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如何不费一兵就成功摆平了匈奴?

高旭评历史 2023-09-16 15:14:01

上篇写了北境守护者祭肜,其实东汉开国初期,匈奴曾猖獗一时。

王莽篡汉,给了匈奴重新崛起的机会。

整个中原乱成一团,匈奴单于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后简称“呼都”)想重现当年冒顿的伟业。

呼都立卢芳为汉帝,使句林王将数千骑为卢芳外援

匈怒本与汉约为兄弟。后匈奴中衰,呼韩邪单于归汉,汉为发兵拥护,世世称臣。今汉亦中绝,刘氏来归我,亦当立之,令尊事我

汉人向匈奴称臣,终东汉一朝,可以说是匈奴最高光的时刻!

在匈奴的撑腰下,卢芳攻占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设置郡守、县令,大肆掠夺北方边境地区。

整个河套平原都落入卢芳之手,汉人的北方防御圈被彻底攻破。

东汉倾尽国力,方才击败卢芳,卢芳最终死在匈奴。

傀儡下台后,呼都从幕后走出,亲自下场。

匈奴人远比卢芳强悍,连续突破汉军防线,入侵到中山,上党,扶风,天水等内地郡县。

上党离洛阳咫尺之遥,直观感受下刘秀开国后的形势有多恶劣!

刘秀的应对策略是啥呢?

加快修建边塞防御工事,同时将边塞人口往内地移民,同时对匈奴“卑辞厚币,以待来使”

目的就一个,休养生息。

刘秀不能打嘛?

开玩笑,人家可干过昆阳城下率三千勇士击溃王莽四十万大军的顶级战例,但他更清楚地是,天下已经大乱三十多年,现在需要的是恢复,不可轻易动兵,战端一开,极有可能再度激发民变。

幸运的是,呼都死的早,随着他的走人,匈奴很快再次陷入内战。

原因是呼都想改变兄终弟及这一草原传统的政治法则。

所谓存在即合理,兄终弟及虽然让掌权者很不爽,但自有其合理之处。草原民族的继承人应对的挑战远比中原皇帝艰险,无论是打仗还是抢劫,无论是抗灾还是迁徙,你指着孩子都没戏,必须让成年人上。

呼都仗着自己连败汉军的威望,试图挑战这一草原次序,废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后简称“知牙师”)承袭左贤王位,并最终杀了他。

下图是匈奴的权力结构。

知牙师大家肯定很陌生,他其实是王昭君与呼韩邪之子,呼韩邪北迁单于庭后,漠南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以八部大人为中心的新兴集团,初代领袖就是知牙师。

因为母亲是王昭君的缘故,知牙师汉化程度较深,与汉有较深的渊源,这也是呼都要杀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牙师死后,漠南八部大人归右奥鞬日逐王比(后面简称“日逐王”)统辖。

呼都虽然杀了知牙师,但是并没有控制漠南八部。呼都虽然表面威风,但和他的先祖冒顿相差甚远,他既没有冒顿那样的权威,也没能真正整合整个匈奴的势力。

日逐王放话出来: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当立;以子言之,我前单于长子,我当立

此拒绝参加龙庭会议。

新任单于(呼都的儿子左贤王乌达鞮侯)继位后,对南面有异心的日逐王很不放心,派来两名监察大员(单于知比不服,心怀疑贰,遣两骨都侯监领比所部官兵)

日逐王感到巨大威胁,只能另寻出路,秘遣汉人郭衡去会见西河太守并献上匈奴地图,准备搭上东汉这条大船。

匈奴的权力角逐大战一触即发,刚刚上升的势头戛然而止。

这对刘秀、对东汉、对汉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幸运!

