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版图中,中国资产正成为外资瞩目的焦点。
2025 年新春之际,美股市场中概股迎来爆发式增长,纳斯达克金龙指数收报 7090.19 点,涨幅达 1.69%,老虎证券、金山云、阿里巴巴等众多中概股涨幅超 5%,阿里巴巴市值单日增长 143.6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000 亿元)。
这一涨势背后,是外资持续布局中国资产的有力证明。
自 2024 年 12 月以来,A 股和 H 股市场上,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纷纷新进重仓或增持多家公司股份。
如晓鸣股份获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巴克莱银行有限公司新进重仓;摩根大通买入 134.4 万股顺丰控股 H 股,均价为 34.8 港元 / 股,好仓持股比例从 17.44% 升至 18.23% ,增持金额超 4600 万港元 。
从投资逻辑分析,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吸引外资的基石。2024 年中国出口数据表现亮眼,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42.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多行业企业创新增长,展现出强大韧性,让外资看到中国市场潜力。
从宏观政策层面,中国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证监会发布多项政策提升外资参与便利性,主席吴清表示将持续推动市场、产品、机构对外开放,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拓宽跨境互联互通。
截至目前,已有 26 家外资控股或外商投资证券基金公司获业务资格,外资持有 A 股超 3 万亿元,且多为中长期投资者,彰显出政策的吸引力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在市场影响方面,短期内,外资大量买入直接推动股价上涨,除夕夜中概股的暴涨便是例证。长期来看,外资的涌入优化了市场资金结构,带来先进投资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提升市场成熟度和国际化水平。
根据国际金融研究期刊的相关研究,外资的进入有助于提升市场的定价效率,促使国内企业更加注重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
但不可忽视的是,外资大规模进出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一旦全球经济形势突变,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外资投资策略突然转变,大规模流出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
从外资的行业偏好来看,具有显著特征。在 A 股市场,农林牧渔等行业受关注,而 H 股市场中,增持主要集中在银行、能源、电力、有色金属等红利风格板块以及消费相关领域。
贝莱德、纽约梅隆银行等外资机构提升对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美团 - W 等公司的多头仓位。
红利风格板块通常具有稳定现金流和较高股息率,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能为外资提供稳定收益。
消费相关领域则得益于中国庞大消费市场和消费升级潜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从长期布局策略来讲,外资买入中国资产源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重要,且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领域,中国发展迅猛,相关企业成长潜力巨大。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也为外资长期布局提供便利。
如沪港通、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完善,降低了外资投资中国市场的门槛和成本。
外资大举买入中国资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趋势既为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未来,中国应继续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在资本市场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管协调,提升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更好地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中国企业也应抓住机遇,加强自身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与外资的互利共赢。