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本来身份低微,最终如何攫取大权?鲍罗廷起到了什么坏作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胆病变,病逝于北京。
据老蒋自己说,孙中山临死之前指定他为唯一的接班人。根据他的回忆,孙中山死前,口中不断呼唤“介石”,情真意切,很明显,孙中山身后的大事肯定是交付给老蒋的。
可惜,这个说法来自蒋自己修订的《蒋公介石年谱初稿》。这属于典型的自说自话,没有任何别的资料佐证,属于“孤证”,不算数。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晚8时30分止,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一时,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达龄”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声,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撒手尘寰,魂归天国。
也就是说,孙中山临死前,喊了宋庆龄,喊了汪兆铭,就是没喊老蒋。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孙中山贴身卫士李荣的回忆,他在孙中山临终前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
那么有人说了,老蒋自己的修订的年谱是“孤证”,那这个卫士李荣的回忆就不是“孤证”了吗?还真不是!我们再往下看:
领袖人物对接班人的培养,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职务,就算不是领袖的副职,也至少是核心圈的大佬级人物,但老蒋当时担任什么职务呢?
当然,他是黄埔军校校长,也是粤军参谋长,但这离最高层还远,既不是中常会会员,也不是国府委员,连候补执委都没捞到。说自己是接班人,还是先生指派的“唯一接班人”,怕不是实情。
要说蒋孙共事的时间可不短,从1905年在东京认识孙中山以来,老蒋鞍前马后追随领袖多年,但一直到孙中山死,蒋介石一直算不上什么重要人物。
蒋把自己打扮得十分了得,好像孙中山一刻也离不开他。实际上,孙中山倚靠的军事人才先有黄兴和陈其美,后有许崇智和陈炯明,蒋根本排不上号。
孙中山对陈炯明曾经寄予厚望,对他说过一句话,表明自己的殷切希望:“我望竞存兄为民国元年之克强,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
这句话说得有水平,短短几十个字,捧了三个人:希望陈炯明(竞存)和黄兴(克强)和陈其美(英士)一样,我对你们是无条件信任的。
好像这里面没有提到老蒋。
当然,孙中山不是看不上老蒋,也知道他有一定水平和能力,但当时自己手下能人太多了,陈炯明、许崇智、胡汉民、汪兆铭、廖仲恺……个个都是当世精英,比这些能文能武能掐会算又懂理财的人来说,老蒋一点儿也不突出。
当时,蒋给孙中山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不错的参谋人才。
所以,当时孙中山给他的职务,都是给各位大佬当参谋长:居正的参谋长、总统府参军、陈炯明的作战科主任、许崇智的参谋长以及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孙中山根本不喜欢这个性格乖张的刺头蒋中正。
老蒋年轻时脾气暴躁,最喜欢的事就是撂挑子不干,一言不合便辞职,孙中山都快烦死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8年夏到1924年,老蒋先后辞职又复职高达14次,像极了一个职场愤青。且举几个例子:
1922年,孙中山令老蒋出任粤军参谋长,顶头上司是许崇智,刚上任一个月,就以“军事无进展”为由,擅自离职回到宁波奉化老家,孙中山为了表示诚意,让廖仲恺持自己的手令前往挽留,都被有个性的老蒋冷冰冰地拒绝。
不到一年,孙中山又请老蒋担任大元帅行营参谋长,又只干了不到一个月,他觉得人际关系太复杂太紧张,和谁都处不好,再次离职返回老家溪口。
1924年初,孙中山任命老蒋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这一次还是一个月,他又闹着回家,因为没钱办不了军校……这一波刚平了半年多,又辞黄埔军校校长!
孙中山对老蒋深感失望,本来还是很看好他,毕竟当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时候,老蒋在孙中山蒙难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站对了队,对孙中山的算是雪中送炭。但一到关键时刻就闹离职,哪像个成熟的革命军人!
这次老蒋闹着不当军校校长,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国民党一大召开,这么重要的会,别说重要职务了,连个入场券孙中山都没给他,被伤了自尊的蒋某一气之下,再度祭起辞职大杀器,准备将孙中山一军。
对老蒋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深深伤害的孙中山决定放弃这个刺头,他在1924年11月23日应张作霖和段祺瑞之邀前往北京时,给了老蒋一个新职务:“总理令新军改称党军,任蒋中正为军事秘书。”
这是孙中山对蒋介石的最后一次任用,“军事秘书”!
