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少奇、叶挺、左权为什么不能当元帅?不是能力问题

吕布评过去 2023-08-31 12:48:18

1955年授衔:少奇、叶挺、左权为什么不能当元帅?不是能力问题!

1955年中央军委对全军将士大授衔,举世闻名的十大元帅和十位大将从此诞生,不仅成就了他们本人足以流传千古的传奇故事,也给后世的军迷朋友留下无数热议的话题。

这其中,几位重量级领袖人物能否当上元帅是焦点中的焦点,特别是刘少奇、叶挺和左权三人,数十年来更是热议不断。

刘少奇作为关键时刻的新四军军长,又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叶挺是北伐名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领导人以及新四军首任军长,左权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功力深厚,又是八路军副参谋长,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足够元帅的标准,但为什么刘少奇并未被授予元帅军衔?为什么又说叶挺和左权即使是在1955年仍在世的话,评帅仍无可能?

以来容我们慢慢道来。

先看看上述几位军中高级领导人的情况以及他们的主要军事贡献:

先说少奇同志,他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并未涉及太多军事领域,真正在军事上发挥重大作用是在“皖南事变”之前,那时毛泽东和中央已经决定新四军由叶挺、陈毅和刘少奇率领,准备调项英回延安。

“皖南事变”爆发之后,刘少奇正式就任新四军政委,和陈毅一起肩负重建新四军军部的重任。应该说,刘少奇这一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回延安的路上,顺便去了趟山东,就山东军政一体化的问题也解决了。

后来的日子里,刘少奇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任期长达十多年!

叶挺是上述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而且,他是一位贡献和能力同样突出的军事家。

叶挺是广东人,出身粤军,影响非常大,和叶剑英、张云逸、周士第以及周子昆等人一样,是出自广东的重要将领。

叶挺是北伐名将,在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向长江流域的过程中,叶挺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北洋军中最能打的“当代关公”吴佩孚,就是在湖南和湖北被叶挺击溃的。正因为有叶挺的存在,他所在的第4军才被称为“铁军”。

叶挺的资格相当老,是南昌起义的副总指挥、广州起义总指挥,十年之后,叶挺再继辉煌,出任新四军军长,这是这支抗日铁军的第一任军长,成为抗日战场上的风云人物。

1955年授衔中,继叶挺之后出任新四军领导人的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从道理上讲,如果叶挺活到解放,理应在十大元帅中占有一席之地。

再说左权,他有留学苏联背景,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是标准的“双优”,红军时期他已经是军中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他出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虽然他是副职,但由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更多时间是在长江局工作,和周恩来副主席在南京、武汉和重庆从事统战工作,因此,八路军事实上的参谋长就是左权。

可惜的是,一直坚持在抗战第一线的左权却在1942年5月25日牺牲在太行山,年仅37岁!

那么问题来了,刘少奇、叶挺和左权这三位领导人,应不应该在元帅中有自己的位置?事实上,在1955年中央军委对全军的大授衔中,三人都没能当上元帅。当然各有各的原因:

刘少奇不在1954年新成立的军委成员中,而十大元帅全部都是新军委委员,自然不会被授予元帅军衔;而叶挺和左权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牺牲了,没能活到1955年。

那么,刘少奇应该不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如果叶挺和左权活着,能否评上元帅?

很遗憾,刘、叶和左这三位功勋卓著的领导人,并不具备元帅的资质。

因为三位领导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分开叙述,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看一下元帅的授予标准,再结合三人的具体条件,才能看出符合或不符合元帅标准。

在授衔当年的2月8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毛泽东批准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这样界定元帅的标准: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但这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标准,必须要换成具体能量化的(也就是可操作的)工具,简单说,就是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至少要符合大部分):

1、建军时期重要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2、在红军创建过程中有重大贡献,担任过红军重要将领(结合事实上的标准,这条“杠杠”应该是军团级)。

3、抗日战争中至少是八路军的副师长、新四军的副军长。

4、解放战争中各大战区军事主官。

还有人说应该再加上一条:1954年新成立的军委成员,不过,这其实是个结果,而非条件,因此这一条无需加上。

以下我们逐条分析。

建军时期:重要起义的领导者或参加者。

先看这个时期都有哪些重要起义,1927年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包括湘南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肯定包括,还有后来的平江起义、黄麻起义、百色起义等。

朱德:南昌起义重要领导人,特别在后期作用巨大。

彭德怀:平江起义最重要的领导人。

林彪: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刘伯承:南昌起义参谋团团长。

贺龙:南昌起义总指挥。

陈毅:南昌起义重要参加者,特别在后期和朱德发挥了关键作用。

罗荣桓:参加秋收起义。

徐向前:参加广州起义。

聂荣臻: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叶剑英:南昌起义发挥重大作用,广州起义副总指挥。

也就是说,十大元帅全部都参加过重要起义,有的还参加了不止一个,其中大部分都是领导人或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再来看下刘少奇、叶挺和左权在这个标准上的“答案”:

刘少奇:没有参加过建军期间的起义,事实上,在抗日战争前,他很少参与军事方面的指挥和决策。

叶挺:南昌起义副总指挥、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总指挥。

左权:左权没有参加过建军期间的起义,他在1927年9月被组织上送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校深造,在苏联待了几乎整整三年,直到1930年夏天才回到上海。

通过分析发现,在刘少奇、叶挺和左权三位军事领导人中,只有叶挺是完全符合第一条的,而刘少奇和左权在建军期间并没有突出的军事贡献。

红军创建过程中是否有重大贡献,是否担任红军重要将领。

先看十大元帅在这一标准上的“表现”:

