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黄克诚要求全面评价林彪:林彪没有功劳,怎么当的元帅?

瀚海看历史 2024-11-25 04:27:49

引言:

1985年,黄克诚要求全面评价林彪:林彪没有功劳,怎么当的元帅?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林彪作为十大元帅之一,战功赫赫,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随着"九一三事件"的爆发,林彪的名声一落千丈,其所有荣誉也被全面撤销。就连林彪曾经的战绩和功勋,也几乎被彻底抹杀。直到1985年,一位开国老将黄克诚,打破了多年来针对林彪的沉默,要求全面评价林彪在革命历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他质疑道:"林彪没有功劳,怎么当的元帅?"这番话无疑掀起了轩然大波,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林彪这个曾经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到底林彪有何功过?他为何能当上元帅?黄克诚为何要求对其进行公正评价?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 黄克诚力挺林彪,要求公正评价

1985年的一个寒冬清晨,北京玉泉山上一处低矮平房里,一位开国元老正在翘首企盼。这位就是黄克诚大将,他是那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最资深最有声望的开国将领之一。

彼时,黄克诚已年过八旬,双目失明,但他的精神矍铄依旧。早些年,他曾在党的根据地和战场上,同林彪并肩作战,亲眼目睹了这位"战神"的英勇无畏和领军卓绝。因此,当林彪在"九一三事变"后遭到严厉批判时,黄克诚内心颇有不平。

直到1983年,党中央批准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黄克诚才看到了对林彪进行客观评价的契机。作为国之重器,大百科全书对历史人物自然需要高度慎重,绝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和缺失。因此,黄克诚主动要求,与大百科全书军事人物分支学科的编撰人员会面,就林彪一事畅所欲言。

1985年2月21日,这个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大百科全书副主编李维民、主编周之同、副主编姚夫等三人,步履匆匆来到黄克诚的寓所。老将军虽然年迈体衰,但谈及林彪这个旧日战友时,他的声音仍然洪亮有力。

"林彪这个条目,绝不能这样写!这样是没办法向后人交待的!"黄克诚直言不讳地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完全是对林彪的全盘否定,这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也与历史事实不符!"

接着,黄克诚娓娓道来林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种种功勋,直言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黄克诚说:"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犯过错误、讲过错话、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他再次重申:"建国以后,人民解放军几百万就出了10个元帅,林彪是10个元帅之一,如果他不能打仗,没有功劳,他怎么当元帅?"

黄克诚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惊雷炸响在编纂人员的心头。他们在场时虽然只是静静聆听,但老将军的话无疑让他们对林彪这一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二. 林彪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卓越军功

林彪的革命生涯,可谓是从一個青年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开国元勋。在那个动荡烽火的年代,他凭着过人的军事才华和指挥智慧,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1937年,八路军同志们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彪被毛主席亲自点将时的情景。尽管当时林彪才36岁,却很快展现了惊人的军事领导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从那时起,林彪便快速崭露头角,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那场前仆后继的艰难抗战中,林彪一路披荆斩棘,带领八路军渡过重重危难关隘。无论是1938年的晋西北战役,还是1940年的徐州会战,又或是1945年的中原战场上,林彪都是当之无愧的统帅中流砥柱。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不少老将军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回忆林彪当年在战场上矫健的身影。黄克诚曾感慨说:"彼时的林彪,身手矫健,常年从军锻炼,行伍作风十分严格,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在整个抗战期间,林彪都是毛主席极为倚重的军事首长。

就连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层也对林彪另眼相看。有一次,蒋介石在阅兵时,见到林彪统帅的八路军威武雄壮,勃然大怒说:"林彪手下的军队比我们这些作战部队还像样!若不是他反了,真想让他来整训我们军队!"可见当时林彪已经小有名气。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一触即发。1946年,林彪被毛主席亲自指派,重新组建了打遍江南沿海的新四军,同时担任军长一职。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统帅的新四军虎踞华东,对国民党军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1948年,林彪出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亲自率领百万大军深入东北腹地,进行了一场旷世之战。那时,国民党军阀在东北根据地部署重兵,气焰嚣张。但是经过三年多的环伺周旋、战略调动,最终在林彪的卓越指挥下,东北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本营,整个东北地区几乎在数月内尽数解放。这个惊心动魄的战役,堪称中国军事史上的不朽篇章。

当年,身边一位名叫罗荣桓的参谋,曾对林彪的指挥能力由衷钦佩。他说:"林彪同志当年统帅作战,能够对战局做出准确预料和分析,因为他具有过人的军事领导才能。"所有这一切,无不印证了林彪当之无愧的元帅之名。

三. 林彪的失误和"九一三事变"

林彪一生辉煌,可谓是光彩夺目。但在他最后的岁月里,却酿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这一切的祸根,源于林彪在战后的一些行为和作风上的失误。虽然在战争年代,林彪作为一员勇猛将士,英勇无畏,领兵有方。但是一旦进入和平时期,他却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早在延安时期,林彪就已暴露出一些军阀主义的做风,如贪图声势,铺张浪费等。到了解放后,这一切愈演愈烈。林彪处处摆阔气派,随时簇拥大批亲信和武装力量,甚至连私人飞机都有。

眼见着林彪的军阀习气越发严重,身边的一些朋友和战友都曾私下劝诫过他,希望他改掉陋习,但林彪却置若罔闻。而且,他居功自傲,认为自己是"主心骨",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由此,林彪开始对毛主席产生了极大的野心和嫉妒之心。