老蒋眼前一黑,差点没昏过去。
从此以后到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共4个月的时间,老先生再无一字提到老蒋。
老蒋也感到委屈,在被赶到台湾之后,他回忆自己早年间的职务变动时,感到无限委屈:“我是21岁入党的,直到27岁总理才对我单独召见。虽然以后总理即不断地对我以训诲,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并不曾向总理要求过任何职务,而总理却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40岁的,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
上文说的老蒋40岁当选中委,那时孙中山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那么,如果说老蒋的发迹并不是孙中山一手安排的话,是谁导致了这个小人物的最终上台、从而把近代中国拉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
这个人肯定不是上文提到的汪、许、陈、廖、胡等人,因为这些人中几乎都是蒋的政敌,而且当时的地位远高于蒋,他们有什么理由提拔一个野心家来给自己制造敌人呢?
说来也怪,这个把老蒋送上王位的人,并不是孙中山圈子里的人,甚至都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来自遥远的北方邻国苏联的强人:鲍罗廷。
1903年夏,俄国社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欧洲召开,这次会议诞生了两个极其著名也极其重要的名词: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列宁当时在会上并不占多数,只是由于对于阵营中的7个成员临时倒戈,才使得列宁的意见占了上风,他们所属的派别自然就成了多数派,多数派就是布尔什维克。
而在倒戈阵营中的7个人中,其中就有一个名叫格鲁森贝格的19岁年轻人,这个格鲁森贝格就是鲍罗廷——你可以相见他的资格有多老,列宁就是因他们7人的倒戈才成为布尔什维克的。
作为苏联顾问,鲍罗廷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可谓呼风唤雨,说他是那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一点都不过分,不管是老蒋还是汪兆铭甚至陈独秀,都要看他眼色行事。
连鲍罗廷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是他的举措影响了整个中国,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100年,他最大的功绩是成功改造了国民党,使之从一个“团伙”成为一个“团队”。
在鲍罗廷来中国之前,孙中山的国民党甚至称不上是一个组织,你问这些“党员”,你们的组织纲领是什么?不要说一般成员,连孙中山都答不上来;至于领导层是哪些人、怎样产生的、任期多长,一概不知;甚至,连有多少成员也没人知道,只是知道加入这个组织的时候,要打手模向孙中山个人宣誓效忠。
早在反袁失败之后,孙中山就成立“中华革命党”,打手模向孙中山个人效忠。很多老同志不同意这样做,黄兴为此还和孙中山一度决裂。
所以,没有任何成文的资料,因为所有的纲领、章程、选举和会议都是一团糨糊,以这样一个组织想推翻反动军阀,简直是做梦。
鲍罗廷告诉孙中山,作为一个规范意义上的组织,你这个国民党根本就存在。
这句话极大刺激了孙中山,这位革命先行者奋斗数十年,从同盟会到中华革命党,再到国民党,结局是屡战屡败,今天依附这个军阀,明天依附那个军阀,结果被各色军阀耍得团团转,好不容易在广东有了点积蓄,结果被自己最赏识的陈炯明一锅端!
孙中山也意识到问题严重,遇到鲍罗廷之后,感觉就像是天上掉下来帮助自己的,立即按鲍罗廷的意思大刀阔斧地干起来。
在鲍罗廷的一手操办下,国民党终于有了个“党”的样子,意义深远的“一大宣言”,就是由鲍罗廷亲自起草、瞿秋白翻译、汪兆铭润色的。
因为成功改造了国民党,鲍罗廷获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声望,成为远东地区的铁腕人物,更关键的是,他是斯大林的老朋友。
当时的广州,鲍罗廷成为“东方列宁”,各方头面人物都以受邀到鲍公馆坐上一会儿为莫大的荣幸,连当时风头正劲的宋美龄,也被鲍罗廷的风度所倾倒。
就是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苏联顾问,没有更多去关心自己的中国同志,却对老蒋大捧特捧,最终被蒋所利用,成为人家上位的梯子,自己最后反倒被一脚踢开。鲍氏本人后来下场之惨,和老蒋也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孙中山去世后,无论是地位还是资历,都有大把的人比老蒋靠前,按说无论如何也轮不着他当一把手,除非奇迹发生。结果,奇迹真发生了,第一推手就是鲍罗廷。
1925年8月20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廖仲恺被刺身亡,而且,他被刺的地点是中央党部!对于这样一个大案要案,至今居然都没能完全搞清——不过,这对老蒋来说不重要,事实搞不搞清楚不关键,关键是他把搬开拦路石。
廖仲恺遇刺当天,广州鲍公馆云集了当时最有权势的人,大家都等着他做了裁决,鲍罗廷给出的答案是: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授予全权处理紧急状态,这个叫做“特别委员会”,集部队、警察和宪兵等大权于一身。
鲍罗廷的想法是,用这样一个特别委员会,来临机处理军国大事,人数少效率就高,在非常时期是很好用的手段。这个想法不错,鲍罗廷本人亲自担任这个委员会的顾问,这也是众望所归。
由谁来组成这个委员会呢?鲍罗廷提了三个人,前两个人大家无异议,一个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一个是军事强人许崇智,但第三个人选却是鲍罗廷看好的军事新星蒋某人!