朱德:红4军军长、红1军团军团长、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

彭德怀:中革军委副主席、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红3军团军团长。

林彪:红4军军长、红1军团军团长。

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

贺龙:红2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总指挥。

陈毅:红4军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战争领导人。

罗荣桓:红4军政委、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聂荣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1军团政委。

叶剑英:红军总参谋长。

由此可见,十大元帅中除了罗荣桓资历稍浅,没有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军正军团级职务外,其余全都符合这个标准,而之所以不厌其烦把各位元帅在红4军中的职务列出来,是因为红4军在红军建立过程上的重要地位。

再看刘少奇、叶挺和左权,红军时期,刘少奇在军中无职务,对军队也几乎不发生影响;叶挺在广州起义后离开中国多年;左权倒是一直留在红军中,担任过军长、军政委和红1军团参谋长一职,但就职级而言,军团参谋长还不如军团政治部主任(如罗荣桓),因此,这一项中,刘、叶、左三人均不符合。

抗日战争是否担任八路军副师长或新四军副军长以上领导职务,或大军区司令员。

还是先看十大元帅在这一项中的“得分”:

朱德:八路军总司令。

彭德怀:八路军副总司令。

林彪:八路军115师师长。

刘伯承:八路军129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贺龙:八路军120师师长、晋绥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级联防军司令员。

陈毅: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代军长。

罗荣桓:八路军115师政委、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

徐向前:八路军129师副师长。

聂荣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八路军参谋长。

通过以上对比,就会发现在抗日战争中,全部十大元帅都符合八路军副师长、新四军副军长这一条条硬杠杠,大部分都是大军区司令员级别的。

那么刘少奇、叶挺和左权呢?

前文说过,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后就任新四军政委,随后又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显然级别高过大部分后来的元帅们;叶挺在抗日战争初期是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后,他虽被扣押多年,失去人身自由,但一直是新四军军长,陈毅虽然是新四军事实上的最高军事主官,不过在军长之前,一直有个“代”字;左权在牺牲前,是八路军参谋长,至于这到底是什么级别,那时和现在环境不同,不好界定,但至少应该和八路军副师长是平级的。

所以,上述三位军事领导人在这一条上完全符合。

解放战争是否是战区最高军事主官、大军区司令员。

还是先看十大元帅。

朱德: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

彭德怀:军委副主席、解放军副总司令。

林彪: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野司令员。

刘伯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中野司令员和二野司令员。

贺龙:晋绥军区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

陈毅: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山野司令员、华东军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野副司令员、三野司令员兼政委。

罗荣桓:东北军区副政委、东野政委。

徐向前: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

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

叶剑英:军委参谋长。

由此可见,十大元帅在解放战争中,要么坐镇总部,要么是大战区军事主官,要么是野战军司令员或政委,除了徐向前之外。而徐向前虽然只是大军区副司令员,但鉴于他在山西履行的实际是一个战略大区的职责,表现高光,实际作用比有的大军区还大,因此他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并不差。

那个时候左权早已牺牲,而叶挺也在1946年4月8日的“黑茶山”空难中牺牲,没有来得用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刘少奇,担任军委副主席,从级别上看,也只有刘少奇符合这一时期的“指标”。

刘少奇、叶挺和左权,并不符合元帅的授予标准。

通过分析刘少奇、叶挺和左权三位军事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刘少奇:在建军时期和红军时期都没有突出的军事贡献,但在抗日战争担任过新四军政委,之后又是军委副主席,一直到新中国成立,4项之中有两项得分,但因为他是当时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又长期担任军委副主席,因此如果授予元帅军衔的话,也没有多大问题。

但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军委副主席任上,刘少奇更多是挂名性质,特别是在1945年七大之后,当时共有4位军委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彭德怀。其中朱德年事已高,刘少奇属挂名,彭德怀在胡宗南重点进攻延安时就到前线,而刘少奇很少管军事。

事实上,连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起的作用也远不如周恩来多。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一年多时间里,全国解放战争实际是他们三人指挥;而朱德和刘少奇已经渡河东进,去主持全国土改工作了。因此,说刘少奇没有太多军事上的贡献,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里还有一个佐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军委认定了36位军事家,这是在邓小平主持下进行的,在这份名单中,有叶挺、有李先念、有杨尚昆,但就是没有刘少奇。这说明,中央对刘少奇的定位并非军事家,这当然不是说刘少奇贡献不大,而且是他在军事方面确实不如其它方面突出。

叶挺:至于叶挺如果活到1955年能否获得元帅军衔,看一个事实就知道了,抗日战争刚刚胜利,陈毅就从延安回到新四军,他头上新四军代军长的“代”字也被拿掉了,顺利“转正”,而在那个时候,叶挺可还健在呢。

也就是说,叶挺即使活到解放,更多是担任位置隆崇的高级职务,但几乎不会再回到军界了。外界疯传说授衔之后元帅们闲谈,说叶挺不死新四军会出两个元帅,又说会出两个叶帅云云,纯属臆想——凡是有鼻子有眼说得活灵活现的,必是臆想无疑。

叶挺肯定不会评为元帅,且不要说他在新四军那憋屈的几年和解放战争没出场,关键是还有别的因素。看看他的同乡和挚友周士第就知道了。

左权:最后说下左权,也肯定不是元帅。他在八路军时期的顶头上司是叶剑英,叶剑英尚且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十,左权应该不会排到他前面去。

最后声明一点,本文纯粹是军事方面的比较,并没有品评前辈之意。没有评为元帅,并不代表贡献不杰出,不值得我们尊敬,相反,很多老前辈没有很高的军衔,也没有很高的职务,却一样流芳万世,令后人景仰,对于前辈革命家,我们只有高山仰止,无限敬佩!

4 阅读:94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