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生活讯(文/彭小伟)每年的2、3、4月份,都是网约车行业传统淡季,订单量和流水量都会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师傅会感觉很难跑到理想的流水。
有些师傅可能会质疑是平台不派单,还有些师傅选择离开网约车行业。《网约车生活》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每月订单数据,总结出网约车行业淡旺季订单情况。
从历年的订单量可以看出,每年的2、3、4月份订单量较少,扛过90天到了5月份网约车订单量又将上涨,迎来网约车行业的传统旺季。到了每年的9、10月份,随着暑期游结束,网约车行业又会迎来2个月的淡季。

《网约车生活》也拿到了某机构针对长沙网约车行业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跑车时长仍然是决定流水收入的主要因素,并且受淡旺季的影响不大。

如何在淡季稳住收入,我们走访了三位经验丰富的滴滴司机,总结出这份“扛过淡季”的实战指南。
01早晚高峰在线,日均10小时是“基本功”“不管淡旺季,每天早晚高峰必须在线,坚持10小时,流水就不会差。”这是长沙滴滴司机张师傅的跑车信条。
张师傅说,淡季流水虽比旺季少2000元左右(淡季1.2万-1.3万元,旺季1.4万-1.5万元),但对比长沙本地4500-6000元的进厂工资,跑车仍是更优选择。“心态最关键,把跑车当上班,一天吃喝不愁。今天挣得少,明天可能就补回来。”他更关注月流水和季度总流水,而非单日波动。
“3月份流水一共跑了14000多。”张师傅说,3月份才开始转跑专车,感觉跑专车比快车更轻松一些。“出车少流水就少,这是一个多劳多得的行业。”张师傅说。

全职跑滴滴6年的向师傅,是典型的“中班司机”。
他的经验是:平峰期开特惠拉流水,夜间地铁停运后单量回升。“淡旺季流水差别不大,因为我很少休息,一个月最多休两三天。”今年春节,他选择初八才开工,用更多时间弥补假期损失。

向师傅的策略印证了行业规律——平峰期通过特惠订单维持流水,夜间11点后抓住通勤需求,单量集中且溢价空间大。这种“错峰作战”模式,成为他稳定收入的关键。
03灵活调整策略,出车时间“动态调班”面对淡季,司机还需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出车时间。
孙师傅曾因“下午2点出车没单”苦恼,后改为下午4点出车,先开“轻快模式”打区域跑完晚高峰,再切回快车接单。他每天坚持在线10小时。

“今天挣得少,明天补回来。”张师傅的这句话,道出老司机们的共同心态。在长沙,网约车司机群体已形成共识:淡季是长跑,比拼的是耐力而非爆发力。通过拉长工作周期、优化接单策略,即使单日流水波动,月流水不会有太大波动。
向师傅和孙师傅的经历也证明,保持高出车率,是淡季“突围”的有效手段。而司机们对“月流水”而非“日流水”的关注,也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心态。
其他城市的网约车师傅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大量的司机进入网约车行业,让淡季跑车变得更为艰难。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2025年1月网约车市场运行监测信息显示,22.08万车辆取得了运输证,31万司机取得了网约车驾驶员证,但日均在营网约车7.41万辆,日均在营驾驶员7.48万人,日均营运的车辆和司机都没有过半,大量的车辆闲置。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2025年1月网约车市场监测信息显示,注册报备网约车约17.38万辆,日均活跃网约车约7.38万辆;注册网约车驾驶员约16.89万人,日均活跃网约车驾驶员约7.47万人。日均营运的车辆同样不过半数。
虽然如此,有机构的调研显示,网约车司机和其他行业相比,收入仍然处于不错的水平。

网约车行业分析师卢布表示,网约车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淡季才是真正的淘汰赛,考验着司机的策略、心态和耐力。无论是张师傅的“专车试水”、向师傅的“夜间特惠”,还是孙师傅的“动态调班”,都指向同一逻辑——在行业波动中,唯有主动适应、持续深耕,才能成为“扛过90天”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