乌达鞮侯继立不久亦死,弟左贤王蒲奴继位。

你看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兄终弟及这一套,但是匈奴的分裂已经势不可挡。

因连年旱蝗成灾,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民牲畜大批死亡。蒲奴单于害怕汉朝乘其疲敝之时报复,于是遣使至渔阳郡请求和亲,试图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

曾经是匈奴附庸的乌桓见匈奴势衰,出兵攻击匈奴,蒲奴单于不敌,率部众向北迁徙,统率漠南的右日逐王比见继单于之位无望,愈益愤恨,于是请求归附东汉。

监护日逐王的两骨都侯发觉其有异志,遂在龙庭大会上进行了揭发,建议单于诛杀日逐王。结果被日逐王的弟弟知晓,马上回去通知他哥哥,日逐王遂集合八部自卫。

已经势衰的蒲奴单于还想最后补救,发万骑攻之,见日逐王兵力强盛,不敢进兵而还,双方关系彻底决裂。

公元48年正月,漠南八部大人共议立日逐王为呼韩邪单于(以比祖父呼韩邪单于附汉得安,故而沿袭其号,以示与汉和好之意)

日逐王亲至五原塞外,表示要“永为蕃蔽,捍御北虏(指蒲奴单于这一支。

匈奴南北正式分裂了!

公元48年,南部的八个匈奴部落宣布右奥鞬日逐王比是新一任单于,两年后,南匈奴效仿呼韩邪,对汉称臣。

南匈奴方面派使者前往五原塞,表示誓愿永远做汉王朝的藩属屏障,抵御北方敌人。

刘秀将此事摆上朝堂讨论,大部分人认为:天下刚定,中原空虚,匈奴情况真假难知,不能答应(者皆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

自东汉初年以来,匈奴连年入侵,朝廷穷于应付,耗费甚巨;而今匈奴分裂,南匈奴自愿为汉保卫边塞,于汉无疑是有利之举。

这种大好事,为啥群臣会反对呢?

这也不能怪他们,前不久匈奴人折腾的可欢了,一路打倒了,转眼就来求和,这变化也太快了?

谁知道其中有没有猫腻!

唯有耿国表示赞成。

耿国是大将军耿弇的弟弟,耿国一向有谋略,和光武帝谈论边疆军事常有不凡见解,刘秀非常器重他。让他担任黄门侍郎,在其左右侍候

是时,乌桓、鲜卑屡寇外境,国素有筹策,数言边事,帝器之光武拜为黄门侍郎,应对左右,帝以为能。

耿国认为应当按汉宣帝时的旧例,答应南匈奴,让他们在东方抵御鲜卑,在北方抵御匈奴

臣以为宜如孝宣故事受之,令东扞鲜卑,北拒匈奴,率厉四夷,完复边郡)

以夷制夷,此乃使塞下无晏开之,万世安宁之策也!

刘秀最终同意了耿国的意见,立薁鞬日逐王比为南匈奴单于。

刘秀随后开始让人叹为观止的微操,他对南匈奴进行了体系化的渗透与改造。

1、匈奴遣子入朝。

南单于比遣子入侍,除了当人质外,让匈奴未来的继任者来感受、见识汉人的文化。

不久又让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车且渠来就学,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匈奴贵族逐渐和汉人没啥区别,十六国时,匈奴人的后裔刘渊,已经习儒家经典,用汉名,即位称“皇帝”而非“单于”,国号命名为“汉”,被彻底汉化了。

此外,刘秀依诸侯王之制,授南单于比黄金质玺绶,另赐衣裳、冠带、车马、黄金、锦绣、缯布等财物珍宝。

让你见见“汉封建主义”下的先进生产力,这些玩意你在草原上根本就得不到!抢也抢不到,除非你有本事打到洛阳来!

但是,只要跟着大汉走,成为大汉的小弟,这些财富你可以轻松拥有!

就这么一代代的影响南匈奴的贵族,从文化、经济上不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南匈奴的高层牢牢地和大汉捆绑在一起!

