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位置看三国:诸葛亮有精神洁癖,曹操才是活得最通透的那个人!
咱们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就会有一个感觉,特别是唐国强和鲍国安演的那一版,诸葛亮在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似乎换了个人:刚出场时容光焕发、神机妙算,到了后半场几乎处处不顺,似乎一个“苦”、一个“忠”就能概括他的后半辈子了。
我们都能感觉到丞相的累。
他一辈子都活在矛盾中,活得特别“拧巴”,不像曹操,从始至终,他都是那个残忍、聪慧、雄才大略又特别接地气的人。
如果穿越到一千七百年前,给你个选择,你是愿意当诸葛亮呢?还是愿意当曹操?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喜欢当曹操吧?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活得洒脱,毫不夸张地说,曹操是整个三国这九十年中,活得最通透的人。
很少有人愿意当诸葛亮,他被一种精神上的东西禁锢了,永远没有自由自在的时候,不管干什么,似乎都要在黑白之间做取舍,最后成了一个灰色的东西——相信没人愿意这样活吧!
有一件事情,《三国演义》上没讲,但我还是知道了:曹操的好色从年轻时候就很变态,变态到什么程度呢?居然异想天开想去劫持人家的新娘子。这事儿是和他的发小袁绍一起干的,晚上干的时候被人发现,在逃走的路上,袁绍失足掉到荆棘丛中,衣服被钩住出不来,曹操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听了吓得发疯,也不知哪儿来的力气,竟然一下子挣脱出来,两人于是安全逃走……
所以,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三观不正,对“人妻”有特别的癖好,肆意妄为,但又是乱世之奸雄,还是个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我们不就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诸葛亮像一架思维特别缜密的机器,从他出山开始,就一直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三国演义》一直说诸葛亮“躬耕于陇亩”,意思就是个农民,这可是对诸葛亮天大的误会。诸葛亮不仅不是什么农民出身,相反,他的背景相当显赫,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
他的叔叔诸葛玄,当过豫章太守,这个级别放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妥妥的一镇诸侯;至于他的姨父就更有名了,《三国演义》上说他“名称八骏,威震九州”,没错,那就是荆州牧刘表。
历史上的刘表并不像演义里那么懦弱和徒有其表,他当年单骑上任,以一人之力平定荆州,绝对是枭雄的水平。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和刘表是连襟,所以跟着夫人也叫刘表一声姨父。
有这样一层关系,诸葛亮完全可以在刘表手下混个一官半职,在体制内悠哉悠哉享受他的优越感。
不过,那不是诸葛亮的诉求,作为那个时代最知名的青年知识分子,诸葛亮想更主动些。
后来的事情咱们都知道了,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这位大贤,隆中对“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咱们现在知道,这个不是事实,三顾茅庐是真的,诸葛亮事先对刘备做过周密的测评,也是真的。
也就是说,远在没出山之前,诸葛亮就已经具备了几乎是先天的“平衡能力”,他的一生都是在各种势力和各种矛盾之间找平衡,这是他悲剧的起源,也是他一生都不能痛痛快快地活着的起源。
曹操和诸葛亮两人高度相似:两人都是丞相,都是各自国家的实际掌舵人,都特别有才华,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最重要的,都是权臣。
后主刘禅对于“相父”诸葛亮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感觉是“没有你不行”,一切大事都放手交给诸葛亮办,皇帝就是个橡皮图章。
刘禅是真是诸葛亮放心吗?当然不是,不然也不会发出这样的抱怨了: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话说得相当严重啊,几乎明确指出诸葛亮是权臣。
诸葛亮听到了吗?当然听到了,他又不聋。所以诸葛亮一辈子似乎都在避嫌,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时,拉着他的手说如果刘禅不行,“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了以后浑身大汗,咱们都觉得这是感动的,只有易中天教授说这是吓的:与其说刘备在托孤,不如说在警告。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反复强调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所以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么做是为什么呢?“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说诸葛亮是忠臣吧,你看看,有这样的忠臣吗?先帝警告于前,后主抱怨于后,诸葛亮至死都背着这个沉重的精神包袱,连军中责罚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自己亲手处理,可见小心谨慎到了什么地步。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判断诸葛亮活不长了。
说诸葛亮是奸臣吧,他也没有“奸”的内容,没有加九锡,没有称王,没有篡位。会不会这一切都是刘备父子预测的结果?诸葛亮再多智近妖,也没有刘备会算计。
曹操就没有这些禁忌与束缚,他大大方方地承认,年轻时也没多大理想,只要死后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很知足了,他也知道汉朝不能没有他,“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说的是实话,是实话实说,但是实话就能实说吗?一点不知道谦虚,一点不给领导留面子——这就是曹操啊,我就这样说了,你能把我咋地?
