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爹?我国培育出健康成年“双爸”鼠宝,看看怎么回事儿

亨达玩哇 2025-01-31 20:30:35

条友们,这刚刚刷新闻的时候,一条科学新闻可把我惊到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的科研团队,竟然让两只鼠爸爸 “生” 出了健康长大的鼠宝宝!

这成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细胞 - 干细胞》上,直接在全球科学界炸了锅。

我们先看看这项研究的历史进展。

20 世纪 80 年代起,哺乳动物单性生殖研究开启,早期全母源胚胎移植后停止发育。

90 年代发现印记基因,其独特表达机制限制单性生殖。

2004 年,日本团队修改印记基因 H19 调控区,培育出 “双妈” 孤雌小鼠。

2011 年,美国团队培育出有双父本遗传信息小鼠,但未解决遗传调控问题。

2018 年,中国科学家创造出 “双妈” 小鼠和存活 48 小时的 “双爸” 鼠宝。

而此次研究,科研人员构建携带 20 个印记区段基因编辑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与精子注入去核卵细胞,成功培育出孤雄小鼠。

开玩笑的讲:这回真是“我有两个爱我的家人,一个是爸爸另一个也是爸爸!”

不过呢,这些孤雄小鼠虽然体重增长快、探索欲强,但寿命却只为普通小鼠 60%。

看来冥冥之中这万事万物还是得按事物的正常发展规律才行!

咱都知道,按照传统生物学知识,哺乳动物繁殖得靠精子和卵子结合,双亲的遗传信息少了谁都不行。

不过呢虽然还是有一定“缺陷”鼠宝,但这回健康成年“双爸” 鼠宝的诞生,简直是打破了常规认知,给哺乳动物生殖研究开了个全新的大门!

了解生物的咱们都知道,在哺乳动物生殖里,印记基因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基因只从父本或母本一方表达,所以后代正常发育得要父母双方完整的遗传信息,这也是单性生殖的大难关。

科研团队一开始发现了好几个和孤雄胚胎发育问题紧密相关的印记基因,简直就是胚胎发育路上的 “绊脚石”,会严重阻碍胚胎正常发育。

于是,他们就在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里对这些印记区域进行编辑修复。

本以为这下能成功,结果第一轮编辑后出生的 “双爸” 小鼠,还是有严重的发育异常,模样奇怪不说,还很快就死亡了。

但咱科研团队可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他们通过解剖分析,大胆提出假设,开始第二轮基因编辑,把目标扩大到所有可能和胚胎过度生长有关的区域。

就这样,经过先后五轮对 19 个不同印记区段的基因编辑,大概 30% 的孤雄小鼠成功活到了成年。

而且,他们还运用 “四倍体补偿” 技术解决了胎盘发育问题,最终成功构建出携带 20 个印记区段基因编辑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实现了 “双爸” 鼠宝的诞生和成年存活。

‘“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的孤雄小鼠,与普通小鼠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们的体重增长迅速,当普通小鼠体重达到20克时,孤雄小鼠的体重大约已达30克。孤雄小鼠还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在旷场实验中频繁进入中心区域,这与啮齿类动物习惯沿边缘活动的习性大相径庭。”论文共同通讯李治琨说,它们的寿命也有明显差异,孤雌小鼠寿命较长,而孤雄小鼠的寿命仅为普通小鼠的60%。’(摘于网络)

这成果的意义,那可太大了!

在学术上,让我们对哺乳动物生殖奥秘和基因调控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印记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有了全新认识,给后续相关研究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从应用前景看,在濒危动物保护方面潜力无限。好多濒危物种因为种群数量少、雌雄个体数量不均衡,繁殖特别困难,“双爸” 鼠宝技术说不定能给它们的繁殖带来新希望。

就像某些濒危动物,因为性别比例失衡,找对象都难,有了这技术,说不定就能增加种群数量了!

不过,这技术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讨论。

比如说,单性生殖技术是不是会打破自然生殖规律,改变生物遗传多样性呢?

又或者开玩笑的讲,“双爸”的雌性蚊子会不会更狂暴?

人类该怎么在合理利用技术的同时,保证符合伦理规范呢?

个人认为,某些生物的研究最好就只停留在研究的阶段,不要实际性开展干预到影响世界的程度!

不过这都是未来科学界、伦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得一起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我觉得吧,科技进步是好事,但我们也得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技术失控。

就像开车一样,技术是强大的引擎,但伦理道德就是方向盘,得把握好方向,才能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和整个生物界。

希望未来科学家们能在探索科学边界的同时,也能妥善处理好伦理问题,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又靠谱的科研成果!

0 阅读:0

亨达玩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