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都快吹上天了,真能让人躺着就把车开回家?
新能源汽车这几年是真火啊,各个品牌铆足了劲儿往“智驾”上砸钱,恨不得把车吹成变形金刚,能自己开、自己停,还能躲障碍物、打转向灯,说白了,就是想告诉你:这车聪明到能自己上路!
可最近小米SU7高速撞车那事儿,啪啪打脸,把这智驾神话给干碎了。
比亚迪也赶紧连夜改名,这是咋回事儿?
这事儿啊,说到底还是监管出手了。
之前车企为了卖车,那宣传词儿啊,简直是天花乱坠,恨不得把“辅助驾驶”说成“完全自动驾驶”。
现在好了,监管部门直接下场:想忽悠消费者?
没门儿!
要是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轻则罚款,重则吊销执照,甚至还得蹲号子!
这下,谁还敢瞎吹?
比亚迪反应那叫一个快,立马把“天神之眼”改成“驾驶辅助系统”,“代客泊车”改成“下车泊入”。
你说这是不是“应激反应”?
我觉得啊,比亚迪也是求稳,怕惹事儿。
现在这智驾技术,还没到能完全让人放心的地步,万一出事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品,你细品,这改名背后,其实也是成本和市场定位的考量。
高阶智驾系统研发成本那可是天文数字,但消费者真就那么买账吗?
不见得吧!
很多人可能觉得,花那么多钱买个“自动驾驶”,结果还是得自己盯着,划不来。
比亚迪这么一改,说不定也是想把钱花在刀刃上,把车做得更实在,更符合大众需求。
你看特斯拉,之前也调整过FSD(完全自动驾驶)的定价,从高价订阅到降价促销,这都是车企在探索智驾商业化道路上的尝试。
说到这智驾技术,那也是五花八门,啥纯视觉方案、激光雷达方案、毫米波雷达方案,各有各的道道。
比亚迪这次改名,可能也是在技术路线上做了调整,更倾向于成熟可靠的方案。
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先把辅助驾驶做好,再想着一步登天搞“完全自动驾驶”,这才靠谱。
就像特斯拉,一直坚持纯视觉方案,而蔚来、小鹏则喜欢用激光雷达,这都是车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选择。
这些年,自动驾驶事故是真不少,搞得人心惶惶,消费者对智驾的信任度也跟着下降。
比亚迪这次更名,也能起到重建信任的作用。
通过更透明、更负责任的宣传,让消费者知道智驾的真实能力,这比啥都强。
你看2024年4月20日,蔚来汽车在上海浦东新区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这事儿又给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它的举动肯定会影响整个行业。
这不,它一改名,其他车企也开始跟着调整智驾宣传策略,都变得更谨慎了。
说白了,大家都不想当出头鸟,万一撞枪口上,那可就惨了。
说到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增速放缓,这说明啥?
说明消费者对高阶智驾的接受度还没那么高!
大家还是更看重车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所以啊,比亚迪这次更名,我觉得是个好事儿,让智驾回归理性。
之前大家都被“自动驾驶”的概念给冲昏头脑了,现在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智驾到底能干啥,该怎么用。
这智驾的未来之路啊,还得一步一个脚印走,安全才是王道。
自动驾驶的狂飙突进时代,或许真该踩一脚刹车了。
小米技术垃圾,干嘛要比亚迪来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