曹操活得很舒坦,也活得很通透,他大开大合,大鸣大放,从他的诗文就能看出来,很写实,很率真,是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人,在他充满政治阴谋的一生中,却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
从他几个典型的事例看,他很宽和,但不要触及红线,否则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老同志杨彪是曹操很敬重的人,四世三公,家境不比袁绍差,曹操把杨彪的儿子杨修放在身边培养。演义上说杨修喜欢耍小聪明,结果被曹操不容,最终找了个“鸡肋”的借口害死。
这也是编的,事实上曹操并没有那么小气,曹操能容得了更恶劣的祢衡,能容得了曾经的敌人张绣,为何容不了杨修。杨修的真正死因是卷入了王位继承人的旋涡,而且站错了队。
不过,曹操也算是个性情中人,杀了杨修之后,自觉对不起老杨彪,见面之后没话找话,问他为什么瘦了,晚年丧子的杨彪能说什么呢?只是淡淡答道:“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我做不到大义灭亲,至少还有对儿子深深的爱呀!
相信曹操听了这话,会好几晚睡不好觉。
另外一个人是荀彧。
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恐怕要大于诸葛亮对于刘备的贡献,因为终刘备一生,对诸葛亮一直是“有限使用、无限压制”,不管是关羽还是张飞还是法正,都在诸葛亮之上。
就是这样一个贡献巨大、曹操深深倚重的人,一旦背叛,曹操立即痛下杀手,绝不容情。荀彧和曹操的共同点是平定乱世,但不同点在于他是汉室忠臣。当他认为曹操有篡位的行止时,就立即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此亮明政治立场。
曹操也不含糊,道不同不相为谋,把荀彧由国家重臣降为自己的幕僚,趁他生病时送上一盒礼物,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于是明白了一切,拔剑自杀。聪明人杀人都不见血,从这个意义上讲,你能说荀彧不是曹操的知音吗?
如果让你选在谁手下工作,你会选诸葛亮还是曹操?相信很多人会选诸葛亮,因为他正直无私,因为他心怀天下,因为他廉洁奉公……你确定你要选诸葛亮吗?要不要再想想?我相信这个时候选曹操才是正确的,也许你再想想,我们就能达成共识了。
曹操活得洒脱又通透,诸葛亮活得拧巴又痛苦,这是因为诸葛亮有精神洁癖,不管这种精神洁癖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刘备在临终前给他种下的。
诸葛亮一生似乎都在挣扎,都在搞平衡,都在各种矛盾和痛苦中寻求一个能接受的着力点。
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把他处死,这个过程中诸葛亮一直在自责。自责自己不听先帝的话,自责自己轻信马谡的报告,自责自己用人不明,也自责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比起来,曹操杀人从来没有这么纠结过,包括杀最无辜的后勤司令员王垕时,也没有半点犹豫。电视剧对此有一点小小的演绎,在王垕被推出斩首时,鲍国安扮演的曹操躲在帐后,对王垕暗暗地拱了拱手,我觉得这个演绎相当传神。
比起来,诸葛亮圣洁,曹操残忍,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曹操并不滥杀,他杀人都有目的,杀荀彧、杀崔琰、杀孔融、杀杨修包括早期杀边让,都有其政治目的,以做梦为名杀随从是安全目的,当然以报父仇为名屠杀徐州附近的百姓,则属标准的滥杀。
曹操一生,有缺点,有错误,有犯罪,不过总体而言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诸葛亮一生缺点都很少,近乎完人,不过给咱们的感觉像是贴在墙上的神仙或圣贤的画像,没有烟火气,也离咱们很远。
曹操和诸葛亮死后,获得了不同的评价,经过戏曲和小说的“教育”,曹操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至今画了大花脸在戏剧舞台上遭人批判;像乾隆这种统治者,无疑更喜欢诸葛亮,又忠又顺还勤劳,推荐给大家做劳模,而从来不提他的“权臣”生涯。
别的一切都和咱们无关,重要的是咱们自己活成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