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特殊官职,权力比皇帝还大,200多年来只有2人任职过

趣史談过去 2024-06-12 14:58:31

自秦朝建立以后,中央集权便成了历朝历代的一个“主旋律”,一直在不停完善,到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在清朝,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官职,其权力却高于皇权。在清朝存在的200年里,只有两个人担任职务。那么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等皇太极即位后,正式改名为满洲。之后承明制,设立军机处、南书房等机构,让皇权达到顶峰。但他的突然去世,继承人尚且年幼,因而导致了摄政王的出现。

摄政,顾名思义,是指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的人。不止权势滔天,更能接受满朝文武的朝拜,从地位上来说,甚至隐隐有超过皇帝的趋势。

从理论上讲,在清朝这样一个皇权至上的朝代,是不允许有人窥探皇权的,但为何又能允许有两位摄政王的存在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皇帝过于年幼,他们不能独立自主处理政事。于是需要人从旁辅佐,担任“摄政王”一职,虽说摄政王的地位名义上低于皇帝,但实际上,往往间接把控朝政,拥有了实权。

纵观清朝,一共有两位摄政王,分别是多尔衮和载沣。

一、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之弟,也是福林能够登基的最大功臣。虽然民间关于多尔衮的传言更多是他和孝庄太后不可言说的二三事,但事实真相却并非如此。

皇太极去世后,满清上下瞬间乱成了一锅粥,手中权势最大的豪格和多尔衮,谁也不服谁。正当两方阵营争得面红耳赤之时,皇帝之位竟然被年仅六岁的福临,即顺治帝“捡了漏”,也让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虽然之前多尔衮放弃了争夺皇位,但在摄政王位置上坐着的他,实际权力和皇帝却差别不大。

随着他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即使要求众臣对他行礼跪拜,也没人敢有什么意见。几乎任人唯亲,肆意罢免官员“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

这也让逐渐长大的顺治心生不满,不甘愿成为傀儡的顺治帝,多次想除掉他。却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巧合,在权势滔天之时,多尔衮突然坠马身亡,让皇权重新回到顺治帝的手中。

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迅速清理了多尔衮遗留下的势力,甚至还将他的尸骨从墓穴里挖出来,进行鞭尸,足以可见其有多痛很了。

二、载沣

因多尔衮权力过大,在清王朝接近两百年时间里,都未曾再出现过摄政王。直到溥仪时期,他的亲生父亲载沣当上了摄政王。

光绪帝去世后,慈禧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但经过他千挑万选的下任皇帝溥仪才三岁。

为了保证大清政权的平稳运行,慈禧在临死之际说出不让女子参政,将辅佐新帝的责任交给了溥仪的亲生父亲,命其为摄政王。

这样的安排其实也符合常理,因为不管怎么说,载沣不会做出对自己儿子不利的事情出来。

虽然此后载沣一直尽职尽力,试图挽救日落西山的清王朝,但这一庞大王朝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载沣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一步步走向灭亡。

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便辞官回府,将权力移交出来,结束了自己的摄政生涯,开始明哲保身。之后更是与自己的儿子溥仪断开联系,不掺和他的事情,办办学校,上上课,一直寿正终寝。

始于摄政王,终于摄政王,从两位摄政王的经历可看出,权力固然重要,但过度追求它,很容易被它奴役,在面对它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为自己搏个好下场。

参考资料:

《清史稿》

0 阅读:6

趣史談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