1959年,林彪被毛泽东赞扬为"人民军队的好学生"后,更是自视甚高,逐渐蜕化为另一个"权力迷"。他开始到处树敌,与中央其他领导人形同陌路。

时间一长,林彪便与中央决裂,策动了臭名昭著的"九一三事变"。他不仅密谋通过军事政变夺权,还预谋策动内战,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新的浩劫。

1971年9月13日,林彪携家人逃往苏联前往蒙古的途中,飞机在蒙古大草原坠毁,一行人全部罹难。但他所酿造的恶劫,却给国家和中央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混乱。

直至今日,林彪的"九一三事变"仍被当作一记惨痛教训而长期铭记。彼时毛主席也深有感慨地说:"有些东西如果允许存在下去,就会酿成大祸..."这番话正是戒惧林彪一手酿下的劫难。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林彪所有的功勋和头衔被取消,名声彻底扫地。事后,许多人都愤怒地声讨他,认为他是一个"两面人"、"叛徒"、"阴谋家"。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林彪终究是一员英勇善战的将领,不应将他的功过混为一谈。

这正是黄克诚当年呼吁"全面评价林彪"的原因所在。尽管林彪确实犯下了天大的过错,但他的一生也同样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功勋。因此,公允客观地评价林彪,对于后人了解这段历史,实属必要。

四. 对林彪功过的争议和讨论

林彪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从一名小小农民,一步步成长为开国元勋。但与此同时,他的行为也时而光辉灿烂,时而黯然失色,造成了巨大的争议和分歧。

在林彪生前,他确实是备受推崇的英雄人物。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中,林彪都是位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家,战功赫赫。他的每一次战役,都被视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予以广泛传颂。

然而,林彪晚年的所作所为,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质疑。很多人不解,一位如此威武雄壮的开国名将,为何最终会堕落至谋反谋逆?对此,后世评说不一。

有人认为,林彪本性高傲,受不了毛主席对他的批评苛责,所以产生了极大的怨恨。更有人将林彪的叛变归咎于他的长期武装斗争生涯,锻炼出了一颗狂妄嚣张的心理,难以适应和平年代。

不过,另一些人却坚持从历史功绩角度来评判林彪。他们认为,林彪曾经功勋卓著,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家和战争指挥家,决不应被遗忘和全盘否定。

这正是当年黄克诚力主"公正评价林彪"的原因。黄克诚曾多次表示,林彪的"九一三事变"虽然是一场浩劫,但绝不能抹杀他多年来为革命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据回忆,黄克诚当时极力主张:"不能把林彪的功过混为一谈。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既有应当肯定的成就,也有应当批评的错误。"

黄克诚的这番话,无疑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在一些激进派看来,林彪早已是个"千夫所指"的叛徒,岂能轻易宽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赞同黄克诚的观点,认为应该分清是非曲直,全面客观地评价林彪。

正是在黄克诚等人的呼吁下,中共中央最终做出决定,对林彪的功过应当"一分为二"。第一,承认林彪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确立过重大功勋;第二,坚决批判林彪晚年的冒险主义谋逆行为。

这个评判标准,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开来。中央相关部门对林彪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并展开公开讨论。人们逐步树立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即林彪是一个集功勋和过失于一身的双重人物。

历经多年争论,终于在1985年,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在军事人物条目一节,林彪的事迹得到了客观彻底的评判和记载,避免了过去的简单化和绝对化。

这个过程,也正是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之呼吁和奋斗的结果。通过对林彪的客观评价,无疑有助于后人全面认清这位曾经的开国元勋的真实一生,正视他的功过是非。

五. 对林彪的最终评价和定位

时光飞逝,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林彪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英雄主义崇拜,到后来的彻底否定,再到最终的理性客观评判,林彪的形象在历史舞台上堪称跌宕起伏。

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林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早期,他是一员英勇善战的军人,为夺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他一度傲慢失态,酿下了"九一三事变"的大错。

正是由于林彪一生中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使得他的最终定位备受争议。毫无疑问,林彪曾经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功勋卓著的一员;但他同时也犯有严重的冒险主义错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灾难。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呼吁,应该公正客观地评价林彪,而不应简单化和绝对化。经过长期讨论,中共中央最终做出决定,对林彪应当"一分为二"地评判。

这个评判标准,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贯彻开来。各界开始客观梳理林彪的生平事迹,采取"是非曲直"的评判态度。

比如在军事领域,人们普遍认为林彪确实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军事家和指挥家,他的战役多次书写下中国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更是毛主席最得力的接班人和军事助手。

然而,进入和平时期后,林彪未能完全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依旧沉溺于个人英雄主义和狭隘的"军阀作风"之中。他对权力和地位的痴迷,最终使他走上了谋反逆的不归路。

根据当时的分析,林彪的"九一三事变"确实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的动荡和混乱,影响也是十分恶劣的。但与此同时,林彪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确立下了骄人的军事功绩,这是不容抹杀的事实。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后世的评价者们逐步摒弃了对林彪的片面性评判,转而采取更为客观理性的分析方式。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人物条目的编写过程中,人们就秉持了这种"全面客观"的原则。该条目详细梳理了林彪一生的功过是非,避免了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

如今,这种评判已经沉淀为一种普遍共识。大家公认,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待林彪这个人物,他集功勋和过失于一身,既是革命功臣,也是严重错误的犯错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林彪的一生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和认知。

这种评判方式,也正符合党的务实、理性的思维作风。它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清晰认识,摒弃了任何非黑即白的片面性,让历史真相得以彰显。正是通过这种评判,林彪的形象才得以还原其本来面目,他的一生也终获公正的定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