由于鲍罗廷当时说一不二的影响力,这个三人委员会顺利得到通过——这是老蒋第一次获得如此重要的权力,在此之前,他最有影响的两个职位,一个是黄埔军校校长,一个是粤军参谋长,而在粤军中,他的顶头上司正好是许崇智。
潘多拉盒子就此被鲍罗廷打开,他并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就被他新手放出的恶魔反噬了。
其实,并非没有人提醒鲍罗廷老蒋的危险性,最直接的提醒来自他的同胞、同为苏联顾问的加伦将军。加伦告诉他,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该蒋、许并用,但鲍罗廷不以为然,他认为许崇智的军队是旧军队,正是被改造的对象。
廖仲恺很快被隆重下葬,紧随其后的,就是许崇智、胡汉民这些老蒋政敌的“政治葬礼”。
老蒋掌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廖仲恺被刺案闹大,他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老上司、老大哥许崇智。
他派兵突然包围了许崇智的住所,说他和刺廖案有瓜葛。刺刀之下的许崇智有理说不清,仓皇逃走,从此退出军界。
随后倒霉的是元老人物胡汉民,他的弟弟胡毅生和刺廖案有着比许崇智更大的疑点,最终,胡汉民先被拘留审察,后来被迫出走苏联。这样一个元老级的人物这么一折腾,政治前途顿时无望,也彻底退出了和老蒋的竞争。
这样,老蒋第一次在南中国的舞台上施展他的权谋功夫,一弹指间,廖仲恺、许崇智和胡汉民三大拦路石被轻轻搬开。
此时的鲍罗廷还很得意,自诩为老蒋的伯乐和恩人,他不知道,在老蒋羽翼渐丰的同时,鲍罗廷也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了政治生命的绞架。他完全被老蒋的吹捧所迷惑,当时西山会议派攻击蒋对鲍简直到了俯首帖耳的地步:“禀为师保,凡政府一切重大计议,悉听命于鲍。”简直把鲍罗廷当师傅保(过去皇帝的领路人,就分别是太师、太傅和太保),这就给了鲍罗廷一个错觉,在南中国,自己仍是权力中心。
鲍罗廷这种想法也大体没错,在特别委员会中,因为握有军权的许崇被赶走,因此只剩老蒋和汪兆铭二人,再加上鲍罗廷,这个铁三角才是广州说了算的人。汪本人没有军方背景,而老蒋对自己恭恭敬敬,鲍罗廷岂不是第一大佬!
在鲍罗廷的大力支持下,老蒋的地位一步一步上升。
第二次东征让老蒋达到权力的顶峰,背叛孙中山的陈炯明势力被连根拔起,他做到了先总理当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他率军凯旋的时候,各路实权人物纷纷表示由衷祝贺,包括汪兆铭、谭延闿、古应芬和宋子文。
军功赫赫,鲍氏加持,老蒋在国民党“二大”上一举成为明星,顺利当选中委,在全部249张选票中,老蒋获得了248张,另外没有投他的一票,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谦虚”的结果。
要知道,在这次选举中,孙夫人宋庆龄的得票是245张!
同样在这次大会上,庆龄先生对老蒋也是赞不绝口:“此间一切的政治军事都很有进步,而且比先生在时弄得更好。”
老谋深算的老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仍非常谦逊地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恩师鲍罗廷,成功地把这位能力卓著的苏联人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因此比起鲍罗廷来,对付共产党和汪兆铭显得更紧急。
1926年3月18日,李之龙奉命把中山舰从广州开往黄埔,引起老蒋过激反应,以为是汪兆铭联合苏联顾问以及共产党联合来害他,于是立即逮捕李之龙,软禁周恩来,把广州工人纠察队武装缴械,同时包围苏联顾问驻地,还把汪兆铭限制了自由。
但老蒋的过激反应使自己陷入孤立,在广州的毛泽东、周恩来、李富春和陈延年等都主张反击,汪充斥老蒋要“造反”,连老右派孙科都亲自出面招待苏联顾问以示歉意,廖仲恺夫人何香凝怒气冲冲去找老蒋理论时,老蒋理屈词穷,竟把头埋在写字台上哭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老蒋其实很脆弱,轻轻一击就必倒无疑。
关键时刻,苏联顾问的首领布勃诺夫和鲍罗廷选择了退让,他们支持老蒋,反而把强烈主张声讨老蒋的顾问季山嘉撤回。
对于这样的措施,鲍罗廷还自鸣得意,认为是“从右派手里奔走了他们用来反对我们的武器。”
掌握大权的鲍罗廷这样说了,本来反对老蒋的实权人物们纷纷改变立场,可以说,老蒋这次的起死回生,第一要感谢布勃诺夫,第二要感谢鲍罗廷。
这下最被动的是汪兆铭,本来看到老蒋众叛亲离,以为自己可以咸鱼翻身,没想到鲍罗廷等人这么是非不分,但激愤异常的汪兆铭也只是激愤异常而已,他什么也做不了,最终羞愤之下跑去了法国——这一次老汪倒是主动,做了老蒋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现在的广州,只剩下两个实权人物,一个是老蒋,一个是老鲍,蒋对鲍甚至比以往更加恭顺,老蒋动不动就说:“自总理去世以后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
