联系了,执念反倒会无限延展下去。
一提到如何忘记一个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听到的都是诸如“把这个人删除拉黑”、“让这个人再也不要出现在你的生活里”这样的“隔离型”建议,我们如此相信时间的能力,以为只要让一个人在你生活的参与度足够低,那么遗忘就是迟早的事情,只要不再和那个人产生交集,那么再无法割舍的感情也会慢慢淡化,成为记忆里的一抹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只要切断的动作进行得足够彻底,释怀就会自然发生吗?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一定会发现,现实情况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人可以在完全剥离你生活的同时时刻渗透在你的记忆里,有时候这种剥离甚至强化到了生离死别的程度,然而思念的情绪却愈发深刻,使人沉浸在一种低迷的情绪状态里,久久难以痊愈,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样:“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释怀不是可以简单通过物理切断就能够轻易达成的结果,因为物理隔离只能切断最表面的联系,而最终能够决定一个人能否放手的却是内心的走向。
就比如,一个被背叛的人狠心切断了与背叛者的所有联系,然而她却在头脑里无时不刻的回想着他们彼此之间的的甜蜜场景,反复翻看过去的老照片,每天从醒来到睡下都在思考背叛是如何发生的、男人与第三者会不会继续在一起这样的问题,那么即便他们在实质意义上没有联系了,可她的心实际上时时刻刻与背叛者捆绑在一起,那么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别说释怀了,她的情感只会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即对这个人的执念越来越深,甚至演化成一种心病。
所以,不要以为只要跟对方断联就一定能释怀,更多时候反而是,越决绝地断联会带来越痛苦的执着。因为即便物理联系消失了,情感上的依恋却依旧存在。
你可能会不断地在思维上做功,通过反复的回忆、不受控制的分析和推测对方的想法动机等方式,来维持自己情感上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当关系真的断裂以后,这种物理上的隔离反而会在思维上更强烈地唤起情感依恋,这就是很多人越断联反倒越想念的原因。
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反弹(Rebound Effect in Emotion),它指的是当个体试图抑制或控制某些情绪或思维时,这些情绪或思维反而变得更加显著和强烈的现象。
不加分别的切断很多时候起到的不是正向的放下和自洽效果,反倒更容易唤起一个人对未完结情感的反弹心理,并且由于联系的切断,当你想要给这种未完结的情绪画上一个句点时,反倒因为盲目切断失去了和对方沟通的机会,以至于这种情感成为了一种未完结的事件,持续的在你心里留下烙印。
那既然单纯的切断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对一个人释怀,那是否就意味着切断这种动作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行为呢?
其实也不是。
释怀的达成很多时候是手与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我们并不能指望单纯的物理隔绝就能让那些纠结的心绪立马消失,而是要学着合理的运用这些方法,达到“术与道”的统一,至于具体该怎么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01切断前:尽可能的减少未完结问题虽然处理情感问题时,我们难免会拖泥带水。但在你决定做出切断动作之前,一定要尽可能的减少遗留问题。
拿背叛举例,如果你从未深究过对方的背叛动机和婚姻中的具体问题,仅仅为了逃避背叛带来的伤害就盲目切断和对方的联系,那么最后等着你的大概率就是不断的思维反刍和持续的自我怀疑,你会抓住一切细枝末节的小事来推断背叛者当时的心理,会想要通过一些证据来论断你们之间的感情,这就是当一件事情没有得到充分解决时,盲目切断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它让原本可以落地的东西悬在半空、不上不下,让你在缺乏事实的基础上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展开联想,而当你越沉浸其中时,你也就越难从中间走出来。
在你准备和一个人切断联系时,最起码要保证你们之间没有太多的遗留问题,这意味着你要在告别这个人之前先对他有足够的了解和判断,你需要通过和他展开深入而具体的沟通来扫清你内心的疑问,比如对方还对你有没有感情?他为什么会选择出轨?你们之间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他有没有和你共同处理这些问题的意愿和能力等等。
只有当内心的障碍被扫清时,你才能够在和一个人切断关系后保持一个较为自洽和澄澈的心理状态,这意味着你不会因为某个问题没有搞清楚而反复纠结和后悔,不会因为模糊的现实状况而不断陷入遐想,这是真正能够遏制你无效投入的方式。
很多人都会在情感问题上对自己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预期,那就是希望自己在和一个人切断联系后能够立马投入生活,斩断所有杂念,但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切断联系本身只是一种物理上的隔离,绝大多数人在进行到这一步时往往是对那个人还抱有情感依恋的,毕竟如果没有依恋成份,你也不需要花费这么大力气来和对方切断联系了。这意味着你在断联后的日子里依旧会不受控制的想起对方,会怀念对方,会后悔自己所做的这种决定,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反应。
当这些情绪出现时,不要急着苛责自己,用蛮力抑制自己的这些反应,和真实情感对抗的后果很多时候都是更强烈的心理危机,那些被你抑制的情感大概率会在某个时刻冲出来彻底击碎你,让你不受控制的去做出一些超越理性的事情,比如想要重新和对方恢复联系,想要彻底抛弃伤痛和尊严跟对方求复合,这些都是过度压抑可能会带来的非理性反应。
所以当断联后的负面情绪袭来时,淡然接受它就好了,学会和这种失落感共处,直至有一天它彻底消失在你的生命里。
03切断后:努力拓宽自我经验的边界痛苦不会单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即刻消散,痛苦只会在更大的世界里被稀释和溶解。
切断联系本身是一种物理隔断,但遗忘和释怀不会因为这种物理隔断就自然达成,它需要你主动的拓宽自我经验的边界,让过去的人和事成为你生命中一部分,这才是释怀的本质逻辑,即让新的经验取代旧的经验,让更宽广的世界稀释掉那个曾经被你视为全部的人。
这意味着你要主动的去做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事情,例如去投入一份让你有满足感的工作,去建立和维持一份真挚的友谊,去把注意力放在自我成长而不是对这个你已经决定放弃的人的无限内耗上,当你的世界只由这个人构成时,那么释怀的难度相当于让你砍掉一大半自己,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当你不断扩充你的世界,这个人在你生命中的占比就会越来越低,那么即便你不去做遗忘的努力,他也会在你的生活中慢慢淡去,当你对他是否存在于你的世界已经不甚在意时,释怀也就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实现了。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离不开一个人、一段关系,就在于我们把他们在自己世界的比重拉得太高了,以至于失去对方这件事像是丢失一部分自己,我们没有勇气去做这件事,甚至觉得离了对方生活就再也无法持续下去。
但真正的现实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很多人是我们真的不能失去的,你唯一不能失去的只有自己,正因为如此,剥离这个动作并不在于单纯的物理切断,而在于心与心的分离,让自己回到本自具足的完整状态,才是对一个人释怀的关键所在。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