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国籍的犹太女人:回以色列后总理接见,俩儿子都是亿万富豪

峻辉聊过去 2024-12-01 15:20:47

沙拉·伊马斯是一位犹太难民后裔,也是一位有着中国国籍的犹太女人。

她从小在中国生活、长大,写过好几本书,现在还是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对自己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和中国的文化都有着独到的认识。

之前,她还曾回到以色列国内,受到了以色列总统的接见。

作为母亲,她也有着一套自己成功的育儿经,培养出了两个亿万富豪的儿子。

传奇经历

沙拉曾在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展示自己的身份证,上面民族一栏写的是“外国血统”,住址是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带,身份证号则是31011开头的,是个纯纯的上海女人。

1950年,她是在上海虹口的一栋两层花园别墅中出生的。

父亲虽然是逃难到的中国,但靠着犹太人天生会赚钱的本事,很快就积累了不少的财富,足以给沙拉一个物质条件优渥的童年。

他教会了沙拉很多,也对她很好,会给她带从苏联买回来的冬大衣,还会带着她参加外事活动和晚宴,让她很早就接触到了一个和周围生活很不一样的世界。

为了培养她的阅读量,他还会给她买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各类的儿童读物。

在父亲的培养下,沙拉对一般中国孩子熟悉的愚公移山等典故耳熟能详,还能背下毛主席的诗词作品,俨然成了一个中国通。

为了给女儿上中国户口,他还特地给沙拉找了一个保姆做养母,这样她就能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上学了。

沙拉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决定回以色列的,一个是趁着两国建交的东风,想帮助实现父亲的遗愿,还有一个背景是她当时在中国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好,先是去工厂打工被养母诬陷成了“外国特务”,被关了11个月。

之后,她匆忙找了一个男人结婚,但婚后也没有想象得幸福,她接连离婚又结婚,前前后后有了三段婚姻和三个孩子。

1992年,她的以色列寻根之旅有点“重启人生”的意思,她希望能在这个国度开启全新的生活。

但这也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最后她能白手起家,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亿万富翁,背后的辛苦可想而知。

对于沙拉来说,她到以色列是带着一种逃避心理的,时间长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和孩子的根都在上海。

她在以色列开餐馆,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实现了阶级跃升,但发现依旧很难融入当地社会。

就这样,她的两个孩子先后回到了中国发展,而她也在2004年重新回到了上海。

这样的选择,其实在沙拉父亲的生命中,也出现过一次。

沙拉在电视访谈中曾谈到,父亲本来是德国人,在逃难到中国时,因为手上没有护照,无法证明自己的国籍,面临着被送出国的选择。

当时,他可以选择去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或者是奥地利,但他最后选择留在了中国。

对他来说,当年逃难的过程中实在遭了太多的罪,他已经不想,也没有什么力气再颠簸了。

逃离德国边境线的时候,因为怕身上的西装被铁丝网刮坏了,会被人一眼认出来是难民,所以就把衣服都脱了下来,光着身子在地上爬,背上还被刮出了一道深深的疤痕。

在中国,他开酒吧、面包店,也在海关工作过,尽管有对故土的思念,但已经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以在去世之前都没有再离开过。

对于沙拉一家这样逃难而来的外国人来说,中国所提供的就是这样一块庇护地一样的存在。

沙拉还看到过父亲手腕上有数字样式的刺青,关心他是不是被关进过集中营,他则说这是犹太人在德国喝水要用的号码。曾在西方国家遭遇过这样的对待,无怪乎他不愿意再回去了。

育儿经验

能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亿万富翁,沙拉在教育中借鉴了不少犹太人的经验,因为觉得会对国人有帮助,就将这些经验写到了书中。

在她看来,犹太人对孩子财商的重视,是中国人养育孩子过程中特别缺乏的。她在成长过程中,也受益于父亲对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比如,小时候父亲会带着沙拉去买菜,过程中他不是看到什么就直接买,而是挑挑拣拣的,这个摊位看到有,还要再去前面的摊位再看看,在比较中选择一个更合适的。