此时的鲍罗廷,也开始觉得老蒋恭维的背后,似乎陷藏着什么狰狞而血腥的东西。
而且,他的苏联同胞已经开始不信任他,主持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维经斯基和莫斯科报告,认为鲍罗廷对蒋的无原则退让已经从根本上损害了苏联利益,明确提出撤换鲍罗廷。
维经斯基的报告送到苏联国内,引起了斯大林的暴怒。
不过,斯大林的暴怒是对着维经斯基的,还记得我们上文说的吗?鲍罗廷不仅是列宁的老战友,更是斯大林的朋友。
维经斯基给莫斯科打报告的结果是造成了鲍罗廷得到更多特权:“所有派往中国的同志均归鲍罗廷同志领导……鲍罗廷同志直接听命于莫斯科……”,不仅如此,鲍罗廷还被斯大林授予红旗勋章。
得罪鲍罗廷的后果是维经斯基本人被撤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领导人换成了鲍罗廷。
鲍罗廷从此更加得意。
但不久,斯大林和鲍罗廷共同看好的老蒋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1927年4月12日,老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共产党人血流成河。
而这时,来自苏联的大笔援助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向老蒋的腰包,甚至就在事变前几天,斯大林刚刚把自己亲自签名的照片寄给老蒋以资纪念。
纪念什么呢?纪念老蒋的翻云覆雨?纪念自己和鲍罗廷的养虎为患?纪念中国的血雨腥风?不知道,只知道鲍罗廷一下子从“自总理去世以后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变成了通缉犯。
老蒋对鲍罗廷的恨深入骨髓。
相对另一个苏联顾问加伦将军,老蒋的印象要好许多许多,甚至1938年加伦在苏联被害时,老蒋闻讯立即派孙科前往说情,但等他到的时候,加伦已成枪下之鬼。
而对鲍罗廷,老蒋非要把他置之死地。但老鲍是苏联人,老蒋不能把他怎么样,能处置他的只有斯大林。
按说,像鲍罗廷这样一个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又让斯大林打脸,应该是要重重惩处的,而苏联方面确实也“惩处”了他:“对鲍罗廷同志进行了谴责,同时认为他可以从事目前在塔斯社的工作。”1932年,鲍罗廷被斯大林任命为《莫斯科每日新闻》的主编。
典型的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鲍罗廷很清楚,自己被手下留情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有斯大林在罩着他,否则,为什么几乎所有在中国当过顾问的苏联人都被杀光,而只有鲍罗廷毫发无损?“鲍罗廷知道他和他的家人为什么能幸免于这场灾难,这全靠斯大林,是斯大林保护了他。”
不但如此,鲍罗廷还把大革命的失败原因,甩锅给陈独秀:“要记住陈独秀主义是中国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但他们也有必要找出其他原因。”
陈独秀本来是个很刚烈的人,绝不屈居人下。但最终却被钱屈服,当他自己被抓时,是苏联顾问花了一大笔钱把他保出来,从那时起,陈独秀逐渐成为苏联人的应声虫。
鲍罗廷的死,跟著名的红色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有直接关系(中国人都熟悉这位记者,毛泽东的著名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就是经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传遍全世界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采访过毛泽东之后,到苏联会见主管新闻工作的鲍罗廷,要求出版这本书。鲍罗廷明知苏联对这本书并不满意,因为书里并没有说到苏联人对中国有什么贡献,因此莫斯科对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非常不满。
但鲍罗廷还是同意帮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着她的面给出版社。
结果,此举触怒了一直保护他的斯大林,鲍罗廷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被安上了间谍罪名,投入监狱。这是1949年1月28日的事,鲍罗廷主持的《莫斯科每日新闻》也随即停刊。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美国人,算是网开一面,1955年被苏联驱逐出境。而鲍罗廷就没这么幸运了,在被逮捕两年之后的1951年5月29日,67岁的鲍罗廷死于位于伊尔库茨克的一个集中营里。
伊尔库茨克远离莫斯科,倒是离蒙古和中国很近,属于东西伯利亚,就在贝加尔湖附近。以前从中国到莫斯科的飞机,经常在伊尔库茨克短暂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