2、置“使匈奴中郎将”

为了加强对南匈奴的监督,刘秀设置了一个管理匈奴事务的新官职——使匈奴中郎将。

使匈奴中郎将地位崇高,拥节,秩比二千石,和中央九卿、地方太守级别一样 ,中郎将可以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其地位在度辽将军、乌桓校尉之上(等和帝重创北匈奴后,北匈奴於除鞬单于到蒲类海请求归降东汉。于是,东汉又在伊吾地区设立护匈奴中郎将,领护北匈奴,“如南单于故事”。自此,南、北匈奴一并归东汉领护,史称“并恩两护”)

使匈奴中郎将不仅可以监督匈奴单于,甚至参与到匈奴内部的司法裁定。

这成为了两百多年来,大汉对匈奴的最大突破。

如此一来,单于被彻底架空,用一句话形容未来的南匈奴,那就是,匈将不匈!

南匈奴几乎成为了东汉的雇佣军!

3、迁移入赛

刘秀将南匈奴移入长城内,让他们定居于北方边境八郡(在现代的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的部分地区)。南单于移民西河郡以后,依旧设立诸部落王,协助汉朝戍守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

南匈奴的贵族们摇身一变,成为了汉庭的边将!

刘秀为啥要将南匈奴迁进长城内呢?

他要同化这个民族,手段就是汉匈杂居。

别看历史上,汉人被异族经常血洗、欺压,但拉长时间来看,大部分欺凌汉人的民族后来不都被汉人同化了!

因为在古代,至少在东亚地区,汉人的文化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最先进的,制度也是最先进的!

随着与中原农耕文明不断的接触,入塞匈奴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传统的生产方式,畜牧经济出现了大幅衰退,以至于刘秀居然要从内地调牛羊三万六千多头赈济南匈奴部众(赐南单于羊数万头)

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瓦解,匈奴原有的政治制度全然瓦解,匈奴上层徒有虚衔,其民众则成为中原王朝的编户民。

朝廷对匈奴的控制力度也不断加强,和帝征伐北匈奴时,征调了南匈奴军,联军的军事序列此次是,车骑将军窦宪指挥汉人诸将,汉将节制匈奴贵族,匈奴贵族再率领其本部兵马作战。

单于已经失去对军队的掌握,以至于朝廷可以随意干涉匈奴内政,143年,匈奴内乱,单于位空缺三年,最后是由朝廷安排了继位的人选。

如果汉朝能一直保持统一,亦或曹魏政权延续的时间长一点,再不行,西晋没有八王之乱,匈奴这个民族可能就被汉人彻底同化。

接下来再把这个先进经验推广到乌桓、鲜卑,北方不就大同了?

可惜的是,司马家不争气,两百多年后,在已经完成汉化的刘渊领导下,南匈奴起兵反汉,五胡乱华的序幕由此拉开,南匈奴成功地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异族王朝,并拉开了后面大乱三百年的序幕(有意思的是,刘渊开创的王朝也叫汉)

当然,让南匈奴守边,那是要给钱的。

多少呢?

一亿九千万,大致相当于东汉财政收入的四十分之一。

但这钱花的值啊,一千年后,面对强势南下的女真,大宋是不是也可以采取类似政策,请辽人为大宋守边,对抗女真呢?反正钱你有的是啊。

匈奴人也很守信,拿钱就办事。

第二年春正月,南单于为了取信刘秀,同时也为争取更多的支持(金钱上的),遣其弟左贤王莫率兵攻击北匈奴,大获全胜,俘掳万余人,马七千多匹。北单于蒲奴为避南匈奴兵锋,退却近千里。

在刘秀的分化政策下,南单于归附汉朝,北境再无侵扰之患;位于匈奴东北的乌桓、鲜卑,过去常追随匈奴入塞侵扰,见南匈奴附汉后,也遣使至洛阳朝贡,北境愈加平静(由是乌桓、鲜卑保塞自守,北虏远遁,中国少事)

侵扰汉朝的最大麻烦匈奴就这么被轻易摆平。

刘秀功莫大焉。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