在买到手的菜里面,父亲也往往不会挑那些最新鲜的。

他告诉沙拉,如果每个人都拿最好的菜,那些不太好的就没人要了,这是在教育沙拉要包容事物不完美的一面,学会接受事物的缺憾。

更多的教养知识,则是沙拉在以色列的时候,同当地更多的犹太家长学到的。

当时,作为要同时养育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已经习惯了为孩子包办一切,凡事都亲力亲为,不让他们插手,也从不跟他们开口谈钱的事情,觉得这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就行。

直到一位邻居的登门拜访,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当时,这位邻居看见她两个儿子都已经十几岁了,她还在给他们烧菜、盛饭,一点事情都不让他们干,很看不过去。

邻居说,在以色列,不会有孩子像他们这样。都已经长大了,自己有动手能力了,就不应该再坐着什么都不做,都靠妈妈来伺候着。

在这件事情之后,沙拉开始注意到身边的犹太孩子更多的不同。

他们从小就会帮忙做家务,学习上的事情也很少父母操心,还会想办法自己赚零用钱花。

犹太人教育孩子很有一套,他们喜欢早早地把孩子推出家门,让他们自行体验生活,在实际行动中养成财商。

在以色列,也不会有中国人“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对他们来说,教育好了孩子,就等于守住了财富。

他们已经把理财意识深深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

对他们来说,理财就是整理自己的生活,把人生理好了,财富也就有了。

沙拉在采访中谈到,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财商的时候,也不是说要去告诉他们自己的理财经验,而是要去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为人。

让他们成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用好自己现有的财富,做到勤俭节约,同时又能对社会负责。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通过很多的小事情让孩子知道,每件事情和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成本,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

比如,以色列有个有钱人家的小孩想要一双球鞋,父母就会让他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让他每天晚上自己刷碗,劳动时间达标了,鞋子也就有了。

反观国内有些家长,因为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这方面的教育,以致孩子为了买鞋子,自己用起了网贷。

本来借了400块钱买双鞋子,但是因为没有偿还能力,欠款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了四千块,只能家长帮着还。

沙拉现在已经是一位奶奶了,她也将自己教育两个儿子的经验,用到了教育孙女身上。

孙女去英国读书的时候,她就让孩子做过一道选择题,是选择4万块的直航机票,还是1万块的转机机票。

她还很详细地跟孙女分析了背后的差别。

她说,如果是比尔·盖茨,或者马云,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去做,当然可以选择更方便,更贵的直航机票,但她现在只是一个学生,早点到和晚点到并没有实际上的区别。

况且,在转机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耐心,学会用眼睛观察周边发生的事情,这正是芬兰人拥有无限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就这样,在沙拉的劝说和启发下,小孙女选择了转机。

这看似简单的一趟出行选择,背后却暗藏着规划金钱、时间、成本的智慧,让孩子学会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沙拉教养孩子的能力可见一斑。

换成国内一般的家长,可能就不会像沙拉想的这么多,因为不想让孩子吃苦,往往觉得贵就贵点,结果一片好心,反倒会害了孩子,耽误了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在沙拉看来,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如何教会孩子们“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的道理,也是一道至关重要的教育门槛。是不是迈过去了,差别很大。

身为作家,沙拉出的书都和教养相关,是一位实打实的亲子作家。她出的书包括《特别狠心特别爱》系列,《父爱是一种智慧》《上海犹太母亲培养富豪的手记》等。

有着如此传奇的身世和成功的养育经验,无怪乎她会受到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拉宾还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犹太人爱子女,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

阅读沙拉的书和她的人生故事,是一次学习如何正确地教养孩子的过程,也能领略中国和以色列两国不同的文化。

或许,我们不能每个人都培养出一个亿万富翁,但帮助孩子多锻炼锻炼财商也是好的。

参考资料

1、上海犹太妈妈的财商教育:理财,首先是理人生

2、犹太富二代都在“穷养”中长大,为何再富不能富孩子?

1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