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曾有一段经典场面:
袁绍当众怒怼董卓:吾剑未尝不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9fd2e7dbf87e9bf937ba46deaad097cd.jpg)
虽然历史上压根就没有拔刀相向,但两人的确已经剑拔弩张
董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袁绍: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
面对董卓的武力威胁,为啥袁绍丝毫不给他面子呢?
两点原因
1、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招牌
来看下袁氏的主要成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15f27bc8df8832761efdaa3a2e46b44.png)
汝南袁氏在当时非常显赫,司徒袁汤的两个儿子袁隗、袁逢先后当上了三公,袁家终于成为了东汉末年著名的四世三公的顶级家族。(172年,袁隗升任为司徒,178年,袁逢出任司空之职。)
袁隗、袁逢利用开府的人事辟召之权为袁氏一族广树朋党。不要小看四世三公的能量,之前窦宪“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四世三公的袁家这一百年发展下来,人脉关系得有多大!
举一个例子。
袁氏的旧吏韩馥曾出任冀州牧,袁绍不费一兵,仅派了两人前去劝说:外甥陈留人高干以及颖川人荀谌。
荀谌出身豫州颍川,与韩馥为“乡里”。袁绍派遣韩馥的“乡亲”前来劝降,对韩馥的心理打击不言而喻。
荀谌对韩馥发出了灵魂三问:
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
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
韩馥回答:我不如他。
荀谌接着劝说:
勃海虽郡,其实州也(略有夸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8362675cbe05dfb8a2e7bf335f4e530.jpg)
今将军资三不如之势,久处其上,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也。且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夫冀州天下之重资,若两军并力,兵交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
袁绍不甘居你之下,一旦和公孙瓒联手,你还守得住冀州嘛?
夫袁氏将军之旧,且为同盟(韩馥是汝南袁氏的门生)
当今之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必厚德将军!
韩馥最终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
这就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招牌的威力,东汉末年,袁家的声望、底蕴、能量,是没有一个世族大家可以单独对抗的!
2、袁绍手握军权
董卓入京后,洛阳城内有五支军队,指挥权归属如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21e1d33099cea5f70e8a63fdfc8ff9c.jpg)
1、皇宫禁军(袁术)
2、西园军(何进部下)
3、北军(何进部下)
4、司隶校尉军(袁绍)
5、凉州军(董卓)
要不是依靠弟弟董旻的穿针引线,何进旧部吴匡等本应成为袁绍的力量。
董卓迅速收编吞并了何进、何苗的部队后,还不放心,又利诱了吕布刺杀其领导并州刺史丁原,并州军也投降了董卓。
至此,董卓手握凉州军、北军五校、西园军还有强悍战斗力的并州军,而袁绍手中仅仅只有兄弟袁术的虎贲军和自己的司隶校尉军。
董卓的军事实力此时已经远超袁绍。
但是董卓觉得还是不够保险,入京后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战鼓震天、红旗招展的敲锣打鼓入城。
能让董卓如此忌惮,这就是袁绍敢于对他拔刀的底气所在!
汉朝有后宫干政,有宦官乱政,有外戚干政,有权臣专权,有宗师弄权,唯独很少见武将这么玩,袁绍没见过,然后董卓让他见到了[滑稽笑]
董卓是他家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